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爺爺去世11天,3歲重孫女仍坐路口等待,如何跟娃談「死亡」

2023-09-25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太爺爺去世11天,3歲重孫女仍坐路口等待,如何跟娃談「死亡」

9月21日,北京某居民區,自從太爺爺去世之後,3歲的重孫女每天就坐在路口,一直等待太爺爺回家。

哪怕已經等了11天,孩子還是沒有灰心。

據孩子母親表示,對一名3歲的孩子來說,她可能根本不懂死亡的含義,雖然已經告訴孩子太爺爺離開了這個世界,但孩子每天還是會準時在路口等待,小小的身影一如既往,非常令人動容。

史鐵生曾說:

「死亡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盛大節日,它終將到來,我們無從躲避。」

對於成年人而言,死亡這件事並不是那麼難以理解,它代表著心臟停止跳動、生命消失、徹底去了「另一個世界」。

但當親人驟然離世之際,孩子該如何面對?我們又該如何讓孩子接受親人的離去,認識「死亡」呢?

對孩子而言,死亡教育同樣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課,與孩子談論「死亡」,有時候我們或許不必那么小心謹慎的「避諱」。

孩子對「死亡」充滿疑惑

前段時間,兒子喂了好久的金魚突然翻了肚皮,浮在水面上一動不動。

見到這一幕,兒子小小的腦袋裡充滿大大的疑惑,一直追著我問金魚是不是生病了,沒有力氣,為什麼不在魚缸里游來游去了。

只有4歲的他還不理解,為什麼曾經活潑無比的「小夥伴」,如今會陷入長眠,喂它食物也不吃,也不像以前一樣「吐泡泡」了,平時活蹦亂跳的小金魚,怎麼就不動了?

《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一書中提到:

孩子的心靈和成人一樣,對死亡充滿了疑惑和焦慮。

很多時候孩子不僅無法理解「醒不過來」和「死亡」的區別,也不明白爸爸媽媽口中的「睡著了」,跟自己想像中的睡著了,壓根就不是一個概念。

親子節目《媽媽是超人》中,節目組安排媽媽鄧莎和外婆化了老年妝,來到兒子面前。

鄧莎問兒子:

「你想媽媽變老嗎?」

大麟子斬釘截鐵給出否定的回答,而當鄧莎追問「為什麼不想讓媽媽變老時」,只見大麟子一屁股癱坐在地板上,哽咽著喊道:

「那你會埋在土裡呀!」

對小小的孩子而言,死亡是充滿未知、充滿焦慮的,他們並不清楚死亡的真正含義,但儘管只是一知半解,同樣能夠敏感地察覺到其中的恐怖之處:

要永遠被埋在土裡,直到化為虛無。

死亡教育:孩子的一堂人生必修課

很多父母之所以不願意和孩子談論死亡,除了我們根植文化深處對死亡的避諱外,也出於一種父母對孩子的愛護:

擔心孩子一時間接受不了真相,只好用一個善意的謊言,暫時彌補孩子的傷痛。

但我們要知道,死亡教育對孩子成長同樣重要,刻意採取讓孩子迴避、淡化的方式來處理,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完美。

日本作家山口茜和奶奶的感情極其深厚,但在奶奶彌留之際,她被大人們帶到奶奶床頭時,她只感受到周圍瀰漫著一種異樣的範圍,卻沒人告訴她這將是與奶奶見到的最後一面。

甚至在奶奶生病住院期間,父母也只是淡淡地敷衍她「奶奶生病了,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直到奶奶去世幾個月之後,當她再三追問「為什麼我們不去奶奶家」的時候,才從母親口中得知了真相。

奶奶的去世,父母的隱瞞,對山口茜幼小的心靈造成巨大創傷,乃至於她成年之後,每次面對「死亡」、「去世」這樣的字眼時,依舊會忍不住情緒崩潰。

很多父母舉著愛的大旗,誤以為阻止孩子接觸死亡是對其的保護,但這恰恰會造成孩子的認知偏差,使孩子無法接受親人的離去。

也正因如此,我們應該對孩子開展死亡教育,使孩子對死亡有正確的認識。

如何對孩子開展死亡教育?

1.客觀解釋

面對死亡,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和孩子「拐彎抹角」,不必用委婉的語言來對孩子表達,否則只會讓孩子對死亡感到迷惑和恐懼。

在對孩子解釋時,我們應該儘量保持客觀的態度,告訴孩子死亡是生命功能的停止,讓答案簡單明了,使孩子對死亡有恰當的理解。

2.藉助工具

死亡教育並不意味著一味地說教,通過讀繪本、看視頻的方式,也可以讓孩子加深對於死亡的理解。

此外,我們平時還可以藉助身邊的植物或動物來對孩子進行解釋,比如花的枯萎,蝴蝶和金魚的死亡等等,都能讓孩子對死亡有一個基本概念。

3.引導孩子釋放情緒

當體驗到死亡、分離的悲傷之時,我們不必壓抑自己的內心感受,大可以對孩子坦誠表達。

有時候引導孩子將情緒釋放出來,更能幫助其接受事實。

老苗結語:

死亡對孩子來說是陌生的,他們對於死亡充滿著好奇和疑惑。

只有我們做好孩子的死亡教育,讓孩子對生命、死亡有一個正面的認識,等到悲傷襲來之時,才能讓孩子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坦然接受分離。

今日話題:你平時會注意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嗎?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fd2987c28f4122ebf58b7b5458a8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