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這首詩出自楊萬里的《夏夜追涼》。在詩句中,詩人用比較押韻的語句向我們表達了炎炎夏日,對於涼爽的追求和對於悶熱的無奈。
對於這樣的遭遇,現代人其實也是感同身受。三十多度的高溫讓我們離不開空調,冒蒸汽的地面也讓我們不敢外出。面對如此難受的天氣真的是讓人無奈,即使有空調也是很不方便。
要知道,現代社會科技早已非常發達,而在古代社會可是半點應對的科技也沒有。而且古代夏天極其炎熱,冬天非常寒冷。那麼在古代,人們寒冬如何取暖,夏天如何納涼?帶著這個疑惑,本期筆者將和大家一起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寒冬如何取暖
在大冬天的時候,整個天地之間陷入到一片寂靜聲中,不僅萬物俱籟,而且生命的氣息也很低。雪花飄落讓人無法出行,而且凜冽的寒風更是讓古人在瑟瑟發抖之中難以入眠。
現代人類可以開空調,可以蓋被窩,可以天天吃火鍋,以此來度過寒冷。那古人又如何面對呢?
關於古人的應對方法,那自然得排除科技領域的創造,但是古人卻也有自己智慧的手段。
根據史書記載,古人的第一個手段就是窗戶禦寒。
在影視作品中,大家看到的古人的窗戶都是紙糊的,似乎根本無法禦寒。但其實在真實的記載中,大部分的百姓都沒有用紙糊窗戶,而是以稻草包裹窗口的辦法來躲避寒風。雖然很粗糙,但是比窗戶紙其實更好,能起到更好的禦寒效果。
除此以外,古人還想到了辦法,那就是自漢代開始,古人就已經實行火牆。
這個所謂的火牆就是把牆壁掏空,然後以燒火加熱的方式讓整個牆壁充滿著溫度。這樣有點類似於東北的熱炕頭,但還沒有那麼先進,不過也有一定的禦寒效果。
而且根據史書記載,在宋代的時候,每到嚴寒來臨之際,無論是貧苦人家還是有錢,人家都會大量的囤積木炭。等到嚴寒之際到來,一家人就會圍在煤炭旁邊烤火,雖然比不上空調的溫暖,但也算得上是一種嚴寒里的溫馨。
當然了,解決了以上的這些麻煩以後,其實還有一個大麻煩,那就是睡覺時候的溫度不夠。要知道當年筆者在學校寄宿之時,就經常有這種感覺,冬天來臨的時候被子過於單薄,所以腳就很冷。
不過古人也是比較聰明的,他們搞出了一個叫湯婆子的東西,用來暖手暖腳。這種東西有點類似於現代的熱水袋,可以放在被窩中取暖,也算得上是一個不錯的神器。
另外根據宋史記載,古代的官員還有貴族子弟,還經常喜歡在大冬天的時候出去吃火鍋。
這些火鍋雖然與現在的麻辣火鍋略有不同,但在當時也是百味齊全,並且有著足夠的大冬天的淋漓感。因此在面對嚴寒的時候,古人的手段頗多,並且有著自己的手段,即使沒有空調也能夠比較好的度過。
二、面對酷暑的手段
既然已經躲過了嚴寒,那麼古人還要面對酷暑的麻煩。其實相比較於嚴寒酷暑的壓力,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甚至在酷暑時期,古人還能夠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享受。
根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宋代每到炎熱之季到來,那麼宋朝各地的商販就會立刻活躍起來。所有在大冬天存儲的冰塊,就會快速的進行流通,以切割成碎片的方式,在大街小販叫賣。
這些碎片化的冰塊不僅可以賣到富貴人家,讓他們對自己的蓮子跟西瓜進行冰鎮處理。而且,這些小冰塊還會被小商販購買,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早期冰棒的原型。
因此在嚴寒到來之際,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可以吃小商販的冰棒,而富裕的家庭則可以在家裡常備著冰塊,然後吃冰西瓜,冰蓮子羹和冰水。
除此以外,早在唐朝就已經出現了所謂的冰箱,這種東西就是指一個大盒子,裡面有特殊的結構,可以比較好的存儲冰塊。這個東西放在房子的中間,不僅可以充當一部分的冰箱的效果,而且還可以充當空調的作用。那些蓮子羹和西瓜可以隨時放在其中,然後隨時取出來吃,那感覺和冰箱也不差多少。
而且在一些野史記載中,宋朝甚至還出現了一些涼爽的床,古人又能工巧匠,將冰塊放置於座椅之下。因此在炎炎夏日,古人即使不穿開襠褲,也可以非常舒爽的坐在椅子之上,但這麼做是否會導致風濕,那可就未知。
當然了,除了與冰塊有關的降溫以外,古人還有非常精彩的戶外活動。
根據宋史記載,古代官員可以有法定的節假日與休假,這些官員不會把這些日子浪費在青樓裡面,而是會集體的外出去尋找溫泉,泡溫泉。在溫泉裡面有著各種各樣的設施,不僅有跳舞的美女,也有評書的先生,更是有無數的賭博項目。
因此,泡在溫泉裡面一邊享受著降溫的感覺,而且還可以享受人生,可以說宋代官員日子過得極為滋潤。同時宋朝人也通過這樣的方式躲避了酷暑,享受著比較涼爽的生活。
三、中國人的智慧
面對冬夏兩季的天氣壓力,中國古人雖然沒有高科技,但依舊還是想到了自己的解決辦法。在冬天的時候,大家會尋找加溫的方式,要麼創立精彩絕倫的火牆,要麼就吃火鍋或者搞一些湯婆子。
等到了夏天的時候,大家會改變季節的影響,把冰塊存留下來,並且使它成為我們降暑的神器。不僅如此,古人居然還懂得在溫泉裡面享受人生吃喝玩樂,那可是非常滋潤。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人民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是真的非常強悍。有科技的時候我們改造環境,沒有科技的時候我們適應環境,無論日子再怎麼艱苦,我們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並且還能活出我們的精彩。
正是在這樣強大的適應能力之下,中國古人才孕育了5000年,而沒有斷絕自己的文化,並且在這一背景之下演繹出了我們的精彩人生。也難怪湯因比這位大歷史學家感慨,最勤勞的是中國人,最百折不撓的也是中國人。
結語:
總的來說,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古人的適應能力也是讓人驚嘆的。在炎炎夏日,我們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冰塊與溫泉,在寒冷的冬天,我們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片溫暖的火牆。無論什麼樣惡劣的環境,我們總能自我適應,自我調整,並且走出精彩的文化高度。
因此,現代人們也需要好好的學習下這種精神,如今的我們擁有了更高的科技,擁有的遠遠超越古人的生活水平。但大家卻失去了古人曾經的韌性,面對一點小困難,大家就會選擇退縮,就會選到要放棄。
但其實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完美的開局,永遠都只有半完美或者完全痛苦的開局。而真正的美好生活或者高度的文明,都是在與痛苦搏鬥去謀求美好未來的奮鬥之中而被創造出來。中國古人就用真正的歷史現實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那麼我們這些後輩不應該好好學習一下嗎?
參考資料:
《夏夜追涼》
《東京夢華錄》
《宋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