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6高分報北大考古系,惹人爭議,被考古界團寵的女孩,現如何?

2022-02-24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676高分報北大考古系,惹人爭議,被考古界團寵的女孩,現如何?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古往今來,理想都是為文人墨客讚歌的對象。為理想獻身,意味著選擇了大多數人不會去走的路。唯有不忘初心,甘於寂寞的人方能堅定不移地「一條道走到黑」。

社會發展的車輪飛速向前,只為了生計,普通人已是自顧不暇。理想似乎成為了遙不可及的遠方,成為有所成就或是有著強大後盾的人才敢去談的夢。

但是於千萬人中,仍有獨樹一幟的堅定行者。鍾芳蓉,一個年僅二十歲的姑娘,她做到了。

高考歷來是社會各界倍加關注的「大事件」。

無數貧苦家庭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靠讀書改變人生甚至改善家境。

而高考是人生至關重要的轉折點,是莘莘學子寒窗苦讀多年的「決賽圈」。2020年7月高考成績見分曉之時,一年一屆的「省狀元大會」在網上備受關注。

鍾芳蓉雖然沒有摘得省狀元之魁,但成績位列全省第四,成了所在市文科狀元。原本也就是市裡、學校和家人的慶祝,沒想到後來因為填報志願,她的選報大事成為全國網友的「狂歡」。

拿著676的高分,這位00後女孩報名了北大考古系,單聽學府之名,人們並不驚訝。但一看專業,考古系,這是北大最冷門的專業啊!一時間各種聲音充斥其中,網友們紛紛提出批評和建議。

有人說「這麼好的成績,報的專業太可惜了」;有人說「考古可不是一般人幹得了的,何況她還是個女生」;還有人說「父母辛辛苦苦供她讀書,選這個專業出來以後找工作多難,不是白搭了嘛」

人們紛紛說著鍾芳蓉的「不清醒」,有理有據,苦口婆心。所在學校的老師們聽說之後也專程趕到家中好言相勸。而理由無非是考古專業前景不好,畢業以後就業難,掙錢不多的話。

鍾芳蓉自然看到了也聽到了,甚至許多新聞記者紛紛上門「拜訪」,力爭「蹭上這一波熱度」。高考後的整個暑假她都幾乎是「不得安寧」,最後一家人索性躲了起來,閉不見客。

之所以引發熱度,說到底是因為鍾芳蓉的家境,可以說她就是人們常說的「寒門出貴子」的例子。出生湖南耒陽市同仁村的她,自幼便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為了維持生計常年在外打工。

可以說鍾芳蓉一直是個「留守兒童」,除了生活貧苦,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陪伴,長年孤單的生活導致她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後來又因為有了弟弟,鍾芳蓉也時常被忽視,慢慢地喜歡上了安靜。

爺爺奶奶對鍾芳蓉的學習非常重視,因而一直對她十分嚴格。每當成績不好時她都會被罰跪,成績不錯的時候會逢人誇獎。那份」以她為榮「的榮譽感激勵著鍾芳蓉努力學習,不斷進步。

鍾芳蓉深知父母在外賺錢供自己讀書的辛苦和不易,一個人在寄宿學校,無論遇到什麼事,她都自己解決,形成了獨立的性格。

在十多年裡,她的世界就只有讀書學習,每天三點一線,只為不辜負父母的期盼,也為對得起自己的堅持。

普通人想要考上北大這種名校實屬不易,鍾芳蓉這麼多年的勤學苦練可想而知。中間也耗費了不少財力物力人力。也許這就是人們為她可惜的原因。

但是鍾芳蓉這麼多年的個人成長和她以書為伴,喜好安靜的習性讓她有自己的主見,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為何選擇考古專業,鍾芳蓉脫口而出:「我喜歡歷史!」因為喜愛,原因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這其實是一場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駁論。而選擇的正確與否一時間是無法有個結論。

高考志願是人生路的分叉口,這一點鐘芳蓉自然清楚,面對網上的熱議和內心的渴望,年輕的她不可能一點迷茫都沒有。

就在周圍人都「協力」迫近,紛紛建議她修改志願的時候,鬱悶的鐘芳蓉收到了一份於她而言無比珍貴的禮物。

她心中一直將之作為「偶像」的樊錦詩被樊先生托出版社寄給她一本自己的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這讓鍾芳蓉十分欣喜。

從前她從電視里看過樊先生的事跡,這位獻身於敦煌考古研究的院長,令她十分敬佩。樊錦詩先生一生紮根於敦煌,立志於保護研究敦煌文物,她的無私奉獻,為理想獻身的堅定深深地影響著鍾芳蓉。

之所以選擇考古,也是想成為樊錦詩先生那樣的人,這是她的動力之一。

除了自傳書,樊先生還給她寫了一封信,原來樊先生也了解了她的事情,在信中樊先生鼓勵她跟隨自己的內心,「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並叮囑她好好讀書。

鍾芳蓉覺得非常榮幸,也十分感動,自己的堅持還是有人能理解的,這讓她不再那麼沮喪。她懷著激動的心情給先生回信,表達了自己的感謝。

隨後各大省市有名的博物館也向鍾芳蓉寄送了禮物,包括叢書、紀念品還有考古用具等。考古界紛紛表達心意,歡迎這個勇敢的「後輩」。這讓鍾芳蓉更加堅定了心之所向。

受到鼓勵的鐘芳蓉最終做了決定,她在微博上發布了半年來唯一一條動態,告訴大家她將堅定心中理想,進入北大考古系。隨後北大考古專業官方也轉發了其動態表示歡迎。

之後一段時間裡,鍾芳蓉的事仍然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爭議話題,但對於她來說,心已經落定塵埃,外界的聲音已經與她無關了。

一年後,在《中國考古大會》節目上,鍾芳蓉擔任考古推廣員,在節目上憑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靈活的實踐能力,向人們展示了考古學的魅力。那個堅定追逐理想的「少年」正在緩慢而有力地成長。

張孝祥曾言:「立志欲堅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也許鍾芳蓉選擇的是少數人走的路,但這不意味著這條路不會通往成功。多年以後,她會成長為什麼模樣,我們無法預料,但此刻她的堅持確實令人動容。

「我們生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心懷熱愛,無畏前行。這是鍾芳蓉的選擇,希望她能堅持不忘初心,贏得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4e567f137c08e5125450a255d2db8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