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起眼的镇馆之宝
踏入河北博物院二楼的“战国展厅”中,可以看到一块黑不溜秋的河光石陈列在醒目位置,如下图:
注1
这块其貌不扬的“原生态”石头,其实也就是河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今天考古学界将其命名为【守丘石刻】。
【守丘石刻】的文物价值之所在,也就是上面的那十几个奇形怪状的古文字:
而这段古文字的破译者,正是我国知名的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
李学勤先生一生释读了不计其数的出土文献,但【守丘石刻】的释读几乎是一个传奇,最能反应李先生“继往圣绝学,通中华文脉”的学术人生。
下文正是讲述【守丘石刻】的发现和文字破译的过程。
二、守丘石刻的发现和文字释读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是华北平原上一个很普通的北方乡镇,
引自腾讯地图
1974年,平山县三汲乡的农民因为平整农田,就到附近的几个巨型大土丘上取土:
平山县三汲乡的巨型土丘,图引自注2
这个举动让河北的考古工作者极为不安,因为这几个大土丘,一直被河北省的文物管理部门怀疑是王侯级别的古墓。
果然,考古工作者到现场进行勘测、评估,发现很多异常精致的战国时代瓦片,显示这个古墓的主人可能非王即侯。
战国筒瓦,引自注3
为避免进一步的破坏,河北文物管理部门决定尽早开掘这个墓葬,从1974年11月开始展开了前期的调查工作。
在前期的调查过程中,当地的一个村民告诉考古学工作者陈应祺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信息:
几十年前,三汲乡一位叫做刘西梅的老人,在自家的田里取土,发现了一块河光石,石头的一面,刻着一些谁也不认得的文字。
发现守丘石刻的刘西梅的老人,图引自:注2
这件事立刻引起考古工作者陈应祺的兴趣,于是来到刘西梅的老人的家里,从猪圈里取得了这块石头。
守丘石刻上的文字
陈应祺在仔细端详石头上面刻的文字以后,隐约觉得事关重大,于是就将石头上的文字临摹下来,寄给了在北京清华大学的李学勤先生。
守丘石刻文字的摹本
一个星期以后,李学勤先生回信了,在信中李学勤先生首先强调:这个石刻非常重要,但基于慎重起见,首先要陈应祺回答三个问题,然后才能翻译。
这三个问题是:
- 石头出土的地方有无大土丘?
- 石头出土的地方有无河流湖泊?
- 石头出土的地方有无高山?
这三个问题让考古学家陈应祺非常惊讶,这三个问题都是肯定答案,而且可以说是准确的问出石刻出土地——平山县三汲乡附近的地理特征: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遍布土丘。
平山县三汲乡位于太行山脉的东灵山和西灵山之下,南边的滹沱河蜿蜒穿过,可以说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用卫星地图看得非常清楚:
从三汲乡村落中就可以远看到灵山:
三汲乡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几十座被怀疑是古墓的土丘,所以,一直是河北省文物部门重点“盯防”的地区。
三汲乡的大土丘
那为什么李学勤先生破译石刻上面的文字,需要知道石头出土地的地理信息呢?
很简单,因为石刻文字透漏了地理信息,李学勤先生只是核实,以便进行更准确的释读。
李学勤对守丘石刻的释读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读):
这十八个古文字是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王国维先生称之为“东土文字”。
“六国文字(东土文字)”是先秦古文字最难释读的,比甲骨文和金文难得多,因为这是殷周文字的地域变体,有大量的简省和变形。
李学勤先生的释读,第二行有些争议,第一行的释读,目前学界是基本一致的:
监罟尤(囿)臣公乘得,守丘......
这一句就透漏以上三个地理信息——
“监罟尤(囿)臣公乘得”:意思是在皇帝园林守卫、同时管理渔业的官员,名字叫“公乘得”。
“罟”就是渔网:
《说文》:罟,网也。
《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尤(囿)”就是帝王的园林,先秦时代帝王诸侯划定一块山川,然后筑垣,使其草木鸟兽自然繁育,当做自己的私家园林,这种地方叫做“囿”,秦汉叫做“苑”,比如汉代的“上林苑”。
《说文》:囿,苑有垣也。
《诗经》中有所谓的“文王在囿”:
《诗·大雅·灵台》: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
为君王看守管理园林的人在礼经文献中叫做“囿人”:
《周礼·地官·囿人》: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贾公彦疏:古谓之囿,汉家谓之苑。
另一个人叫做“旧将曼”,他的官职是“守丘”,也就是“看守坟墓、守卫陵园”,说明这个“囿”的也是王的陵园:
《方言》十三: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或谓之培,或谓之堬,或谓之采,或谓之埌,或谓之垅。自关而东谓之丘,小者谓之塿,大者谓之丘。
所以,李学勤先生从“囿、罟、丘”三个字推断,石刻出土地附近有能够捕鱼的河流,有君王的私家园林和陵墓。
守丘石刻的两行释文是“监罟囿臣公乘得,守丘其旧将曼,敢谒后俶贤者”,大致意思是:为国王监管捕鱼的池囿者公乘得,看守陵墓的旧将曼,敬告后来的贤者。
今天,我们知道守丘石刻附近的大土丘,正是战国时代中山国数代君主陵墓,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了数以千计的国之重器,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战国中山国君王陵墓享堂复原图
而这一切都是起始于李学勤先生对【守丘石刻】文字的破译,考古工作者后来发表的发掘简报上也指出了这一点:
注3
中山国都城是三面环山的山中之城,中山国的“青铜国徽”正是“中山”二字:
中山国为汉化的游牧民族政权,精美的文物有浓郁的游牧风格:
也有中原文化中常见的青铜礼器,显示了对华夏礼制的尊崇,也就是鼎鼎大名的“中山三器”:
三、前人垂后,后人识古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言: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短短几个字,简洁鞭辟说明的文字的功用。
白狄鲜虞(猃狁)所建立的中山国,在史书上只是轻轻的一笔带过,然后就悄无声息的消失在历史中,两千多年来难觅踪影。【注4】
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为中山王守陵的两个“囿人”——公乘得和旧将曼,他们可能是中山国里两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可能又非常自豪于自己的工作。
这两位守陵人,渴望与未来的贤者知道,他们曾兢兢业业守卫国王的灵魂居所!
于是,他们在滹沱河边找到了一块光洁坚硬的鹅暖石,刻下了歪歪斜斜的十八个文字,以敬告来者,垂示后之贤者。
之后,这块其貌不扬的石头的十几个古文字,携带着历史信息,穿越悠久深邃的时空,与能读懂他的李学勤先生相逢,也让今天的我们,得以聆听两千多年前这两个小人物的心声。
同时,这块河光石也成为打开中山古国尘封之门的一把钥匙,也让他们的名字与他们的国王一样,在历史上留名永存。
------------------
参考资料
- 河北博物院官网(2019),from:http://www.hebeimuseum.org.cn/
- CCTV(2004),考古中国,第二部,王者归来,神秘中山国,
- 张守中, 郑名桢, & 刘来成. (1979). 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 文物(1), 1-31.
- 路洪昌. (1983). 鲜虞中山国疆域变迁考. 河北学刊(3), 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