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最後10年如何過?每天青菜饅頭,與子女分隔兩地至死不得見

2022-02-23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閻錫山最後10年如何過?每天青菜饅頭,與子女分隔兩地至死不得見

在清王朝結束之後,湧現了一大批英雄好漢,儘管一部分人的理想信仰不同,但是他們想要救國愛國的心是一樣的。

動盪的時代,即是機遇也是挑戰,有些人在這場浩劫中,把握機遇,從「一介草民」一躍成為大人物;而有些人則跟錯隊伍,最終客死他鄉。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人物是閻錫山,他與上述兩類人都不盡相同。儘管他站錯了隊伍,做錯了選擇,但是他的晚年生活卻顯得恬靜安然。

唯一的痛苦是濃烈的鄉愁,除此之外,他在鄉下過著平靜的生活,每天吃得十分清淡,閒來無事做做農活,過得怡然自得。

他東征西戰半輩子,早就厭倦了爾虞我詐的政治生活,那時的他雖然有權力,但是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稍有一點閃失,就可能丟了性命。

退到台灣以後,他放棄了有權有勢的生活,主動到鄉下幹活,很多僕人都無法適應,但是他卻十分享受。

掌握山西十幾年,備受尊重

閻錫山出生於山西的一個小地主家庭,生活條件優越,九歲開始在私塾里學習。後來,他輟學,跟隨父親做起生意。

他的腦子靈活,人際交往能力很強,總是可以八面玲瓏,因此為父親幫了不少忙。小時候從商的經驗也為他之後成立工廠奠定了基礎。

後來,山西學堂招收學軍,從小就有軍事夢想的閻錫山下定決心要報名,並且獲得了父親的大力支持。

那時,閻錫山還不叫這個名字,他只有一個小名叫做萬喜。父親覺得兒子當了軍人,以後一定威風,不能沒有大字,便找算命先生給兒子取了一個名字,名曰閻錫山。

當時算命先生就說他一定可以飛黃騰達,而閻錫山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待,一路向上走。進入學堂後,他成績突出,被送到日本留學,此時便奠定了他加入國民黨的基礎。

都說人生處處是轉折,若是他當時沒有到日本留學,或許也能是一名好黨員。

加入同盟會之後,他協助孫中山開啟辛亥革命,此時,他正式進入中國政界。從日本畢業,他回到家鄉在學堂里當教官,慢慢從普通教官上升到上校團長,速度之快讓人震驚。

辛亥革命徹底爆發後,他一邊支持同盟軍,一邊忌憚袁世凱餘威,因此並非完全具有革命思想。也正是基於這一點,在袁世凱復辟之後,讓他掌管山西,開啟了他統治山西的十幾年的歲月。

然而,閻錫山的一生都在做錯選擇,儘管他在政界如魚得水,但是總與人類發展的大方向不同。比如他支持袁世凱,儘管他為此得到了好處,但都是暫時性的,這給他之後在國民黨中任職帶來了巨大影響。

再如,他加入國民黨後,面對日本軍的侵略,他依然支持蔣介石的反共路線,給山西人民帶來了巨大損失。

他是一個聰明的軍人,擅長打仗作戰,但卻不善於分析局勢。他是一個八面玲瓏的政客,擅長人際交往,但卻不善於分辨黑白。他的聰明一直沒有用對地方。

退到台灣後,開始了閒雲野鶴的生活

國內大局已定,很多國民黨首領躲到台灣,開始在台灣政治上大做文章。但是,閻錫山沒有和大家做一樣的選擇,這一次,他終於看清了局勢,跟隨自己的內心,放棄了官名,過上了田園生活。

他帶著同行的人到鄉下生活,但是這裡的環境非常差,沒有飲用水,沒有電,甚至到最近的馬路上都要步行三十分鐘。

按理說,享受慣了好生活的閻錫山應該並不喜歡這種生活。然而,他的表現卻讓人大吃一驚,很多僕人勸他離開這裡,但他卻怡然自得。

沒有水,就自己挖水井,沒有電,就自己通電路,沒有路,就自己開闢路。他將這個廢棄的農場改造成了一個世外桃源,幾個衷心於他的隨從和他一起過上了小富即安的生活。

離開了官場的閻錫山,一改往日作風,穿著粗布麻衣,吃著饅頭青菜,自己挑水做飯,好不快活。

其實,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在用這種方式表達著對家鄉的思念。饅頭是北方人的喜好,在南方,尤其是台灣,並沒有多少人家會蒸饅頭吃,所以他才自己動起手來。

而且,為了感受山西的傳統生活,以解自己的思鄉之苦,他在居住的地方蓋起了窯洞,這是山西最大的特色。

要知道,窯洞的建立是為了乘涼禦寒,這是北方的專屬。因為南方太愛下雨了,窯洞沒辦法在南方生存。但是閻錫山還是自顧自地建起了只屬於自己的窯洞。

很多人沒有經歷過離開家鄉的痛苦,不了解這種思想之情。家庭在中國傳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即使年少時會離家,在外有所作為,但是年老之後,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回家,即落葉歸根。

即使意外死在他鄉,也會在彌留之際讓後代將自己的骨灰帶回家鄉,這是一種情懷。

正因如此,那些被迫離開大陸,來到台灣生活的人,才會無比思念家鄉,余光中寫的詩《鄉愁》便能很好地表達這一情感。

或許,閻錫山也是因為這份無法寄託的感情,才在雨水多的地方建起了窯洞,即使不能住,看一眼也安心。

最大的遺憾,與子女兩地分隔,至死未能見面

閻錫山保持著這樣的生活態度過了十年,後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在他去世之前,留下了一些遺言,主要是對他葬禮的要求。

他希望一切從簡,不要有人大聲哭泣。他希望在他的墓碑旁邊種滿不會開花的花木,他希望可以早早出殯,入土為安。

在他去世後,跟隨他的人都自尋出路,只有一個人為他守著墓碑,這個人不是他的後代,但卻對他十分尊重。

其實,從他的遺言中就能發現,他沒有對後代提出任何要求。這是因為,他的兒子身在國外,沒有辦法回來,兩人已經多年未見。

他將對兒子的思念藏在心裡,帶進墳墓。閻錫山的前半生與後半生截然不同,前半生的他風光無限,但卻活得拘謹;後半生的他,一介草民,但卻自得其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9fc75255da17a60be92540df38ffd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