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一首詩相信大家從小就能背誦,而從詩句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出,農民種田之辛苦。
平時父母用這句詩教導我們,我們的幸福生活來源於農民的辛苦勞作。但其實如果我們再懂一點歷史就會知道,農民即使在這樣辛苦的狀態下,依舊無法獲得很好的生存。因為他們的頭上有地主,地主的旁邊有官僚,官僚之上還有皇帝。所以每一位農民都是在絕地中求生,每一個人都在上交了90%的口糧以後,自己才能吃剩下的。
這樣的痛苦,使得所有的百姓基本上都生活在絕對貧困線左右,無數的百姓被盤剝得死去活來,甚至為此要暴動。但看到這裡也有的人會提出疑惑,古代空地那麼多,既然政府盤剝的很,農民為何寧可被地主剝削,也不去開墾荒地呢?關於這個問題背後其實也有很多的講究。
一、關於開荒的歷史
其實在歷朝歷代都有開荒的記錄,但是開荒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真正開荒的最美好的時代,自然就是指西周封建之初。那時候西周天子已經封建天下,所以每一位受封的統治者可以自由的開採土地。
以楚國和秦國為例,這兩個大國之所以能夠走向最強大的巔峰,就是因為他們都通過瘋狂的開荒的手段獲得了巨額的土地數量。楚國曾經使土地數量高達100萬左右,秦國也是在秦穆公時期瘋狂開墾,最終確立春秋五霸的地位。
不過自從那個開荒的大盛事以後,接下來的開荒就變得非常尷尬。
自從天下大一統以後,封建統治者秦始皇還有漢武帝的人,都強迫大批的老百姓來到蠻荒之地開荒。但是這樣的開荒是犧牲的,流血的,而且是付出巨大代價的。
例如,當年秦始皇曾經動用百萬大軍在南北開荒,雖然使得百越之地變成了後來的文明場所,但也有無數的百姓死於荒野。漢武帝當年也是調動大批的人力物力去北方開墾荒地,結果代價也是屍橫遍野,最終才勉強有了文明延續。
所以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古代開荒極難。而且每次開荒都是由皇帝強迫大家的身份,並且還要付出無數的人的代價才取得成功。
那麼老百姓能不能以個人的身份去做這件事情?光就從秦皇漢武付出的代價來看就可以知道,個人很難做到這一切,至少要面對以下幾個困難。
二、開荒需要幾代人努力
在前面已經說到,歷代開荒都是開墾那些荒蠻之地,根本沒有任何的基礎,所以想要在沒有路的條件下走出路來,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先不說開墾出一塊幾百公里的土地,就是五畝良田的現有土地都已經被人給占領,那麼留下來的荒地,肯定都是沒有營養的或者是鹽漬之地。
想要把這些土地變成肥沃的良田,需要幾代人不斷的耕耘,不斷的培養,最終才能開花結果。然而幾代人的努力,是否能夠持續下來呢?
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荒地之上,而使得自己種的地沒了,那麼就只有餓死的危險,幾代人能夠撐多久。這是一個很殘酷的問題,好像是經濟學裡面所謂的,到底是保住存量還是追求增量的難題?
三、開荒的非法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大麻煩的事情也在困擾著老百姓。要知道天下的土地都屬於皇帝,而皇帝早就已經對土地進行分類處理,例如魚鱗圖冊,已經使得大家的土地登記入冊,所以哪戶人家擁有哪些土地是由法律規定的。
而如果我們想要進行開荒,那麼首先這個事情是違法的,因為在飽和的年代裡面,政府已經規定了土地的數目,如果我們額外攫取,那麼就是偷竊皇帝的財富。如果被發現抓住是要殺頭的。
而且,就算是在混亂的年代裡面,大家開墾了不少的荒地,但依舊無法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因為在合法範圍內的土地,即使在混亂的年代也有法律效應,大家只能盤剝你,而不能直接奪取你的土地。
但是,開荒所獲得的土地本身就沒有法律保護的效應,所以等你已經得到了五畝肥田,結果大家實力強,把你的土地給搶走。因為法律之外的東西實力為王。私有財產無法神聖化,那麼還去賺這個錢幹什麼?所以開荒就沒意義。
四、開荒所需要的準備
當然了,有的時候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假若你是一個天下第一的武林高手,想要隱居起來,不想跟中皇帝的田接受盤剝,並且開荒種地,想要隱居。
那麼有這樣的實力,自然可以排除前兩個條件,但是接下來還有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會讓你感覺壓力山大。因為想要開荒想要種田,首先要解決牛的問題。大家可不要小看了這個牛,一般來說,歷史上大批老百姓是沒有自己的牛的。
因為史書記載,牛的價格變動一般在40貫錢到100貫錢之間,所以說牛的價格其實都非常的昂貴,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夠買得起的。如果想要買得起一頭牛,必須要三代人節衣縮食,看能不能省出這麼一點經費去買下這頭牛。
如果沒有牛,那麼就無法開荒,也無法種地,最終只能自己當牛,就算是武林高手估計也受不了,而且也種不好地。所以想要開荒難上加難,想要逃避政府的苛捐雜稅,那可是沒門。
五、盤剝之下的農民指望
從以上的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老百姓其實想要逃離自己的土地,想要自己發展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老百姓接受了無數的盤剝,但是他們還是有一些指望的,這才是老百姓死都不願意離開政府給予自己土地的原因。
首先,小農經濟的存在以精耕細作和整體協防為主。所以當天災來臨之際,政府可以集中力量解決問題,修築水利之時,集體的力量可以灌溉萬畝良田。
所以可以按照黃仁宇老先生的《中國大歷史》說的這樣理解,農民在交出自己的口糧的同時,也獲得了政府的保護,並且擁有了精耕細作農耕經濟的某些實惠。封建制度的權力根基由此而來,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也由此而來。所以雖然統治者盤剝百姓,但也是做了一些事情讓百姓不至於活不下去,並且還能有一些指望。
更為關鍵的是,大家可不要忘了政府可是有福利的。在大亂之年,土地可以無償的分配,例如均田制,在大部分的年份,耕牛可以分配,而且可以租用。
例如,宋朝就有過耕牛分配的政策,而且大部分時候大家可以租用官牛,可以讓百姓活下來,並且延續小農經濟。所以政府的盤剝固然恐怖,但是在層層盤剝之下有法律的保護,而且還能享受一些指望福利,這使得老百姓就不想去開荒,最終指望著朝廷的一畝三分地活著。
結語:
所以從這一歷史現象我們可以看出,老百姓很慘,他們辛苦努力都難以維持自己的生存。但我們也不要低估了封建制度,這個制度雖然頗沒有人性,但也提供了雙向互動的制度屬性。
老百姓上交政府口糧,政府窮奢極欲,但也給老百姓提供幫助。雖然這並非是人權上的關愛,但卻是百姓支撐著封建統治者,封建統治者避免百姓破產的一個比較良性的循環。
所以,百姓開墾荒地的事情還是比較少的,封建統治者早就在制度上拿捏的死死的。但我們還是得說,百姓生活的艱苦,真的是讓人心酸落淚,封建統治在當時很優秀,但也太過於黑暗和沒有人情。
【參考資料】
《中國大歷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9b9b9b82285c665855df92142bfce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