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明清——郑和下西洋面面观(一)

2019-11-15     小汉字见大历史

(一)中国大航海时代的终结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其源可溯秦汉,雏形成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则承宋元余绪。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盛举,可说是中国人积累了千年航海知识和技术的一次集中展现。

自永乐三年(1405)——宣德八年((1433)二十八年间,明廷七次遣派郑和率领庞大舰队出使南洋、印度洋诸国,到达中南半岛、印度次大陆、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四十多个国,航程十多万海里。

1433年,明廷却戛然终止远洋航海,销毁档案文献,实行海禁。

在守郑和的船队消失在南海和印度洋半个世纪以后,西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期”,对东方香料和黄金的渴求,使得欧洲航海探险家不畏险阻,寻找东来的航道:

  • 1492年,由葡萄牙王室赞助的哥伦布船队,仅有由三艘船组成,旗舰120吨,船上88名水手,有些还是临时强征来的在押囚犯,却意外发现美洲新大陆,改变了历史进程。

  • 1497年,葡萄牙航海街达·伽马发现了到印度的新航线,首航船只也只有300多吨;
  • 1521年,西班牙政府支持的航海家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所以,明代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称得上一个转折点:

对中国来说,是大航海时代的终结,中国人的身影渐渐消失于【海上丝绸之路】。

对西方来说,是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海上强权相继登上历史舞,台由西欧主导的全球海运贸易体系形成,西方文明开始崛起,殖民伴随着传教,快速向东方扩张。

甲申之变后,清廷统治中国愈加保守,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觉中,几乎对外部世界发生的变化一无所知。


(二)“三宝太监”其人

从有限的历史文献,我们来还原明代下西洋的总指挥——郑和,明代章回体小说中“三宝太监”的模糊轮廓。

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数据在明代被毁,记载郑和家世、生平比较可靠的正史,只有清代张廷玉的《明史》中的寥寥数语: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1913年,云南知名学者袁嘉谷在云南晋宁发现了郑和父亲——马哈只的墓碑,墓碑上铭文由明代大学士李至刚书写于永乐三年(1405)年,今称为《故马公墓志铭》。【注1】

【马哈只墓碑】——云南省晋宁县昆阳街道郑和公园

此碑文与多处文献互证:郑和是马哈只的次子,祖先为元代马氏家族,云南回族,明成祖朱棣赐姓郑。“马氏之先,原出西域,金元以来,迁居我国者甚多”。【注2】

《郑和家谱 郑和三使西洋事条》记载:

“公和开始事于永乐二年(1404)正月初一,御书郑宇,赐以为姓,乃名郑和,选为内官监太监”。

所以,《故马公墓志铭》正是郑和在明廷闻达以后还乡,为父亲立碑刻传(“哈只”只是中国穆斯林的一种宗教称呼)。

学者李士厚和邱树森认为马氏是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追思成吉思汗到中国,到郑和已经是第六世。【注3、4】

历史学家郑鹤声先生考证的郑和家世谱系,列出曾祖祖父共十八世的传承,谱系图如下:【注5】

郑和家世谱系

郑和一生的大事记:【注6】

  • 被阉

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等围剿云南蒙元残余,三宝父亲哈只“或因遭离乱而遂卒”,十岁的郑和遭俘虏并被阉割,随军回京后入朱棣府当太监。  

  • 靖难之役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三宝随军南下。南北征战中逐步展露军事才能,靖难之役屡建奇功,深受朱棣赏识。  

  • 赐姓:

1402年,朱棣登基之后,封赏功臣,赐姓郑,官至内官监太监,管理明廷内宫。

  • 七下西洋

1405年,明成祖命郑和率船队出洋。28年间七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1433年病逝航行中。

所以,郑和的一生几乎就是一个悲剧,元朝灭亡之际,家人很有可能被明军所杀,他很小被明军俘虏、阉割,因为,他闻达以后,也即1404年,回乡为父亲立碑,连父亲的名字都不知道。

然后,被杀父仇人朱棣养大,成为燕王府的家奴,朱棣当上皇帝以后,郑和又被委以重任。

所以,如果我是郑和,肯定会十分纠结。


(三)郑和航队的组织和规模

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费信和巩珍分别撰写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及《西洋番国志》,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一手史料,记载郑和船队的组织和规模。另有《郑和家谱》《明史》等也有零星记载。

  • 船队规模

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类型、大小、用途的船只组成,分别有载货、运粮、作战、居住的船只。

罗懋登《西洋通俗演义》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

宝船:旗舰船、指挥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36艘(《瀛涯胜览》记载有63艘)

