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驚究竟是被什麼高人指點了?娃娃臉變颯女,鯊瘋了!

2022-06-20     Lady美人日記

原標題:劉亦菲驚究竟是被什麼高人指點了?娃娃臉變颯女,鯊瘋了!

作者 琦琦

來源:靈魂有香氣的女子(ID:lixiaoyilhyxqdnz)

好女孩們,你的城市熱嗎?我們這裡都要熱化了。

今天這篇文章,自帶清涼降溫效果。

你還在家追《夢華錄》嗎?其中有個橋段是趙盼兒的拿手功夫「茶百戲」,在綠色茶末上用清水「分」出花鳥魚蟲,引發大家一番熱議。

「茶百戲」這個詞最早,也是唯一的出處來自《清異錄》:「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魚蟲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宋代的茶百戲已失傳幾百年,近幾十年才被學者章志峰復原出來,如今也有一部分人不認同現代茶百戲和古代茶百戲是同一種。

劇中各種精美的茶飲、點心,你看了絕對不虧。

身為美食大國,咱們中國人對品嘗、搗鼓各種奇妙飲品的熱情,從古至今不曾停歇。

宋代有意思的飲料,可不只有茶。

《夢華錄》里趙盼兒新出過一種叫「紫蘇飲子」的飲料,把幾片新鮮的紫蘇葉,洗乾淨瀝水,放進杯中用開水沖泡,放入白糖調味而成。

我查文獻沒有找到「紫蘇飲子」的組合叫法,但紫蘇做成的「飲子」,在宋代確實有很高地位。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出現過好幾家飲品攤子,圓圓的傘下掛著 「飲子」「香飲子」的店招牌:

一家在虹橋橋頭腳店對面,兩把遮陽大傘吊著「飲子」招牌,旁邊還有三位挑擔人,似乎正在買飲子;還有一家攤子則擺在「久住王員外家」旅店前,兩把遮陽傘的廣告牌上寫有「飲子」「香飲子」。

這些小攤,在宋代火熱的程度,大概類似於現在風靡全國的奶茶店。

「飲子」無論是演變過程、還是在當時的地位,都和現在的可樂很像——原本是不規定時間、劑量飲服的中藥湯劑,後來逐漸變成用藥材、香料、花葉或水果熬制而成的草藥茶飲,爽口又清新。

它不像酒太烈,又不像茶過於清淡,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都愛。

看這形容,滋味和廣東涼茶有點像哈~ 也補充一下,唐朝後期就出現了飲子「專賣店」,不過當時的飲子不是奶茶店,而相當於小藥店,那時煮飲子厲害的人也被叫做「福醫」,福醫懂一些粗淺的醫理,開方熬茶賣給客人治病用。

大宋美食萬千,宋朝出現了史上最多的「飲子」方,紫蘇飲、沉香飲、二陳飲、香薷飲、薄荷飲、桂花飲、烏飲……

要是到現代開家「飲子」店,或許不輸各路網紅飲料。

熟水

宋代最紅的飲品一定是熟水,聽起來像燒熟的水,其實是把稻葉、竹葉等有香氣的葉子炒成「茶葉」泡水燜製成的飲品。

在《事林廣記》《廣群芳譜》等書中,均記載了一次中國古代最早的「飲品大賽」,結果熟水大獲全勝:

宋仁宗命令翰林院對天底下的飲品進行評價,翰林院找來御廚、御醫等權威人士,最終得出結論:「以紫蘇為上,沉香次之,麥門冬又次之。」

劇里趙盼兒的「紫蘇飲子」脫胎於 「紫蘇熟水」,是所有飲料中最好的,做法比劇里稍微難一些,除了要把紫蘇淘洗乾淨,還得晾曬,在鍋中稍微翻炒,或者火上隔紙烘焙,然後用這種特製「茶葉」煮熟燜制浸泡成飲料。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寫紫蘇熟水的製作過程,在今天也能實現:「取葉,火上隔紙烘焙,不可翻動,修香收起。每用,以滾湯洗泡一次,傾去,將泡過紫蘇入壺,傾入滾水。服之,能寬胸導滯。」看起來像茶葉,但古代的「熟水」不是用茶葉製作,而是選用花葉、香料、藥材,烹煮後的熟水味道清甜,注重養生保健功能。

紫蘇可以解暑,「紫蘇熟水」在宋代夏季茶飲圈有著很高的地位,不少詩人還給它專門寫詩。

比如宋代詞人楊無咎的《點絳唇•紫蘇熟水》:「寶勒嘶歸,未教佳客輕辭去。姐夫屢鼠。笑聽殊方語。清入迴腸,端助詩情苦。」

元代詩人方回說「未妨無暑藥,熟水紫蘇香」。

排名第二的 「沉香熟水」,《事林廣記》中記載的做法就非常風雅有趣了:

