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曾有媒體報道這樣一則新聞,引來眾多網友關注。
19歲女孩文文(化名)來自湖北,從小就喜歡喝碳酸飲料,但由於父母控制嚴格,她一直不敢多喝。
等到2016年,文文來到武漢上大學,失去了父母約束後,她開始沉迷於各種「快樂水」,每天都要喝上3-4瓶。
一開始室友們還紛紛表示羨慕,稱文文「怎么喝都不長胖」,結果1年多時間過去,本來長相標緻的文文,滿口牙齒被「溶解」,不但開始變黃變黑,兩顆門牙更是已經大面積齲壞腐爛,經診斷,她患上了酸蝕症以及慢性牙髓炎。
現實生活中,一提到零食,很多家長都會聞之色變,擔心「孩子吃零食後沒心思吃飯」、「零食裡面全是添加劑,對孩子身體發育不好」,所以反對孩子吃一切零食,進行嚴格的「高壓管理」。
然而女孩文文的遭遇,或許為這些家長敲響了警鐘,一味地禁止孩子吃零食,真的是件好事嗎?
完全禁止孩子吃零食,後果可能很嚴重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名為「潘多拉效應」,又叫「禁果效應」,意思是指一些事物會因為被禁止,反而更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就像《聖經》中伊甸園「知善惡樹」結的禁果一樣,由於上帝的制止,反而激發起亞當夏娃的好奇心,最後受蛇的誘惑「偷吃禁果」。
而孩子們吃零食其實也是如此,我們完全禁止,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心、逆反心,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之前看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對小朋友大麟子吃零食的片段印象非常深刻。
大麟子的外婆表情總是「凶凶」的,對他吃零食控制非常嚴格,基本市面上的絕大多數零食,都被外婆歸為了「垃圾食品」。
雖然表面上大麟子對零食「敬而遠之」,但外婆不在時他卻經常偷吃,有次媽媽和外婆出門,他拿出薯片偷吃,吃到一半怕被外婆發現,居然藏到了垃圾桶里,過一會想吃就又拿出來吃了一口。
等外婆發現時,他趕緊解釋「吃幾塊就扔掉了,我不喜歡吃太多」,邊說邊努力地裝作若無其事,反而顯得格外驚慌失措。
與文文和大麟子的表現類似,其實很多時候家長越制止孩子吃零食,等同於給了孩子一個暗示:零食美味無比,世界上沒有再比它更好吃的東西了。
於是家長越制止,孩子對零食越渴望,有些孩子轉為了「地下工作者」,偷偷摸摸地「大快朵頤」,還有些孩子則是一直壓抑到長大,等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金錢時,完全地「野蠻生長」,在吃零食方面變得肆無忌憚,更加深受其害。
孩子吃零食,其實是生理需要
與很多家長想像不同,其實孩子吃零食,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種「生理需要」。
孩子剛出生時,胃容量只有「櫻桃」大小,2歲時胃容量也只有500ml,而成年人的胃容量可以達到1000-1500ml,乃至於更多。
所以孩子胃本來就小,又處於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僅憑一日三餐攝入的能量無法滿足身體消耗,自然要通過「零食」加餐。
世界衛生組織曾建議,1歲以後的孩子應保持每日3-4餐,如果孩子有需要,中途可以適當吃一些小零食,保障能量的持續供應。
所以從身體營養需求上來說,完全制止孩子吃零食並不可取,關鍵是要引導孩子吃得健康,控制好零食的攝入量。
如何控制孩子吃零食?
1.吃得健康
簡單來說,我們給娃買零食時,要儘量選擇低脂、低鹽、低糖的品類。
比如可樂、油炸食品、薯條、甜甜圈等等,對孩子來說都不太合適,其他像是奶酪、果蔬干、低糖酸奶等等,則是比較健康的選擇。
為控制孩子吃零食,我們可以在家中常備一些比較健康的品類,既能滿足孩子對零食的需求,又能保障孩子的身體健康,一舉雙得。
2.控制進食量
雖然一些零食確實不夠健康,但完全禁止孩子吃並不現實,對此建議家長控制孩子的進食量,在給孩子購買前「約法三章」,講清楚這類零食存在的健康問題,約定吃多少、吃幾次,適當滿足孩子,弱化孩子對零食的渴望。
3.避免影響正餐
正餐是保障孩子營養攝入的根本,雖然我們允許孩子吃一些健康的小零食,但要注意食用時間,避免影響正餐。
比如下午2點孩子吃零食可以允許,但4點多鐘就不行了,防止孩子加餐太多,影響正餐的進食量。
老苗結語:
零食並非「洪水猛獸」,家長沒必要過度擔心。
如果我們能引導孩子吃一些健康的零食,養成好的進食習慣,零食反而可以補充孩子的能量消耗,起到積極作用。
而一旦家長完全禁止孩子吃零食,很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後果,對孩子健康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今日話題:你平時禁止孩子吃零食嗎?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