太原樓評 | 業內視角
326篇/文2427字/閱讀10分
2022年上半年全國GDP增速2.5%,其中山西省GDP增速5.2%位居全國第二。太原市增速3.5%,成績不算太好,但依舊以GDP總量2524億位居全省第一。
上半年太原樓市逐步開始企穩回升。土拍恢復,項目交付,越來越多項目如中海、龍湖實現「房證同交」,以招商、保利為代表的央企在積極「兜底「穩定樓市……
當然,陽光下也會有陰影,有些房企在「逃離」,有些索性「擺爛」,亦如百態人生。
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無論是「白銀」還是「黑鐵」,對於買房人來說,房子終究是要住的,如期交付就成了「生命線」。
央企和國企本身肩負城市發展的引導,保障交付也是其社會責任,故而當下太原的購房者十之八九都會首選央企。
太原樓市「央企時代」開啟
目光所及,皆是現象;
所想所思,皆系地產。
一:太原樓市發展序言
太原從百花齊放到優選央企?
從磚木到磚混,從框架結構到裝配式,從單位房、福利房到商品房,太原樓市經歷三十餘年的變遷。房企的競爭博弈,也都是一直存在的,伴隨時代的變遷,太原樓市發展差不多經歷了較為清晰的三個階段。
本土時代
改革開放後房地產行業逐步萌芽,在98年房改推動下,太原孕育了一大批本土房企。2015年之前雖有恆大,萬科,富力等先行者進駐,但本土房企勢頭更強。
品牌時代
改變格局的契機是2014年太原啟動城改,品牌房企明顯占據了「上風」,全國頭部房企恆碧萬融等三十多家,均在太原落地生花。
央企時代
2021年之後,太原樓市逐步形成以招商、保利、華潤、中海等央企為支撐的第三個階段,也可稱為「央企時代」,未來仍會持續很長。
時代變遷|深圳
二:太原本土房企時代
老太原風貌
八十年代太原首輪房改開啟,在住房貨幣化的同時「發展集資建房和合作建房」,典型代表如1982年老軍營,陸續建設了可容納近三萬人的157棟商品房,成為大型社區建設先河。
太原老軍營
國企單位建房,如省化工廳、省機械廳、晉安、太化等單位也建設大量的住宅樓。從首個經適房「興華苑」到2008年,太原的經適房累計竣工面積達500萬㎡,也逐步開啟太原人從房屋分配過渡到「購房」模式。
太原大唐四季花園
太原首批商品房,起源於九十年代港商投資小馬的韶曦別墅,當時引入了物業服務概念,項目雖未成功,但開啟了太原商品房發展的序幕。
隨後太原商品房開發從大唐四季到凱旋大地,從華宇綠洲到陽光地帶...本土房企項目如雨後春筍,迎來黃金時代。到2005年太原房企已經近四百家,2008年預售批覆面積近250萬㎡…
三:太原品牌房企時代
2005年香港綠地進入太原,2006年萬達也來了,2007年恆大富力合生等布局太原。
2010年太原星河灣——「開盤49.6億」!
這是太原樓市成名之戰,自此打開了品牌房企的道路,也逐步深化物業管理服務的差別。
隨後太原在」鐵腕「市長的重拳出擊下,對小產權整治並出台了「並九條」等措施,讓一度高達四成比例的小產權逐步「下線」消失。
2015年太原城改元年,涉及174個城中村拆遷,二十多個百強房企進入太原大興土木,城市骨架開始進入到「五年一街」的發展速度。
2016年更多的高端品牌房企開始進入太原,其中」恆富萬「成為領先的三巨頭,這一階段「南移西進」城區擴張,年度土地成交超過百宗,預售證超過二百個。其中僅小店區就占據近四成,太原樓市南城開發量遠遠超過北城。
2017年太原房地進入到了「千億時代」…
伴隨城區擴張城市擴大,城市交通也開啟了更迭。同年太原地鐵2號線開始盾構施工,2020年太原也是山西正式步入「地鐵」時代。
四:太原央企引領時代
相對而言,太原的央企普遍進入時間較晚,但發展增速卻都很迅速,各有千秋。
2019年第一央企的招商局集團旗下招商蛇口與太原有了初次接觸,次年入晉。
至此招商、保利、華潤、中海四大央企均有布局。太原樓市逐步達成了央企領隊,國企支撐,民企跟隨的發展格局!
2022年上半年,太原TOP10項目中八個央企,招商蛇口,保利、華潤、中海、中鐵等成為樓市絕對主力,恆碧萬的時代成為過去。
可承接 開發/定位/市場/策略等
以微見著洞察先機把握趨勢決策參考
客觀行文理性看事良心寫作記錄認知
「知識逐漸成為社交貨幣,點贊,收藏,轉發都是鼓勵創作的最佳手段」
-- END --
Copyright
作者:太原樓評參考 編輯:張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土地諮詢/開發顧問/市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