「用凈瓦一片,灶中燒微紅,安平地上。焙香一小片,以瓶蓋定。約香氣盡,速傾滾湯入瓶中,密封蓋。」

意思是要先在香爐上用一小塊沉香烘焙,再把一片瓦燒到微紅,接著把焙熱好的沉香塊放在剛才的瓦片上。接著,拿一茶瓶倒過來把沉香扣住,倒立在瓦片上。

熱瓦就像一種香料,不斷散發香氣,逸出的香味隨後會吸附在茶瓶的內壁上。

等茶瓶熏足了香氣,就往其中注入滾燙的開水,密封瓶蓋放置一段時間,宋人們喜愛的沉香熟水就完成了。

簡直喝的不是水,是情調~

夏天裡最需要的熟水是 「白豆蔻熟水」

白豆蔻性味辛溫,可以化濕行氣、暖胃消滯。李清照晚年身體羸弱多病,為了調理身體暑濕脾虛之症,就常喝「白豆蔻熟水」。她有一首傷感的詞《攤破浣溪沙》寫: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蘊藉,木犀花。」

《事林廣記》也記載了「白豆蔻熟水」的做法:「白殼撿凈,投入沸湯瓶中,密封片時用之,極妙。」將帶殼白豆蔻洗凈,放入容器如茶杯或暖瓶,倒入開水,加蓋密封片刻,就可以倒出來喝了,是不是非常簡單?

朋友們若是夏日吃多了冷飲,吃多了夜宵,可以試一試它,專治胸悶腹脹、胃寒腹痛、宿食不消呢!

找到一張某品牌為自家「涼白開」打的廣告圖,用李清照等古代名人為熟水「代言」的梗,朋友們注意了,「熟水」並不是涼白開哈~

如果說熟水的形式像花草涼茶,宋代的「湯」更像兒時拿粉末沖泡出的奶茶,是一種速溶飲料:

大多先把花果腌制曬成花果乾,再把花果乾磨碎,裝進罐子裡密封儲存。

現在咱們身邊最常見的「湯」就是 「酸梅湯」啦。

不過按照南宋末年及元初的《事林廣記》里記載的各種「湯」,宋代的「湯」比我們現在的飲料製作起來要精緻、講究很多,不同的「湯」有不同的功效、不同的做法。

「橙湯」,聽起來最好喝。

顧名思義用橙子製作,但除了10個去了核的橙子,宋人還要放白梅肉、甘草、白鹽調味,把它們放一起一整晚慢火焙乾,接著與檀香一起搗成粉末。

《詩經·衛風·木瓜》寫:「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宋代復方湯藥 「干木湯」,不能豐胸,但能止渴除濕——要用干木瓜、粉甘草、炒過的茴香、白檀、沉香、縮砂仁、干生薑、白豆蔻仁,八種材料磨成粉,最後加鹽用沸水沖泡。

這裡的木瓜用的也不是傳說豐胸的那種,而是有千年歷史的宣木瓜。

這些「湯」看名字就知道主材料是什麼,但實際做法要比現在奶茶店裡的「霸氣橙子」「木瓜凍凍」複雜許多。

當然,現代人給網紅飲料起名字會有些「戀上海明威」這種矯情的,宋人也會有一些湯的名字,看起來不明覺厲:

「無塵湯」,就是梅花片腦和水晶糖霜一起研碎了沖泡的湯。

「洞庭湯」,橘子和生薑用鹽腌了再曬乾磨碎,喝的時候加入甘草末沖泡,橘子一定要用洞庭湖產的。

「水芝湯」,通心氣,補虛助氣,用帶皮的干蓮子與炒過的粉甘草,直接磨成粉末,用鹽沸水沖了服用,嗯,聽起來是一碗不太好喝的蓮子湯~

宋人待客「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客人來了上茶,入席了上酒,客人要走了,就得送上「湯」:

一方面是送客的「去客湯」能醒酒,主人送上這樣的湯是對客人的關心。

另一方面,遇到不歡迎的客人,主人早早上湯也是委婉請你趕緊告辭,識趣就喝完這碗湯走人,此時無聲勝有聲,很見情商了~

漿水

放在奶茶店裡,大概就是各種口味的乳酸菌飲料,也可以看做是米釀:

米飯煮熟,倒進缸里,用冷水泡五六天,讓其發酵,倒出湯水,再根據喜好,添加蜂蜜、花果飲用。

一般加了什麼花果,就是什麼漿水,例如桂花漿水、木瓜漿水(古人真的很愛木瓜)等等。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宋代還有一種「荔枝漿」,聽名字你以為是荔枝做的,其實不然——是用烏梅、砂仁、肉桂、生薑、丁香等常見食材放在一起,沒有荔枝,喝起來卻仿佛荔枝的味道。

在古代,這一類沒有荔枝,但起名為荔枝的飲料還有個更好聽的名字叫「涼水荔枝膏」。

關於漿水,宋代還有個詞叫「漿水色」,形容一個人不好也不壞。

孔平仲《孔氏談苑》寫了個小故事:

