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毛澤東慣稱為司令的軍中小鋼炮,靠著打仗指揮,成為一代將才。他作風硬朗聲名在外,幾乎所有人都稱讚他的作戰能力和指揮能力。
別看陳錫聯個頭不高,但在紅軍中,他仍然是一顆閃耀著獨特光芒的作戰新星。
中國革命歷經千辛萬苦,才創下今天的輝煌盛世,而陳錫聯在跟隨隊伍打仗作戰一年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竟還沒有入黨成為一名正式黨員。
自那之後,陳錫聯就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這位出身湖北的硬漢,曾經也為自己的「硬」感到後悔。
同陳錫聯一同出自湖北的還有一個人,名叫王建安。
在戰火紛飛,殘垣斷壁的戰場上,生命顯得尤其渺小。為了成功粉碎敵人的「圍剿」,紅軍更是幾次身陷險境,不惜走上長征。
當時幾十萬大軍在長徵結束之後,卻只留下幾萬人得以存活,條件之艱苦無人能想。但正是因為如此,紅軍內部的革命友誼空前緊密,大家團結一致,一心為了能夠成功看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
據說當時在長征路途中,敵人槍炮如影隨形,每一個紅軍戰士都面臨著戰死沙場的威脅。這時陳錫聯因為與敵人纏鬥不休,意外被冷槍打中。
傷勢嚴重,再加上隊伍還在不眠不休地突出重圍,他的傷勢逐漸惡化甚至潰爛,面臨著死亡的威脅,陳錫聯始終都沒有放棄跟上隊伍的步伐。
一路奔波勞累,軍中將士難免有人齟齬,在這樣的狀況下還要攙扶著陳錫聯,有些人不免覺得他是個拖累。
而在這個隊伍中的王建安,卻不這麼以為。
他的想法很簡單,既然大家因為革命走到了一塊,這個隊伍就相當於一個大家庭,雖然大家來自五湖四海,但這不能成為嫌隙的原因。
他看到了陳錫聯,也明白將士們心裡怎麼想,但他十分嚴厲地遏制了這些閒言碎語。他思前想後,想找一個既能帶著陳錫聯一塊走,又不會因為陳錫聯影響大家的行程速度的方法。
最後,他讓軍中為數不多的騾子,代人「扶」著這位傷勢嚴重的老鄉。
他的目的達到了,這樣行軍速度再一次回歸了正軌,正是因為王建安的堅持,陳錫聯才得以走出草地,成功地跟隨隊伍完成了長征。自此,兩人之間的情誼愈發緊密。
事後陳錫聯恢復了健康,他回憶王建安時總說自己若不是碰上了王建安,想必早就暴屍荒野無人問津了。
新中國成立之後,王建安恪守本分,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之上,專心為祖國做貢獻,他務實的精神贏得了人們的稱讚。而另一邊陳錫聯也忙得不可開交。
眼看著案牘上磊過頭頂的公務,陳錫聯不得不囑咐自己的秘書,將不必要的事情能擋則擋。
而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叮囑,卻讓自己的救命恩人碰了壁,1976年,恰巧王建安有工作前來彙報,本懷著順便看望老友的心態,來到了陳錫聯的住處。
卻被不知情的秘書拒絕:副總理很忙,沒空見你。
陳錫聯自然不知自己的一句話,竟然會落得這麼個結果,王建安剛直無比,以為是陳錫聯當了官便有了架子,不願親自見他。二人之間一時鬧下了不小的誤會。
好在後來陳錫聯誠懇邀請,兩人終於化解了誤會,重歸於好了。
說到王建安的剛直,我們還知道他是一位十分低調的將軍。少年時期的艱苦環境,並沒讓王建安選擇退縮,相反的是他十分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
努力識字讀書的他終於接受了思想的沐浴,漸漸地他成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男人。面對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他無時無刻不想掙脫枷鎖,尋求正義的道路。
為此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從不追逐功勳獎勵。
1977年,王建安帶著一家人搬到了北京。即便如此,他也身居一處老房子中,將節儉貫徹到底。家具陳設簡單陳舊,而他本人也穿著樸素毫不講究。
他不僅嚴於律己,對家人也十分嚴格。子女在外上班,家中只剩老兩口彼此伴老。
要知道,政策是允許調回一名子女照顧老人的,但王建安卻直言自己的子女,也是獨立的個體
。自己一把老骨頭,有無人照顧都一樣。如此,直到他去世,身邊也沒有一個子女陪伴。
對於自己死後的追悼會,他更是囑咐妻子不要開,這是因為他曾經在電視上見到某個領導人物去世後的儀式,規模宏大,鋪張浪費。
他認為這樣的葬禮大可不必。
王建安將自己的後半生都貢獻給了祖國,為建設社會主義操勞不斷,一生都奉行節儉律己,他是祖國的驕傲,是人民的榜樣。
王建安去世之後,妻子按照他生前的囑託一切從簡。如此,這位操勞一生的老將軍去世的消息竟然沒幾個人知道,就連陳錫聯都不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在自己不明情況的時候,便已殞身。
一個月後,王建安的骨灰,被撒在了他曾熱愛的土地上,他再一次擁抱了自己的家鄉。
將相和一曲高歌釋冰嫌,倡節儉滿腔熱血撒江山。
王建安的一生,都矢志不渝地追尋自己的理想與信念。自從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潔身自好反腐倡廉,一心一意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鋪前路。
他們躬身於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中,不辭辛勞,不究獎賞,但求國家走向繁榮富強。他們所作的努力歷歷在目,而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批忠誠的衛士,群眾才得以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夠欣欣向榮。
時光倥傯,現今中國共產黨已經在謀求更大格局上的發展,而永葆黨內生機與活力,還需要靠我們一起奮鬥拼搏。中國共產黨人只有樹立廉潔自律的硬朗作風,才能杜絕黨內腐敗的滋生和萌發。
王建安一生都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不僅成為了黨內的一道風向標,也是全國人民的榜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5ba42684e52e3d1ae0a5cc9a3191c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