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刀」在孩子們中間爆火,又有專家站出來喊話了。
所謂的「蘿蔔刀」,指的是一種由彩色塑料製作的仿刀玩具,藉助自身重力來實現「刀體」滑動,因外形酷似卡通蘿蔔而得名。
雖然名字裡帶個刀字,但說實話,哪怕是孩子文具盒裡的三角板,也要比這些「蘿蔔刀」鋒利得多。
之所以「蘿蔔刀」能火起來,除了外形設計可愛,具備「解壓屬性」之外,還由於短視頻的加速傳播,一時間幾乎到了孩子們人手一把的程度。
無論是中小學周邊的文具店,還是線上的電商店鋪,「蘿蔔刀」的銷量都十分火爆,甚至有些店鋪單月銷量能到10萬+。
不過,正值「蘿蔔刀」熱銷之際,某些閒不住的專家又站出來警告了,稱孩子拿著玩具刀做刺、捅、戳等動作,可能會從潛意識裡激發孩子的暴力傾向。
有些家長聽完也忍不住擔心:
孩子們沒事就聚在一起,拿著蘿蔔刀捅來捅去的,不會真對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吧?
孩子就是孩子,不是「豆腐塊」
先不說某些專家的迷惑發言,有些家長也是真的離譜:
難道在他們眼裡,現在的孩子都是豆腐塊、玻璃瓶,是不辨是非的傻子麼?
拿著「蘿蔔刀」捅兩下,就分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刀,什麼是暴力行為,什麼是違法犯罪了?
仔細回憶回憶,現在的家長小時候玩得都是什麼?
各種仿真手槍、衝鋒鎗,外加彈弓,哪個射出來的子彈動能不超過1.8焦耳?放現在是妥妥地要進「局子」的。
自己小時候家裡恨不得有個軍火庫,現在孩子拿了一把蘿蔔刀,就不樂意了,覺得會傷害心理健康,是不是太小瞧現在的孩子了?
真的讓人不禁懷疑,這波家長跟以前「孩子看動畫片,說熊出沒一直砍樹不好,太暴力」的是一群人,簡直是傻得可愛。
其次是那些動不動站出來體現「社會責任感」的專家們,有時間多休息休息吧。
一個安全到不能再安全的玩具,有一丁點必要上綱上線嗎?對著一個塑料玩具如臨大敵,是不是太閒了點?
仿佛站出來喊幾句口號,說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就能排除孩子們面臨的真正風險,做了一件大好事。
可實際上呢?
壓根就不是真正為孩子考慮,也沒有解決任何實際問題,不過是一如既往地「販賣焦慮」而已,實在無恥。
別把孩子裝進「無菌室」里
雖然家長關心孩子成長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有些家長明顯用力過猛,而且找錯了方向:
一方面過於謹小慎微,甚至擔心一個小小的塑料玩具,給孩子帶來暴力傾向,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又常常覺得孩子抗壓能力差,心裡脆弱,動不動地「尋死覓活」,不敢打也不敢罵。
可我們要知道,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的成長需要自由空間,而不是任由父母把控,被裝進「無菌室」里,成為被保護的「滅絕動物」。
如果一味地壓抑孩子的天性,在一些無所謂的事情上大管特管,毫不留情地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利,孩子還怎麼健康成長?
等到需要孩子勇敢,需要孩子展現天性自我,需要孩子承擔壓力的時候,這些家長又會痛心疾首:
現在的孩子真是缺乏鍛鍊,受不了一點打擊,跟以前我們那時候比差遠了。
反正總而言之道理在我,壓根就不會去想為什麼孩子會長成現在的樣子,自己作為家長有沒有失職,有沒有把教育做到位。
從小規範孩子行為更重要
說實話,有些專家、家長擔心孩子會因為一把「蘿蔔刀」產生暴力傾向,還不如好好琢磨琢磨如何從小規範孩子的行為,後者應該有用得多。
畢竟我們不排除,有些孩子確實會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一些不良影響,長大以後真的有暴力傾向,當然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肯定與玩耍「蘿蔔刀」這樣的玩具關係不大。
為了規避這種影響,還是建議大家從小教育孩子,牢記很多企業入職時會宣講的「四不傷害原則」,即:
「我不傷害自己,我不傷害他人,我不被他人傷害,我保護他人不受傷害。」
比如當孩子情緒衝動,做出一些暴力行為來發泄時,我們一定要及時制止,嚴肅地告訴孩子不能傷害他人的道理。
再比如當孩子和同學打架鬥毆,甚至欺負同學的時候,需要我們規範孩子的行為,立即對孩子管控。
這才是正常的、合格的家長應該採取的教育方式,不比拿著一把塑料「蘿蔔刀」說事好多了麼?
老苗結語:
教育孩子沒那麼簡單,但也沒那麼複雜,簡簡單單的一個塑料玩具,我們沒必要將其複雜化。
作為家長最應該做的,是自動排除某些專家口中排出的不合時宜的、散發味道的有毒氣體,擁有一個成年人最基本的邏輯,才能真正保護好孩子的心理健康。
今日話題:你對孩子們玩「蘿蔔刀」這件事怎麼看?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