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证:伯也执殳——古兵器“殳”与“投石索”

2020-01-26     小汉字见大历史

《诗经·国风·卫风·伯兮》描写的是一位卫国女子思念远在战场上的丈夫:


开篇四句大意是:我的丈夫,是邦国的英雄,他手执殳,是为君王征战的前锋。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执殳”后来渐渐演变成代指为君王效力的士兵,如: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馈饷人推辂,谁何吏执殳。


那么,《诗经》中的“殳”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古兵器呢?

《诗经毛传》和汉代以来经传注疏,都将“殳”解释成“长丈二的无刃兵器”,“殳”和“杸”是古今字:

引自《故训汇纂》,页1196

东汉《说文》引《礼经》,认为“殳”是以“积竹”的方式制造杖式兵器:

《说文》:“殳,以杸殊人也。《礼》:‘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车旅贲以先驱。’

所谓的“积竹”也叫“攒竹”,也就是古代用“竹子、绳索、绳索、生漆”等多种材料加固木质棍棒的一种方法,用于戈矛武器的枪柲,所以也叫做“积竹木柲”:


虽然古人的经传注疏比较一致,但谁也说不清“殳”这个古兵器实物到底是怎样样子。

一直到1978年,曾侯乙墓考古发现了7件形式相同的青铜兵器,如下图:

其中有三件上面有“曾侯戉之用殳”五个金文:



引自《曾侯乙墓》,上册,页293、295


引自《殷周金文集成》,器号11567-11568

而且还发现了还没有完全腐朽的木柄,其形制正是文献中所记载的“积竹木柲”:


《曾侯乙墓》,页294

下图正是湖北博物馆所展览的一件“殳”:


但是,问题来了,曾侯乙墓出土的两种形制的殳,都是有“刃”的:并不像文献记载说的“无刃”:


引自:《随县曾侯乙墓》,页47

湖北博物馆编写的《曾侯乙墓》一书认为:“殳”有两种,有“刃”的“殳”叫做“锐殳”:

《曾侯乙墓》,页296

似乎这个公案已经完美的结案,但是,我们通过观察“殳”的甲、金文发现,“殳”像从“又(手)”执兵器之形,但古文字中兵器的形制完全不像“木柲”有“一丈二尺”长的“殳”:


以下是甲、金文“殳”的另一些字形:





甲骨文的“殳”从字形来看,像手持某种弯曲状、末端比较大,而不是尖锐的武器。

当我无意中看到一种使用古兵器投石器的图片,我觉得“殳”字应该就是在描摹“古人在用投石器”这种武器。



如下图是两河文明亚述帝国的士兵在使用投石器的浮雕:


图引自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的文章

甲骨文“殳”非常传神的刻画了古人扬起投石器将要发射的那一刻:



投石器也叫“飞石索、机弦”,是一种始自石器时代的古老兵器,广泛出现在个人类文明中。比如:《圣经》中记载的大卫王用投石器击倒巨人歌利亚。

下图是考古所发现的石器时代的石球:


图引自《中国古代兵器图集》,页16

云南有些少数民族至今还在使用:



在youtube上爆红的澳大利亚原始小哥,用树皮制作投石器,经过几天训练,就几乎能百发百中,威力非常巨大,能击倒一颗小树:





综上所述,从“殳”的古文字字形来看,与古人使用投石索实在是太吻合了,我个人觉得“殳”应该是“投”的本字,古无舌上音,上古音“殳、投”是谐声的。

《诗经·伯兮》中“执殳”,很可能已经不是“殳”的本义,而是引申义,这个引申义的后起字也即“杸”,“杸”这种兵器跟经传文献的所记载“丈二、无刃、积竹柲”非常吻合。

当然,还是要强调:并不是想推翻现有学界结论,而是提供一家之言,仅行兼听之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VTl4W8BjYh_GJGVwRC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