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网友说他有个古香炉上有几个古文字不认识,他临摹下来,叫我帮忙看一下,如下图:
我第一眼判断,风格非常像战国时代的【中山国金文】,但是由于是临摹,我怕失真,所以我告诉过几天我有时间核对一下,再告诉他准确的答案。
但是,临摹的人非常自信,他说自己临得非常像。其实,如果不懂古文字,几乎不可能临得像。
首先,因为搞不清古文字的笔划和结构的安排,而是画画一样拼凑,看起来非常生硬。
其次,大多数古物上的文字腐蚀、生锈的痕迹,不懂的人会将这些痕迹当作笔划临摹上去。
所以,千万不要有这样的自信,采用拍照和“拓”的方式是最好的。
(二)
今天有空,研究了一下这位网友临摹的5个古文字,确实有几个字来自中山国金文,符合我的第一眼判断。
- 编号1
编号1是个“旃”字,从“㫃”从“丹”,读若“沾”:
这个字出现在战国时代中山国三器之一的【中山王厝方壶】的铭文中:
中山国金文字形太特殊了,字形修长,竖划如悬针,一般称之为“蚊脚体”:
中山王厝方壶
可见这么简单的一个字,不懂古文字的人临写都会失真,当然,不排除是铸器者写失真的,与临摹的网友无关。
那这个冷僻字“旃”表示什么意思呢?
《说文》有收录这个“旃”字,和异体字“旜”,这个字表示“古代赤色、无饰、曲柄的旗子”。
《说文》:旃,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众。从㫃丹声。
《周礼》曰:通帛为旃。旜,旃或从亶。
从“㫃”的汉字,一定跟军队旗帜有关,比如“旗、旅、族”等,因为“㫃”这个偏旁就是象形“一面在风中飘扬的旗帜”:
说实话,即便你懂篆隶,不懂战国文字,你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到这是个“旃”字,因为字形结构完全联系不上。
这就是战国时代“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的复杂之处,所以,感谢秦始皇吧!
- 编号2
编号为2的字比较好认,是一个“智”字,那位网友也释读出来了,因为这个字和标准秦系文字的“智”相差不大:
从字形来看,这个“智”大概也是来自【中山王厝壶】或者【中山王厝鼎】的铭文,因为有“中山蚊脚体”的特点:“矢”字竖划特别长、尖:
- 编号3
编号3应该是一个“余”字:
这个字跟【中山国蚊脚体】的“余”很像:
但是,我考量了一下,这个字还有一种可能性,可能出自另一种“蚊脚体”,也就是楚国蚊脚体——【王子午鼎】中铭文的“余”字:这样才能解释上面的“竖划”:
总之,即便字形临走样,但可以判断这是这是一个蚊脚体的“余”字,有可能是中山国蚊脚体,也有可能是楚国蚊脚体——【王子午鼎】。
- 编号4
应该说这个字临走形,我有点不确定,只有七成的把握这是金文的“孟”字:
“孟”字从“子”从“皿”,一般情况下上“子”下“皿”,但是,古文字位置不固定,也有上“皿”下“字”的“孟”,这种字形出自【(鱼木)公簋】。
- 编号5
我实在不知道是个什么字,连偏旁部首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下面的那一“点”,是是不是字的一部分呢?我也搞不懂,临写临得太差了。
我只能猜测是一个从“来”从“辶”的“逨”字,还是读“来”:
(三)结论
【中山国蚊脚体】金文因为非常好看,古遒劲朴的同时,也足够醒目,所以,一些造假者很喜欢从上面抠几个字,铸在青铜器上,我碰到过很多,可以说是造假的“重灾区”。
中山国历史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讲过,这里就不赘述了。所以,只要出现【中山国蚊脚体】的青铜器,你想都不用想,就是百分百的假货,专骗小白的。
【王子午鼎】的金文跟【中山国蚊脚体】金文二者的风格非常相似,一般人不认识,也很难分辨。搞混淆是正常的。
综上所述,如果如这位网友所说,他没有临走形,上面文字,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金文的大杂烩。
那么,从文字就可以判断,这件器物是毫无诚意,拙劣之极的仿制品。
最后,我提醒那些想叫我帮忙看一下器物上的古文字的网友,举手之劳,只要我有时间,我尽量解答。
但是,请你们不要再发临写的文字给我认,我每天收到这样的照片,看得我头疼。我要求他们发照片,他们个个蜜汁自信,都说自己临的非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