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婆婆!
近日,上海繁華的地鐵站里,一位老婆婆身穿土黃色的舊褂子,背著一根壓得彎彎的扁擔,上面還掛著兩個裝得滿滿囔囔的化肥袋子,看上去似乎與上海這樣的現代都市,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據報道,這位年邁的老婆婆來自湖南,得知兒媳懷孕後,實在放心不下,於是拿起家中的扁擔,挑了滿滿兩袋子土特產,不遠千里趕赴上海,照顧孕晚期的兒媳。
當天老婆婆扛著沉甸甸的扁擔,走出高鐵站,看到兒子兒媳接站時,瞬間露出質樸的笑容,沒有表現出一丁點勞累的樣子。
而為了婆婆的到來,兒媳也沒閒著,雖然已是孕晚期,但還是挺著大肚子指揮老公收拾房間,給婆婆準備新被子、新被單,與愛人一起到車站接婆婆回家。
以真心換真心,這樣的婆媳關係誰不羨慕?
俗話說「婆媳親,全家和」,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就是家庭關係中的大難題,像上面這一對婆媳以心換心、和諧相處的情況,終究還是少數,可謂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那麼現在關鍵問題來了,怎麼婆媳關係相處就這麼難呢?
「中國式漿糊邏輯」
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係就像一團漿糊。
如果從小生活在一起,彼此血脈相連,那麼這樣的相處模式其實問題不大,哪怕是有一點小矛盾,也會轉瞬之間就被化解,沒有人會放在心裡。
但婆媳之間卻大不相同:二者本質上就是陌生人,彼此在相處時並沒有感情上的基礎。
站在婆婆的角度上,做了一輩子的「女主人」,擁有家庭至高無上的審判權和評價權,家庭地位無與倫比。
反過來站在兒媳的角度上,結婚之後與伴侶組建新的家庭,這個新生家庭與婆婆的原生家庭壓根無法混為一談。
於是當婆媳之間忽略「邊界感」,以一種「中國式漿糊邏輯」相處時,那麼出現矛盾幾乎是必然的,雙方互相無法認同,彼此的關係只會越來越疏遠。
丈夫的不作為
婆媳關係看似是婆婆與兒媳之間的事情,但其實中間還有一個「第三者」——作為溝通橋樑的丈夫。
可以說,婆媳之間聯結的這根紐帶,才是婆媳關係相處的關鍵。
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之前有則短視頻在網上非常火,「頭胎才14個月,婆婆非要逼兒媳生二胎」,碰到一個這樣的「橫婆婆」,兒媳無奈只好報警。
最後在警方的協調下,婆婆才勉強同意兒媳暫時不生二胎。
生二胎與否,本身就是小兩口之間的事,為什麼婆婆要插手其中呢?
歸根結底,是丈夫本身就不作為,在母親面前缺乏話語權,導致兒媳也跟著受氣,連生二胎這樣的事情也無法自己左右。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二次分離」,意思是健康的母子關係要經過「二次分離」,第一次是讓孩子學會獨立,第二次是孩子結婚成家。
第一次分離能否順利,決定了孩子能否擺脫母親的干預,做到獨立自主,母親能否把生活重心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控制孩子的生活,尋找存在感。
一旦第一次分離無法成功的話,那麼就會導致孩子成為「媽寶男」,哪怕已經結婚,也難以違逆母親的想法,而且母親也會熱衷於插手孩子的生活,最終為婆媳關係破裂埋下伏筆。
現代女性的「婆婆攻略」
既然婆媳關係如此難以相處,那是不是代表就無解了呢?
其實也不見得,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份現代女性的「婆婆攻略」:
1.別在心裡預設「惡婆婆」的形象
對於婆婆的形象,現在網絡上多有醜化、惡化,似乎所有的婆婆都像電視劇中那樣,對兒媳百般刁難。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惡婆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說到底婆婆也是「多年的兒媳熬成婆」,並不願意家裡因為婆媳關係起了紛爭。
因此,兒媳最好別在心裡預設一個「惡婆婆」的形象,否則本身就帶著有色眼鏡,沒問題也會搞出來大問題。
2.學會指使愛人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很多婆媳關係相處不好,原因是愛人在其中不作為。。
所以如果婆媳之間溝通不力,或者是產生了一些小矛盾時,最好是讓愛人在其中充當潤滑劑,別自己與婆婆針尖對麥芒,失去緩和的餘地。
同樣的一句話,兒媳說出來,可能就是婆媳矛盾大爆發,兒子說出來,風波就會消弭於無形。
結語: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婆媳關係難以相處是很多家庭的大難題。
但這並不意味著婆媳關係無法經營,只要雙方之間能夠互相尊重,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那麼就一定能夠和睦相處,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今日話題:你家婆媳關係相處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