有人問崇德縣的百姓:「你們的官老爺清廉不清廉?」百姓回答說:「漿水色」——意思就是官老爺不很清,但也不太濁。

渴水

宋代的渴水,大概就是正兒八經的濃縮果汁了。

比如聽起來就很解渴的 「楊梅渴水」,是用楊梅榨汁、過濾,放進鍋里熬成漿放涼,喝的時候直接沖泡,覺得太酸就加些糖水蜂蜜製成。

說是濃縮果汁,宋人也不止只使用瓜果。

「香糖渴水」就是用上等松糖加水,與藿香葉、甘松、生薑一起熬煮製成。

渴水到了元代又被叫做「舍兒別」,阿拉伯語音譯指的就是從果子和植物花朵提取的汁液,後來和冷凍牛奶放一塊兒,就成了元代的冰激凌。

各類冰品

既然提到元代「冰激凌」,在宋代就不得不說各類「冰」啦,楊萬里的《荔枝歌》里曾經寫到宋朝小販當街叫賣冰品的盛況:

「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甘霜甜雪如壓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行人光是聽見賣冰的吆喝,就已經喜笑顏開了,我從讀到這首詩開始,就一直想知道,那潔白如雪的「荔枝冰」,是否真能甜得像甘蔗汁一樣呢?

和飲品一樣,宋代人研究避暑吃食也很是講究,夏季皇帝給屬臣賜「冰麨」和「炒麵」。

陳元靚《歲時廣記》載:「政府及要局修史修書之類,人日供冰二匣。」

也就是說,到了夏季,還會賞賜重要「公務員」們每人每天兩盒冰。

宋代的冰能用來製作的冰品就多了,楊萬里還有一首詩《詠酥·似膩還成爽》寫:「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

形容的是一種把果汁、牛奶、冰塊混合在一起製成的,叫「冰酪」的冰飲。

除了「冰酪」,宋代各種作品中提到的冰品不在少數,還有「乳糖真雪」、「雪泡豆兒水」、「雪泡縮啤飲」、「雪泡梅花酒」、「富家散暑藥冰水」等等各種形式的解暑佳釀。

在中國飲食歷史上,宋代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時期,人民經濟條件好了,食物及其種類從匱乏走向繁盛,一部分人吃飽穿暖,也有更多的閒暇時間及精力,研究各種飲食。

《夢華錄》里顧千帆吃了很多東西,佐茶果子,類似越梅蜜餞、梨條桃圈、雕花蜜餞在當時都有。

但也有一些菜宋代不存在,比如顧千帆愛吃的「水晶餚」出現得早了,孫三娘比刀工做的「文思豆腐」更是乾隆時期揚州僧人文思首創。

甚至他殺魚,做的「刺身」在宋代也確實存在,只是宋人稱其為「膾」。

彈幕太好笑了,說顧千帆「在大潤發殺了十年魚,我的心早已和刀一樣冰冷」。

而女主趙盼兒開茶坊,劇里出現的一系列茶名,也確實有名可考。

例如鬥茶開始,茶湯巷老闆胡掌柜,向旁觀茶客展示的「北苑先春」,北苑是在福建建州的北苑御茶園,唐朝末年就開闢了,後來由宋朝官員負責,先春則是茶葉的一個別稱,組合起來是長在北苑的先春茶葉。

趙盼兒當時聞了一下「北苑先春」,手裡捏緊了一下手帕,北苑茶確實來歷不俗,宋徽趙佶宗是北苑茶的頂級粉絲——不僅自己擺茶宴,給近臣點茶、分茶,還親自提筆撰寫了北苑茶專著《大觀茶論》。

胡掌柜用茶:北苑先春,常言道明前茶,貴如金,用水,天台山禪泉,茶具,黃金碾;趙盼兒用茶:雨前徑山茶,用水,尋常雨水,茶具,普通茶具。

宋徽宗當政期間,北苑創製出了40餘種極品貢茶。

當時「鬥茶」之風盛行,各產茶地不斷創造出新的名茶,散芽茶種類也不少,宋代名茶計有90餘種。

這些茶例如「靈隱佛茶」、「龍鳳團茶」今天還有,但「茶百戲」確確實實斷代了好幾百年。那個時代的分茶、煮茶,乃至「茶百戲」,都只有貴族才能享受。

宋徽宗《大觀茶論》點茶注水要七步走,每一步都精細無比,講究意境,當時的尋常百姓家哪有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來過這樣風雅的生活呢?

經過歷史的篩選,最終留下的是從貴族走進尋常百姓家的沖泡茶。

多麼希望那些在歷史裡的生活情趣、生活美學,可以多一些流傳下來。可是也只有真正立足於人民,一代代改良下的東西,才真正被歷史選擇,千百年流傳不斷。

來聊聊

你最想試試宋代什麼飲料或美食?

本文轉載於靈魂有香氣的女子(lixiaoyilhyxqdnz)。

作者:李筱懿,作家、「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創始人。著有《情商是什麼》、《生活課》、《先謀生,再謀愛》、《美女都是狠角色》、《靈魂有香氣的女子》、《氣場哪裡來》,新書《情緒自控》熱賣中,10種失控的情緒逐一化解,10類不同的性格逐個剖析,擺脫內耗體質,找到不焦慮的活法。吳曉波、楊天真、傅首爾、伊能靜誠意推薦。

琦琦,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簽約作者。一名找好看圖片有強迫症的90後,還是個愛研究奇奇怪怪東西的怪味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516c2271b0238243efa29fdd98cfd9a.html










誰是小三

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