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我們要去回望歷史,相信大多數人最不願意回首的就是清朝歷史,尤其是晚清時期。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這一時期我們被欺負得太慘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平等條約讓我們喪失了太多的主權,一場又一場的戰爭,直接把國家脊樑打斷。
可以說因為這些原因,我們甚至想要迴避歷史,想要將晚清的痕跡淡化。但可惜的是,一個王朝的存在必然不能因為個人的思想而淡化曾經發生的事情,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
我們唯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回顧當年的歷史,尋找其中的教訓和錯誤,用來反思現實。那麼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會發現清朝有哪些錯誤呢?不說那些大的方面,僅從小的方面而言,清朝就做錯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封了兩本書。
對於很多人而言,歷史永遠是浩浩,殤殤不可阻止的,所以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改變的,某個偶然的因素也無法影響。但是我們也得承認歷史的大方向是不變的,但是一個又一個的偶然因素可以發生連鎖反應,比如我們現在常提到的蝴蝶效應就是如此。
因此,兩本書在某種程度上真的可以影響歷史的走向,至少可以避免很多已經發生的既定事實。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哪兩本書呢?答案很簡單,一本叫做天工開物,一本叫做海國圖志。
關於天工開物,大多數中國人都比較熟悉,尤其是老一輩的中國人,因為這部作品是少有的,即使在衰敗的年代裡,我們也依舊拿得出手,能夠與西方人進行爭辯。
按照歷史記載,這本書是中國古代所有科技的集大成之作,裡面不僅有具體的科學技術操作,而且還有幾千年來的經驗總結,甚至還包括了一些樸素的科學概念。
不客氣地說,裡面的很多內容,即使到了清朝晚期,在大工業時代也可以被借鑑。
然而就是這樣一本如此神奇的作品,即使在明朝也被認為是神書,但到了清朝時期卻被封禁。
當時清朝入關以後明令禁止,不允許天工開物的刊印和傳播,如果有人私藏這種書籍是要問罪的,嚴重的可以滿門抄斬,甚至還要株連其他的人。
而與此同時,天工開物卻被傳入到了西方世界,剛好是在17世紀的時候,這部作品風靡整個歐洲,所有人都在瘋狂地看映這一作品,那些書籍商人們更是從中撈得了巨大的好處。
正如現代很多德國人喜歡人手一本道德經,當年的歐洲知識分子可謂是人手一本天工開物,否則的話就顯得自己土鱉。
而且更為誇張的是,當時有大量的啟蒙思想家和科學家從天工開物裡面學到的水利知識,還有很多針對於具體工藝的改進和借鑑。如果說當年的歐洲工業文明的到來,是歷史的積累的成果,那麼毫無疑問,天工開物就是在這烈火烹油之上點了一把火,而且是比較旺的那把火。
正因為如此,後來西方人感慨,中國的天工開物是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是東方人的最高智慧結晶。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在西方獲得如此好評的作品,為何在中國清朝卻被禁止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當時明朝在火器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不過滿洲人靠著冷兵器入主中原,所以他們害怕自身無法建立起統治,於是就瘋狂的打壓地方,不允許超過冷兵器的水平。
在這種背景下,老百姓連藏把菜刀都不容易,又哪裡有資格去掌握這種高等級的書籍。甚至還有學者提出清朝嚴重缺乏文化自信,所以對於天工開物這種中國的智慧結晶,自然要全面銷毀。
這一點其實有點類似於劉慈欣的小說,三體危機到來的時候,人類研發出了光速飛船卻被全面禁止,其原因就是因為不是怕技術不好,而是怕技術無法普及眾人。
按照清朝人的邏輯,不是明朝人的技術不好,只是怕這些技術會危害他們的統治,那自然就要閹割掉了。
當然這還只是一本天工開物,至於說那本更加著名的海國圖志,也是產生了連鎖反應。如果說天工開物引導了歐洲人的革命,那麼毫無疑問海國圖志則是直接導致了日本工業的起飛。
為何這麼說呢?原來海國圖志的作者魏源,專門針對清朝腐朽的現象,自己努力學習的多年西方知識,並且針對中國本土進行了一些認知和改進。毫無疑問,這部作品比天工開物還要了不起,因為這是東西方文化結合的最高作品。
但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卻被人們視之為奇蹟影響,是長他人之志氣,滅自己之威風,更是對儒家文化的打擊。於是這本書根本無法進行刊印推廣,然後被日本人給帶走了,於是在日本國內瘋狂進行刊印成為他們的官方秘籍。
說個比較有趣的段子,當年努爾哈赤等人被窩裡面藏著一本三國演義,還需要高級人員才能接觸。同樣的,當年的日本人也是,高級官員都要偷偷準備一本海國圖志,除非是最好的朋友才能拿出來看一看。結果,當時的清朝人對此不屑一顧,這不就是一本垃圾的禁書嗎?
然後,日本明治維新,各行各業瘋狂改革,尤其是當年紡織業的發展,把清帝國的紡織業打擊的連頭都抬不起。這時候清朝的那幫老官僚們才抬頭四望,怎麼日本人變得如此厲害了?還以為日本人得到了神助。
但其實,日本人之所以如此厲害,有很大部分原因歸功於,被那些老學究瞧不上的垃圾禁書。
所以結合歷史來看,在進行中外的橫向對比,當年清朝統治者的失敗,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歸結於這兩本書。如果清朝能夠對這兩本書進行積極的接納借鑑,甚至努力地用來改善自身。雖然不一定能夠避免清朝毀滅,但至少也能避免清朝當年面對日本紡織業崛起時的彷徨,面對日本甲午海戰勝利之後的絕望。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