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神童」張炘煬又上熱搜了。
10歲參加高考進入大學,13歲成為年齡最小的碩士,16歲又成為年齡最小的博士。
一直以來,張炘煬的成長伴隨著無數關注,人們對他的評價總是或褒或貶,充滿爭議。
這次張炘煬再度登上熱搜,鏡頭中的他依舊消瘦、不修邊幅,但相較於曾經目空一切,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那個「神童」,如今已經多了幾分成熟。
當記者詢問他現在過得怎麼樣時,張炘煬回答:
「挺好的,現在卡里還有幾千塊錢,父母每過兩三個月會打1萬多塊給我。」
儘管行的是啃老之實,但當記者提及時,張炘煬反而顯得很坦然,他對自己的定義就是沒必要做一些無謂的事。
從曾經的「超級神童」到如今的看破世俗,人們眼中的「傷仲永」,張炘煬背後的成長經歷,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警醒,從中獲得一些啟示和思考。
「一步快,步步快」的超級神童
1995年,張炘煬出生於遼寧盤錦,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老師,妥妥的「知識分子家庭」。
像很多天才一樣,2歲時,張炘煬開始展露出超人的天賦:
僅僅3個月時間,就學會了一千多個漢字,這一下讓他的父母對未來充滿期待。
家有「麒麟兒」,不著重培養,豈不是白白浪費了大好天資?
因此,父母在張炘煬的教育上花了極大功夫,十幾年的時間裡,只要張炘煬在,夫妻倆從未打開過一次電視。
為了給張炘煬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張家甚至從不招待客人。
所幸,張炘煬的天分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
剛滿5歲,就被父母托熟人送入小學,只讀了1個月1年級,就跳到了3年級,然後又跳到了5年級。
僅用兩年時間,張炘煬就完成了小學的全部課程。
此後,張炘煬更是如同坐上火箭一般「一步快,步步快」,上完初一初二後直接跳到高三,10歲時就參加高考,以超出二本線50分的成績,被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錄取。
年僅10歲的大學生,一時間張炘煬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張爸張媽也成了全國父母的榜樣,無數人前來取經。
但張炘煬開掛式的求學之旅還未結束,13歲考入北京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16歲又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為博士生,一路高歌猛進,前途不可限量。
可我們知道,所有命運贈予的禮物,上帝都早已在暗中標好價格,張炘煬光輝燦爛的人生背後,其實是早已埋下的重重隱患。
逼父母買房的「天才巨嬰」
張炘煬不僅是名副其實的學霸,還是生活上的「巨嬰」,從小到大生活起居都是由父母照顧。
大學時期,張爸甚至還開始了陪讀生涯,無論是刷牙洗臉,還是上課學習,都幫張炘煬安排得井井有條。
但隨著張炘煬考入碩士,進入青春期後,父母的包辦引發了他的不滿,在張炘煬強烈要求下,開始了獨立求學生涯。
可由於與同齡人脫節太久,又因為此前一直專注於學業,張炘煬的心智極不成熟,他的很多言論令人大跌眼鏡。
比如他總把「我想要成為王者,要不然就沒有地位可言」掛在嘴邊,還公開發表過「白領對北京毫無建設卻占著資源」、「有錢人不一定有素質,但沒錢人一定沒素質」、「北京必須限制外地人」等奇葩言論。
而最為人熟知的,應該是他曾經逼著父母在北京買房。
2011年,張炘煬考上博士,隨後他向父母提出了「不買房就不答辯」的要求,他表示:
「你們要為我的人生負責,給我在北京買房,要不然我就不參加畢業答辯,不讀博士。」
但他的父親認為當時北京房價正在下跌,傾家蕩產買一所房子並不合適,所以最後在北京租了房子,哄騙張炘煬是買的。
當然,現在證明其實張炘煬才是正確的,如果當初父母真的抄底購入北京房產,現在早已經躺賺了幾百萬。
可世界上沒有如果,張炘煬的父母沒有如願購買北京的房子,張炘煬的求學之旅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順遂,博士整整念了8年,才於2019年順利畢業。
生活不如意,學習跟不上,「傷仲永」的故事又一次在張炘煬身上上演,引發無數唏噓。
「傷仲永」,誰之過?
博士畢業後,張炘煬曾在老家一所中學擔任數學老師,此後又前往寧夏師範學院擔任講師。
但對於從未接受「社會毒打」的他而言,面對巨大的身份落差,難免心有不適,就此選擇辭職。
張炘煬說,現在他的銀行卡只剩幾千塊了,可他不願意給人打工,這樣不用看人臉色。
如今他對於自己的生活狀態很滿意,不工作一輩子都可以,因為父母「欠」他一套北京價值千萬的房子,可以心安理得的啃老。
縱觀張炘煬的經歷,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張炘煬父母的教育方式充滿「揠苗助長」式的焦慮。
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包辦孩子的生活瑣事,甚至大學時張爸還辭職陪讀,最終引來的卻是巨大的反噬,張炘煬心理發育和性格培養都受到影響,遠遠不及同齡人成熟。
此外,張炘煬的智商夠高,但打下的基礎卻並不牢固,因為他的父親執著於讓兒子永遠當「第一」,從最開始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還是後來的碩士生、博士生,都是如此。
如果張炘煬能夠有所沉澱,完全可以考入更理想的本科院校,甚至是抓住機會前往德國留學,取得遠比如今更出色的成就。
但可惜的是,張爸為了一個又一個的「虛名」,並沒有在張炘煬人生的關鍵十字路口中做對選擇。
而這或許也是張炘煬如今徹底躺平擺爛,選擇啃老的直接原因:
成長於父母的過度控制,他將現在的一切都歸咎於父母的錯誤,沒有可觀的收入,也沒有保障下半生衣食無憂的北京房產,既然生活失去希望,那不如就此成為一個得過且過的「廢人」,躺得心安理得。
老苗結語: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其固有的規律,哪怕是神童,也經不起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揠苗助長」。
張炘煬的經歷,足以為很多家長敲響警鐘,如何讓孩子過一種「勻速」的人生,保持後勁,需要引起我們更多思考。
今日話題:你對張炘煬的經歷怎麼看?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