马船:装运战马,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700艘

粮船:运输粮食,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240艘

坐船:装载人员,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300艘

战船:武装护航,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180艘

  • 宝船的尺寸

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记载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文献中记载宝船数量不一,但最大宝船的尺寸、数量在《瀛涯胜览》、《郑和家谱》、《明史》记载中极为一致:

数量:62或者63艘。

尺寸: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

不同文献中记载的宝船尺寸: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曾认为史料记载郑和宝船的尺寸超越木质船舶的极限,是夸大的。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

随着进一步研究和更多出土文物的发掘,现今已经基本达成一致,郑和宝船是存在的,尺寸并没有夸张。

  • 学者席龙飞、何卫国依据出土文物证明史料记载宝船尺寸是可信的,符合中国历史上的造船技术发展规律,根据明代一尺为今天0.317M计算,郑和宝船的尺寸是:长140M,宽57米【注7】;
  • 学者周世德依据南京古代造船厂出土的舵杆,推理宝船尺寸是长150.5M,宽61.6M【注8】。
  • 学者龚昌奇以各种史料记载的造船工艺、出土文物为依据,对郑和宝船进行复原研究,尺寸和性能为:【注9】

龚昌奇分别制作了1:38和1:40的模型,模型之一如下图:

郑和宝船复原图

  • 船队人数和组织结构

各种古代文献记载非常一致,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人数为27800多人,如下表所示:

古代文献记载的郑和船队的组织结构:

也就是说:

郑和宝船最大的排水量达到一万六千多吨,船队有将近三万人,各类船只最少200艘以上。

而五十年以后,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船队,最大的船——圣玛利亚号,排水量只有一百二十吨,一共88人。

哥伦布船队和郑和船队相比,可以说显得非常寒微:


(四)郑和下西洋的动因

郑和下西洋到底是为了什么?一直都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总的来看,不外乎“政治”和“经济”两种动因。

  • 政治动因

张廷玉《明史 郑和传》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两点“政治动因”:寻找惠帝朱允炆的踪迹,同时显示军事实力,威慑敌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惠帝朱允炆

  • 经济动因

三十年代,明史专家吴晗先生在论文《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南洋之开拓》中指出:

朱棣时期政府有财政危机,试图通过经营国际贸易来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史料也有记载郑和下西洋贸易数量庞大,大量购回海外奢侈品转卖赚取巨额利润。【注10】

至今这两种动因一直都存在争议:

认同这《明史》所记载的政治动因的学者以许道龄和李晋华为代表,对吴晗提出的“经济动因”之质疑有三点:【注11、12】

  1. 永乐年间曾下令禁民间海船从事贸易;
  2. 朝贡贸易薄来厚往,无利可图;
  3. 郑和曾发兵剿灭南洋经商的华侨。

这三点似乎与吴晗说的发展海外贸易格格不入。

学者赖进义认为这算朱棣在“下一盘大棋”,朱棣从地缘政治战略考虑,联合印度洋诸国牵制、围堵蒙古帖木儿帝国。【注13】



参考文献

  1. 维基文库:《故马公墓志铭》https://zh.wikisource.org/zh/%E9%84%AD%E5%92%8C%E7%88%B6%E9%A6%AC%E5%93%88%E5%8F%AA%E5%A2%93%E8%AA%8C%E9%8A%98
  2. 郑鹤声等.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M].齐鲁书社, 1980.上,1-19
  3. 李士厚. 郑氏家谱首序及赛典赤家谱新证[J]. 文献, 1985, 03期:154-160.
  4.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C].邱树森.郑和的先世与郑和[A].海洋出版社,2005
  5. 郑鹤声等.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M].齐鲁书社, 1980.上,27
  6. 温丽荣. 浅谈郑和生平及其下西洋影响[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4.
  7. 席龙飞, 何国卫. 试论郑和宝船[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1983, 03期.
  8. 周世德. 从宝船厂舵杆的鉴定推论郑和宝船[J].文物,1962,第3期:35-40
  9. 董元胜, 龚昌奇. 大型郑和宝船复原研究[J]. 船海工程, 2005, 03期:62-65.
  10. 吴晗. 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南洋之开拓[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36, 01期.
  11. 许道龄. 致顾师论郑和使西洋事[J].禹贡》半月刊.第五卷.第一期,1936
  12. 李晋华. 关于郑和下西洋性质之讨论[J].《禹贡》半月刊.第五卷.第一期,1936
  13.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C].赖进义.郑和远航的战略原因[A].海洋出版社,2005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cKBe24BMH2_cNUgqH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