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光:犧牲時衣肉粘連,4天後雙臂才被放下,遺體整理令人揪心

2022-02-23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黃繼光:犧牲時衣肉粘連,4天後雙臂才被放下,遺體整理令人揪心

在天府之國四川的魁山腳下,靜靜地佇立著一座紀念館。這是一座仿古結構的建築,外觀優雅大氣,在進門處就能清晰地看到「特級英雄黃繼光」幾個醒目的大字。這裡就是抗美援朝中家喻戶曉的英雄黃繼光的紀念館。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戰爭早已遠離了人們的生活,但歷史上那些曾經為了家國大義毅然決然獻出生命的人們,仍為世人銘記。他們頑強不屈、奮戰到底的戰爭精神,始終激勵著我們,在建設祖國美好明天的征程中,給予我們不滅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

貧寒家境里走出的優秀軍人

1931年,四川省中江縣的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里,黃繼光出生了。可孩子的降生也並不能讓這個家庭在時代的黑暗裡幸免於難。父親早亡後,年僅十歲的黃繼光就開始隨母親一起給地主打工。

那個年代的地主眼中,只有利益,沒有絲毫仁義之心,黃繼光母子倆的生活過得多麼艱難,可想而知。為了生存,母子倆曾一度沿街乞討。

但堅強的母親並沒有因此自怨自艾,她帶著孩子頑強的地求生,並告訴他,長大後要為窮苦農民同胞的翻身出力。

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之下,黃繼光從小便立志要改善廣大貧苦農民艱難的生活,為保家衛國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幼時曾經擔任兒童團團長,參加過剿匪反霸運動,被評為民兵模範,並於1951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

雖然在村裡第一個報名,但當時的黃繼光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個子偏矮,體型也十分瘦弱,在體檢環節被拒絕了。他並不甘心這樣的結果,多次懇請負責徵兵的同志接受他,最終感動了負責徵兵事務的營長,才被破格錄取。

入伍之後,他變得更加努力,希望從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成為一個優秀的兵。在黨組織的帶領下,他努力學習各種軍事政治文化知識,在擔任通訊員一職時恪盡職守,努力完成組織上布置的各項任務,還立下了一個三等功。

上甘嶺戰役中英勇犧牲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黃繼光所在的營,與美國所謂「聯合國軍」及南韓軍苦苦鏖戰四個晝夜。隨後又奉命於19號晚上占領上甘嶺西側的597.5高地。

志願軍在成功奪取三個陣地後,受阻於零號陣地的收復。零號陣地里盤踞的敵人配有3挺重機槍,4挺輕機槍,火力兇猛密集,志願軍一連組織了3次爆破,均以失敗告終。

此時已臨近破曉,如果不能儘快消滅敵人火力點,收復陣地,天亮後敵人就會利用空中作戰的優勢發起另一輪攻擊,造成更大的傷亡損失。

在此緊要關頭,營參謀長果斷決定臨時組建爆破組,炸掉敵軍火力點。前兩個爆破組的同志在瘋狂掃射中全部壯烈犧牲,第三個爆破組也被困在敵人陣地前無法脫身。

就在這個危急時刻,黃繼光站了出來,自請上陣,表示一定完成炸掉敵人火力點的任務。他在決心書中寫道,「堅決完成上級交給的一切任務,爭取早日入黨。」

黃繼光隨後被臨時任命為第六班班長,帶領兩名戰士再次進行爆破任務。他們三人在槍林彈雨中一路艱難向前,成功炸掉了敵軍的三個小地堡,而剩餘的一個大地堡火力仍然十分密集,大部隊依然無法發起進攻。

黃繼光三人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一人已經犧牲,而他與另外一人也身受重傷。但黃繼光就像感受不到疼痛一般,仍向著敵人的地堡迅速靠近,並連扔了好幾枚手雷。

這一動作十分奏效,敵人的攻勢暫緩。但當大部隊試圖發起進攻時,剩餘的敵人又開始瘋狂掃射,進攻又一次被迫停止。

此時的黃繼光已經奄奄一息,彈藥也都用完了。但為了戰爭的勝利,他還是咬著牙,拼盡全力爬向了敵軍的火力點,把自己的身體當做最後的武器,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口,最終壯烈犧牲。

黃繼光的這一舉動為志願軍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幫助我們成功占領陣地,圓滿完成任務。

天亮了,年輕的孩子卻永遠留在了他的21歲。

君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他的身體已經僵硬,但仍然緊緊地壓在敵人地堡射孔上,手牢牢地拽著周圍的麻袋,堵在敵人的槍口上。他的胸膛已經被打爛,密密麻麻的彈洞像蜂窩一樣。

不難想像,當時奄奄一息的他是憑藉著怎樣的信念,才拖著七處重傷的身體和已經無法行走的傷腿,為勝利耗盡了最後一口氣。

地堡前沒有血跡,犧牲後的黃繼光也沒有流血,只在身後有一條10米多長的血印。他在拼盡全力往前爬的時候,流乾了身上所有的血。衣服緊貼在他身上,用溫水浸泡後才揭下來。

在整理黃繼光遺體時,衛生員發現他已經僵硬,還保持著以身堵住槍口的姿勢,高舉著雙臂,像個雕塑。衛生員用熱毛巾連敷了四天,才讓他的遺體軟化了下來。戰友們輕輕放下他的雙臂,為他換上嶄新的軍裝,希望他能安息。

戰後,部隊黨委追授黃繼光為模範團員,還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實現了他生前的願望。志願軍總部給他追記了特等功,追授特級英雄的榮譽稱號。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十分感謝這位年輕的戰士在和平戰爭中做出的貢獻,追授他英雄稱號,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勳章。

新華社曾在黃繼光犧牲後報道了他的英雄事跡,稱他是「馬特洛索夫式」的戰鬥英雄。而在今天,我們常用「黃繼光式」來形容英雄壯舉。這位小英雄犧牲在自己最好的年紀,成為了歷史長河裡一個永垂不朽的英雄符號。

1953年2月,黃繼光的遺體被運送回國,安放在瀋陽烈士陵園。年輕的孩子終於回到了祖國,安睡在母親的臂彎里,再也無懼戰爭和傷痛。

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知道兒子犧牲的消息,肝腸寸斷。她年輕的孩子飽受生活的苦楚,從未在本該肆意張揚的年紀里好好活過。他甚至沒有留下一張照片,只有畫家根據戰友描述畫出的一張畫像。

但她深知,兒子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大義獻出了生命,在悲痛之餘又十分自豪。

黃繼光犧牲後,鄧芳芝作為代表出席了全國婦女大會,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兩位同樣在戰爭中失去孩子的老人緊握雙手,他們相顧無言,卻都從對方悲痛的神情中看到了和自己一樣的驕傲。

他們的孩子,都是錚錚鐵骨的英雄兒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了70年,那些紛飛的戰火和艱難的歲月在這一代年輕人的印象里,只是一場電影,一篇報道,或是英雄紀念館裡沉默佇立的雕像。

炮火留下的傷痕可以癒合,但戰爭和英雄卻不能被遺忘。

這痛是長鳴的警鐘,時刻提醒我們,今天的安穩歲月是無數先輩的犧牲換來的,我們要珍惜和平,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e01e544da5b5a52df31cdf8690f6a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