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幼兒園的小男孩都這麼大手筆了嘛。
12月22日,四川廣安有名女孩收到一份貴重的禮物,令家長哭笑不得。
當天晚上,小女孩向媽媽炫耀,自己收到同班男同學的一份「小禮物」,眼看女兒寶貝似的抱在懷裡,媽媽就詢問,到底是什麼好東西。
結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女孩打開盒子,裡面赫然是兩塊金光閃閃的金條。
這一幕發生後,孩子媽瞬間驚呆了,趕緊讓女兒聯繫同學,第二天把金條給男同學送了回去。
等到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後,雙方家長都有些哭笑不得:
原來,男孩家長曾經對男孩開玩笑說,這些金條是打算送給未來兒媳婦的禮品,誰成想,小男孩當了真,轉頭就把金條拿到學校里,送給了「心儀」的女同學。
當然了,最後女孩家長聯繫上對方後,將金條還了回去,並沒有真的收下來。
雖然這件事看似滑稽,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互送禮物很常見,而關鍵在於孩子們往往又不清楚很多物品的實際價值,一不小心就會鬧出類似的「烏龍」來。
孩子們互送禮物看似只是一件小事,但實際上卻關乎孩子的社交、財商培養,我們作為家長,切忌敷衍了事,一定要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
孩子們的「送禮社交」
其實對孩子們來說,朋友的概念非常寬泛,可能只是單純地喜歡在一起玩玩具,就能夠被稱為朋友。
而孩子們互送禮物,也是社交行為的具體體現:
通過分享的方式來加深感情,表達自身對對方的認可,從而形成真正的友誼。
之前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有天從書包里掏出一個小玩具,告訴我說是班裡的同學送給她的,因為之前也有過類似行為,而且玩具看上去也不貴,所以我並未在意,只是囑咐孩子要珍惜同學的友誼。
但等到晚上,我打開手機看到班級群,發現有些不對勁了:
群里此起彼伏,家長們紛紛對某位男孩媽媽表示對小禮物的感謝,原來當天這名小朋友過生日,家長專門選購了一大堆的禮物,給孩子帶到學校分享。
自此之後,女兒的班級上就掀起了「送禮風波」,幾乎每天都會往家裡拿回來新東西,除了一些廉價的小玩具之外,甚至還有一些文具禮包。
顯而易見的是,孩子們的社交也免不了禮尚往來,哪怕我內心裡對於這樣的風氣並不支持,最後還是妥協了: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到最後已經演變成了孩子們之間的一種「成人社交」行為。
不過好在幼兒園的孩子,並沒有那麼重的攀比心理,對於禮物的價格高低也並不關心,而這也是上面那名小男孩給同學送金條的原因:
對孩子而言,200g的金條和200塊的玩具區別不大,充其量只是看上去更閃亮、更精緻一點。
孩子們互送禮物是好是壞?
很多家長可能會有類似的擔心:
互送禮物這件事初衷是好的,可萬一孩子們學著像成年人一樣「禮尚往來」,乃至於陷入攀比的怪圈該咋辦?
其實這裡的關鍵,是孩子送禮行為的「動機」。
如果孩子覺得對方是自己的好朋友,單純地就是願意把好東西分享給對方,那麼當然沒問題,只要禮物價值合理,我們就應該鼓勵。
反過來,如果孩子是因為攀比,或者是希望通過「贈送」這個行為,來獲得對方的友誼,那麼我們就要注意了。
攀比肯定是不對的,孩子的這種行為理應被禁止,如果孩子送禮物的動機,是通過贈予他人自己喜歡的東西,來獲得社交的機會、彌補社交短板,這種行為也並不是件好事兒。
遇到類似情況時,需要我們為孩子培養更完善的社交技能,以及提供更多社交的機會,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孩子互送禮物,培養財商的好機會
孩子們互送禮物時,涉及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財商的培養。
就像上面那名小男孩把金條送給喜歡的女同學,對於成年人世界的貴重物品,很多時候孩子無法判斷其實際價值。
遇到好說話的家長倒還好,萬一真碰到不講理的,孩子一下送出去幾千幾萬塊,真因此起了糾紛,家長也難免頭痛。
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培養孩子的財商,簡單來說就是認識財富、創造財富和管理財富。
我們首先要讓孩子明白物品的實際價值,比如金條與玩具相比,前者的價值要遠遠高於後者,一塊金條能夠換來幾百幾千個後者。
當然,如果還在上幼兒園,可能哪怕是一些類比的說法,孩子也無法理解。
這時候我們可以預先告知孩子結果,幫助孩子分析如果將高價值禮物送出去,會面臨怎樣的情況。
比如男孩想把家裡的金條送給女同學,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這些金條是爸爸媽媽付出很多辛苦才換來的,如果你送出去的話,那麼金條就沒有了,包括爸爸媽媽、孩子自己在內,都會失去這件物品。
所以孩子要想把禮物送出去,需要先徵得爸爸媽媽的同意,考慮能否接受禮物送出去的後果,最後再下決定。
老苗結語:
孩子互送禮物看似事小,但背後的邏輯,涉及到的處置方式卻需要我們引起重視。
否則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損害孩子的社交,或者送出去的禮物價值過高,導致家長陷入兩難,產生不必要的困擾。
今日話題:你對孩子互送禮物這件事怎麼看?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