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源流:“羊大”为“美”?非也,“人戴角羽饰物”曰“美”

2019-06-27     小汉字见大历史

一、“羊大”为“美”?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曾告诉我,古人视“肥羊”为“美味”,所以,汉字“美”——上“羊”下“大”,正是以“大肥羊”会“美味”之意。今天山西、陕西等北方方言碰到好吃的东西还会说“美得很”。

其实,“羊大”为“美”说法最早来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说文解字》中“甘、美”是互训的(今天看起来是“循环解释”)。

《说文》释“美”为“甘也”,释“甘”则“美也”,在古文中,“甘”即“甘甜、味美”的意思,许慎认为作为“六畜”之“羊”是美味的食物,所以有“甘美”之意。同时他认为“美”与“善”同意。

《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说文》:甘,美也。从口含一。

古代的学者多从“羊大”则“美”之说,如::

  • 宋代徐铉注《说文》:

臣铉等曰:羊大则美,故从大。

  • 段玉裁认为“美”的本义为“甘”,引申则表示一切美好的事物:

《说文注》: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引伸之凡好皆谓之美。

“羊大为美”看起来这个说法好像无懈可击,合情合理,但真的正确吗?


二、“人戴角羽”曰“美”

许慎看到的文字是小篆和少量战国文字,但是,在殷商和西周甲骨文、金文中,“美”字形体各异,并非都是从“羊”从“大”:

甲骨文字形1——从“大”上有“二羊、四角”:

甲骨文字形2——从“羊”从“夫”:

殷商和西周的金文“美”:

其实,“美”的造字意图是“头戴角饰”或“头饰”的男性,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认为“头戴角羽”为美反映了一种存古的审美标准。【注1】

图引自【注2】

古文字学家王献唐认为,“男戴羽饰”为“美”,“女戴羽饰”为“每”:

注3

其实,有些“美”金文字形中的“男人”戴的是“鹿角”:

今天,很多少数民族仍保留头戴角羽饰的习俗,

那为什么要用“大”表示“男性”呢?

很简单,要避免“同形”,如果用“人”的话,“美”就与“羌”字同形无法区别了:

所以,只有用“大”或者“夫”加“羊角”来造“美”字,避免与“羌”字同形。

“大”是“成年人”的正面取像:

“人”是“成年人”的侧视取像:

“大”单独成字是“会意”,表达“大小”的“大”,但是,有时候“大”可以当做部首,表示“人”有关的字。

比如:“立、去、爽”的古文字都有“大”字,是表示“人”,而不是“大小”的“大”:

在古文字中,存在很多同意偏旁都是通用的现象,比如:“川、水”通用,“冲”字在古文字中从“川”或者从“水”都可以:

从“水”的“冲”

从“川”的“冲”

“人、大”作为同意偏旁,在古文字中也有通用的现象:

注【4】


三、结论

综上可见,从更古老的甲骨文、金文中字形来看,《说文解字》中“羊大”为“美”的说法不是很可靠。

上文引用了很多古文字的字例,就是为了说明,有时候作为偏旁的部首的“大”,跟“人”相同,不能理解为“大小”的“大”。

在“美”字中偏旁“大”等同于“人”,“美”字取像于“人头戴角羽之饰”,反应古代先民用动物的角羽为头饰的审美标准。

------------------------

参考文献

  1. 于省吾(1994),《甲骨文字诂林册》,吉林大学出版社,册1,页224
  2. 李乐毅. (2000),《汉字演变五百例·续编》,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页37
  3. 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纂.(2001).,《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4 册,第 183页
  4. 刘钊(2005)《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页41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OYMDmwBmyVoG_1ZWlv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