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2019-10-29     小汉字见大历史

(一)

在网上看到很多人问这个问题:“骗人”的“骗”字为何从“马”?

我看到各种五花八门解释,不外乎从“马”和“扁”两个偏旁联想臆测,比如:

所谓的“骗”字,就是你被马扁了一下,马跑的多快呀!

【骗】,从字面上讲,马跑偏了,马没在正道上,走了偏道,也就是说财物没在正常的道上,财物偏离了方向,会意出:财物被骗走了,被骗了。

其实,正如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先生所云:“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言中概念大部分没办法用“象形、会意”的办法造字,就只向声音妥协,采用“假借”办法来记录语言:也即借用一个同音字。

假借字如“其、然、之、乎、者、也、我.......”,千万不要从从“象形、会意”途径取揣测臆断。

汉字“假借”之后,如果职务过多,影响记录语言的准确性,就会添加“形部”,就形成了“形声字”,遂产生分化。比如:“其、箕”、“然、燃”都是假借产生的分化。

“骗”字跟众多从“马”的汉字一样,造字本义跟“马”有关,“扁”是声符,本义是“跃上马”。表示“诓骗”之“骗”就是“假借”。


(二)

“骗”和异体“騗”出现得很晚,就我看到的资料,“骗(騗)”字始见于唐代字书《一切经音义》,在南北朝-隋唐代文献中,“骗”字都是表示“跃上马”。

《一切经音义》有两个版本:

  • 7世纪僧人释玄应版本《一切经音义》收录“騗”字,引南北朝文献《纂文》释为“跃上马”:

  • 8世纪僧人释慧琳版本《一切经音义》收录“骗”字,引同时代的文献《字略》也释为“跃上马”:

后来,“骗”的“跃上马”引申出“骑、跨越”的意思:

大约在宋代以后,“骗”才被假借表示“诓骗”之“骗”:

以上书影皆引自《汉语大字典》:注1

《故训汇纂》一书所引得文献最早为南北朝的《玉篇》:

注2

所以,大致可以说“骗”字始见于南北朝隋唐时代。

明代的《正字通》、清代《康熙字典》很明确指出“骗”借为“诓骗”字:

注3

注4

王力先生指出“骗”的本字为“谝”:

注5

近人沈富进所编的台语韵书《汇音宝鉴》也认为“骗”的本字为“谝”:

注6

这种说法应该可信,“谝”字出现比较早,在先秦经典有这个字,《说文》也有收录,释为“巧言”也:

《说文》:谝,便巧言也。从言,扁声。《周书》曰:善谝言。《论语》曰:友谝佞。

那么,历时的看,“谝”和“骗”也可以算是一种“通假”,在文字学中,这种现象一般称为“本有其字的假借”,也就是本来有专门的造字,还要去借用同音字。

书影引自《文字学概要》,注7

为什么有本字,还要去借其他的字,其实原因多样复杂,我举“本有其字的假借”最常见的两个例子:

  • “球”

“足球”的“球”,本字为“球”,但还要去借用同音字“球”来表示,“球”是“斜玉旁”,本义是表示一种“玉器”。

注8

  • “草”

“草木”的“草”,本字为“艸”,但是要借用同音字“草(zao3,精清旁纽,幽部叠韵)”来表示,“草”的本义其实是“草斗”,也即“栎树的果实”,“草”被借走不归,就又造“皂”字来表示本义,而“艸”字反而渐渐废失。

注9

可见“本有其字的假借”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将错就错,积非成是”,然后渐渐“约定俗成”。

因为古往今来的汉字使用者,不可能人人是水平很高的学者,有些“俗人”偶尔忘记“本字”,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久而久之,假借字成了通行字,本字反而渐渐不通行。

所以《正字通》、《康熙字典》上释“骗”说“俗作诓骗字”,其实正字是“谝”,但已经形成用字习惯,“骗”反而比“谝”字更常用,也就将错就错。


(三)

好,经过以上考证,最后再给一个总结:

  • 汉字“骗”大约始见于南北朝——隋唐时代,“骗”是一个形声字:从“马”,“扁”声。本义是“跃上马”,“扁”不参与表意。

  • 宋代以后,有些“俗人”用“骗”字来代替“谝”字使用(二字读音相同,同为“滂”纽,“线”韵),渐渐约定俗成,本字“谝”渐渐隐匿,假借字“骗”通行。而“骗”的本义也被假借义占据。
  • “骗、谝”和“球、球”、“艸、草”一样,都是属于所谓的“本有其字的假借”。其实,这种现象古往今来都在发生,好比简化字“胜”,其实本义“肉腥味”,被借用称为“胜”的简化字。

文史研究讲究一个“若断必征”——下某个结论,不谈要“字字有来历”,起码要有一定的文献依据,或者在以某个“自明”的前提进行合理的推论。

张口就来什么“骗”是“被马扁了一下”、“马跑偏了”,这种想当然的就认为,是文史领域的大忌。

-----------------------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1987),《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湖北辞书出版社,页4862
  2. 宗邦福等(2003),《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页2547
  3. “骗”——《异体字大字典》,form:http://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quote_code=QTA0NjQx
  4. 《康熙字典》(内府版),页3349
  5. 王力(2000),《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页1687、1286
  6. 同注3
  7. 裘锡圭. (2013). 《文字学概要(增订版)》( 商务印书馆),页177
  8. 李学勤等(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页16
  9. 同上注,页60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jPMJG4BMH2_cNUgnU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