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病重急需用錢,恰巧撿到16萬現金,你會怎麼辦?
最近,江蘇宿遷有名13歲男孩就遇到了這樣的選擇。
由於父親病重住院,當天下午,男孩與姑姑一起前往醫院照看,等回來時,男孩偶然發現某個電瓶車車主掉落了一個黑色的布袋。
看到黑色布袋鼓鼓囊囊,起初男孩並沒有在意,還以為裡面裝的是垃圾,就想著順便扔到路邊的垃圾桶里。
然而,等到把布袋撿起來,男孩驚呆了,裡面赫然是一沓沓的紅色百元大鈔。
來不及細數,男孩第一時間想要追上失主,將錢還回去,只是因為車主騎車騎得太快,並沒有追上。
無奈之下,男孩將錢帶回家,清點之後共計15.8萬元。
一邊是因為腦出血失去意識,仍在住院治療的父親,家裡積蓄花的一乾二淨,急需用錢,另一邊是天上掉下來的「意外之財」,應該怎麼選?
男孩並沒有據為己有,而是對媽媽表示:
「媽媽,這個丟錢的人肯定很著急,說不定和我爸一樣,也等著救命呢,我們報警吧!」
於是媽媽聽從了男孩的建議,二話沒說撥通了報警電話,最終警方找到失主,將16萬現金全部歸還。
拾金不昧,還是愚不可及?
拾金不昧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可惜的是,每次有孩子撿到巨款,選擇交給警察叔叔歸還失主時,卻總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有人表示「還是太年輕」,有人表示「長大以後絕對會後悔」,還有人稱「你但凡跟我一樣的年齡都不會歸還了」。
可關鍵問題在於,是否具備拾金不昧這種品德,難道跟年齡有關係嗎?
之所以有人覺得小男孩撿錢歸還「愚不可及」,是認為男孩年紀太小,不懂得16萬是怎樣的一筆「巨款」。
但實際上,更多是因為自己本身並沒有養成基本的道德規範,並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小小年紀就因為十幾萬塊錢,背負一輩子的心理負擔,這筆買賣值還是不值?
撿到意外之財拒絕歸還,本質上其實是「占小便宜」的心理在作祟,既然撿到了這樣一筆巨款,那不如據為己有好了,反正又沒人發現。
可對孩子而言,卻並非如此,如果從小為孩子打下為了金錢可以放棄自己的道德品質、放棄一切的思想烙印,還有什麼未來。
再退一步講,當前這個數字支付的時代,撿到大筆現金與過去的意義截然不同,如果不是急需用錢的特殊情況,誰會取出這樣一大筆現金放在身邊?
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這次小男孩撿到16萬元的失主,其實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這筆錢可能是其一輩子的積蓄,男孩的善舉或許無意中挽救了一個人的生命。
父母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這次小男孩撿到16萬元巨款後歸還,我們還可以發現另一個閃光點,男孩母親並沒有對男孩進行任何阻止,當男孩提出報警時,立刻做出決定,將錢還給失主。
如果說小男孩年齡太小,還不懂16萬對於一個普通家庭是怎樣的概念,那麼男孩母親毫無疑問是明白的。
但即便如此,男孩母親依舊毫不猶豫,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
而這或許正是男孩選擇第一時間將錢歸還給失主的根本原因:
父母的言傳身教,為男孩養成了拾金不昧的優良品質,根源在於優秀的家庭教育。
現實生活里,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孩子撿到錢拒不歸還,留著供自己揮霍,或許短時間內確實會使自身受益,但這並不是長久之道。
這種「貪小便宜」的行為很容易使孩子養成不勞而獲的心理,認為「金錢至上」,疏於努力,從而被這樣的蠅頭小利束縛一生。
因此,教給孩子拾金不昧的道理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告訴他,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回報。
如果是撿到不義之財,哪怕金額巨大,也不應該因此蒙蔽自己的本心,被短時間內的利益所誘惑,付出更大的代價。
當然了,最重要的還是家長本身能夠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言傳身教,否則如果家長撿到錢,自己本身就不願意歸還失主,那麼孩子自然也很難做到拾金不昧。
結語:
一邊是重病臥床的父親,一邊是16萬的意外之財,這名男孩能夠選擇歸還,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無論外界如何評價,至少男孩做出了無愧於心的選擇,擁有一顆嚮往光明的心,相信小男孩未來的成就絕不會差。
今日話題:你對小男孩的做法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