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热剧《长安十二时辰》:衣冠大唐之“襥头”考

2019-07-31     小汉字见大历史

(一) 贵贱通服折上巾

《长安十二时辰》中服装设计制作十分精美,可以看出其煞费苦心,比较好的还原再现了“衣冠大唐”。

大唐盛世,“衣冠制度”承上启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冠饰之一:“襥头”是唐——五代最常见冠饰,“襥头”,也作“幞头”,或称作“折上巾”。

正如唐代杜佑《通典》所言:贵贱通服折上巾:在唐代,“襥头”加“圆领袍衫”,是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的最常见装束。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长安十二时辰》中,除军人以外,男性头上几乎都装束都是“襥头”,身着“圆领袍衫”: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这一点是比较符合历史的,传世画作《步辇图》李世民和大臣都是“襥头”加“圆领袍衫”:

《唐人游骑图》中的男子的冠饰都是“襥头”:

一直到五代“襥头”冠饰依然是主流,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大部分人物的装束是“襥头”加“圆领袍衫”:

出土文物也能很好的证明这一点,如:唐代墓道壁画中男性的都是襥头装饰:

正如沈从文先生《中国服饰史》所言:“襥头”加“圆领袍衫”这种搭配,从皇帝到官吏,样式几乎相同,区别只在于材料质地和皮带装饰。

注1

所以,唐代的“襥头”可谓超越社会阶层,是大唐最流行的冠饰。


二、“襥头”的形制和起源

正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的解释,大致来说“襥头”就是一块头巾加四个带子,两带系结于脑后,另两带反系结在头上: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幞头一谓之四脚,及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

大致系结过程如下图:

图引自——注2

“襥头”其实要放置一个“帽胚架”,也叫“巾子”,起到固定塑形的作用,系结带子叫做“垂脚”或者“软脚”:

新疆阿斯塔纳古墓群中出土过唐代的襥头下的“巾子”:

图引自——注2

跟今天流行时装一样,不同时期的流行的襥头造型略有不同,大体来说,是皇室在“引领时尚潮流”,例如:

  • 初唐时期——平头小样巾
  • 武则天时期——武家诸王样
  • 唐中宗时期——魏王踣样巾
  • 唐玄宗时期——官样圆头巾 【注3】

这些不同的襥头造型都可以从唐代文物中找到:

引自——注4

关于“襥头”的起源,一般认为源自汉魏之际流行的“帻巾”,也就是“包头巾”,但是,经过文博界的大拿孙机先生考证后认为:襥头起源自鲜卑族有“垂披”的风帽。

鲜卑风帽如下图:

鲜卑风帽演变成襥头过程:

孙机先生认为鲜卑风帽垂披起到保温的作用,也适应鲜卑族的发式:

“襥头”在隋代定型:

“襥头”从唐代到宋明的演变,总体来说就是垂脚渐渐变硬:

宋辽时代几种特殊形制的襥头:

以上材料皆引自孙机先生的文章《从襥头到头巾》,注5


三、结论

中国古人自诩“礼仪之邦”,而“明礼”最重要的途径和形式就是“衣冠”,所以有“衣冠华夏”之称,而“襥头”则是典型的华夏衣冠,是唐代最流行的冠饰。

华夏第二帝国——隋唐帝国的兴起,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襥头”起源自胡服“鲜卑风帽”,在隋代成为汉人冠饰,又经过唐人改进:系结垂脚,同时加入帽胚巾子定型:

五代——宋代,“襥头”形制略有改变,垂脚变硬变长:

明代官帽的“襥头”的“垂脚”又变短变宽:

所以,“襥头”冠饰从唐代到宋明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

-------------------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 (2004). 中国服饰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页76
  2. 孙机. (2001).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文物出版社.页210
  3. 朱和平. (2001). 中国服饰史稿. 中州古籍出版社.页200
  4. 同注1,页79
  5. 同注2,页208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QqSXmwBUcHTFCnfsPK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