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的第2298篇文章
最近一個時期,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我們生活的主旋律,這種「狡猾」的病毒讓每個人在短時間內掌握了傳染病防控的關鍵知識。我們會主動戴上口罩,會認真洗手,會注意和他人保持2米左右的安全距離,會開始關注各種「除菌液」的成分,會不去「扎鬧猛」,也會減少不必要的聚會,甚至開始考慮是不是改變全家人拿著各自的筷子在一個盤子裡夾菜的習慣。個人的健康素養突然成為歲月是否能夠靜好的關鍵因素之一。
如果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此時,儘量減少到醫院到次數,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就成為決定您個人健康的關鍵因素。和學生們面臨突如其來的當堂測驗一樣,這個特殊時期也成為考量大家日常對於疾病管理知識和技能掌握的另類方式。
由於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糖尿病治療要求患者具有高度的自我管理能力。
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通俗地概括為糖友需要掌握「吃」、「動」、「用」、「測」、「防」五項技能。
「吃」
糖友都知道要「管住嘴」,複雜的飲食原則可以精簡為「量」「質」平衡,這和大家平時非宅家時期的大原則相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飲食一定要「定時定量」。居家生活中,容易作息紊亂,吃飯有時豐盛有時簡,有時三頓有時省。對於應用降糖藥尤其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降糖藥和注射胰島素的患者來說,這種時常變化的飲食最為危險,漏餐時藥物仍在作用,容易發生低血糖,自救時糖塊兒加服又導致血糖上升,血糖忽高忽低,自己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
「動」
平時很多糖友有快步走的習慣,能夠踐行「邁開腿」,防疫期間宅在家裡,空間局限,如何邁腿?糖友此時就需要開動腦筋,給自己找到運動的居家方式。在房間裡開闢一處可以短距離反覆走的區域是可行的辦法,也可以利用跑步機,原地快速走,或者跟著視頻做做有氧健身操,滿足有氧運動的時間和強度。在家也是做抗阻運動的好時機,有一些簡易的抗阻運動無需工具就能夠達到訓練目標。
有氧運動建議
運動頻率
每周3——7次,中間間隔不能超過3天。
每次運動多少時間
每次運動不少於20分鐘,每周有氧運動累計達到150分鐘以上。
什麼時候運動最好
飯後運動較好,飯後1個半小時是普遍推薦的時間
運動強度
中等強度最合適,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是:主觀感覺有點累到「累」的程度。「累」的時候自己會感到明顯的呼吸加深。不提倡達到「喘不過氣來」(非常累)的程度。
「用」
此處的「用」指「用藥」,藥物治療是大多數糖友的主要治療手段。自己用哪種藥,這種藥有什麼特性,用了之後主要注意些啥,是不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變化做做微小的調整。藥物用的合適是「藥」,用的不合適可能「不到火候」或者「過猶不及」,達不到血糖控制的目標。比較方便的辦法是可以看看藥物的說明書,服藥有哪些注意事項。
防疫時期也不能夠因為怕去醫院,將平時服用的藥物「省」著吃。該複診的時候,可以先通過預約途徑預約門診,在預約時間段以前到達醫院就診,這樣可以儘可能減少在院時間。出門時戴上口罩,候診時注意保持與他人的距離,雙手不輕易觸碰其他物體表面,回家後外衣掛在通風處,洗手,更衣。做到這些防護,就能夠自我保護。
「測」
防疫期間買口罩可能有困難,買血糖儀應該並不難。血糖自我監測是糖尿病綜合治療的重要部分,通過自測血糖,能夠充分了解血糖情況,該放心的時候放心,該調整的時候調整,該求助的時候求助。
建議的血糖監測時間是:早上空腹血糖,早、中、晚餐後2小時血糖
對於應用胰島素的患者來說,睡前血糖和餐前血糖也有指導作用
在自己感覺不舒服和感覺有低血糖反應時需要及時進行血糖檢測
「防」
這裡的「防」指的是「防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常見的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糖高腎狀態、低血糖昏迷。前兩種急性併發症在血糖居高時容易出現,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有誘因才會發生,誘因包括感染、降糖藥物停用、暴飲暴食、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等;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來說,胰島素用量不合適,血糖居高更加容易出現急性併發症。對於低血糖,糖友要能夠識別「心慌、出汗、飢餓感明顯、頭昏」等低血糖典型症狀,及時自救,家中如果有血糖儀就可以快速診斷低血糖,在自救後及時判定自救效果。
在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中,最需注意的是「糖尿病足」,居家時候,要注意足部的護理,不要用熱水燙腳,也避免光腳走在地上,使腳受傷。足癬患者要注意及時治療。居家剪腳趾甲的時候,如果糖友存在視力問題,最好請家人幫忙。
結語
從目前發布的新冠病毒傳播和感染特點來看,注意自我防護還要堅持一段時間。某種程度上,傳染病防控給我們上了一堂特殊的人生課——原來自己也有某種「大廚」潛質;原來和家人的交流與溝通是生活中相當珍貴的部分;原來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更安全;原來形式上的熱絡並非維持友誼的關鍵方式。
對於慢性病患者來說,原來,「自己」才是當下和未來是否「健康」的主要責任人。
祝糖友,安然度過疫情防控
祝糖友,悠然享受居家自樂
祝糖友,瞭然自我管理技能
作者: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內分泌科
李穎 副主任醫師
老趙斷「案」
膳食結構面面觀
那些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
感覺「燃盡」的職場時光中,「內分泌」還是個「迷」
當你老了,那悄悄改變的「內分泌」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u5ydnABgx9BqZZI8JP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