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貴州畢節一位護士在產房外的舉動,贏得眾多網友稱讚。
視頻中,護士抱著新生兒出產房的時候,需要核對一下信息,像平時一樣,護士向親屬提問:「媽媽的名字叫什麼?」
誰成想,這麼基本的問題,家屬卻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護士眼神一下就變得犀利起來,皺著眉頭說道:「媽媽的名字都記不住,我怎麼把娃娃給你!」
產房外的親屬連連辯解,稱自己一直都叫她「小王」,早已經喊習慣了,但護士卻並不買帳,轉身抱著寶寶向里走去,表示媽媽的名字怎麼可能記不住,一直等到寶爸到來。
產婦家屬將視頻上傳到網上後,引發了熱議,大家既驚訝於公公婆婆居然記不住產婦的全名,也感慨這名護士的負責與敬業。
「護士做得對,防止人販子!」
「朝夕相處的一家人,居然不知道名字,這合理嗎?」
而當輿論進一步發酵後,9月14日,產婦不得不出面澄清,發視頻回應稱:這已經是我的第4胎了,家裡人對我很好,公公婆婆只知道我的小名不知道學名,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農村很正常。
但有些網友仍認為,生了四胎,公婆連媽媽的名字都叫不全,這種事著實有些離譜。尤其擔心的是產婦在婆家受不到應有的尊重,甚至淪為「生育機器」。
畢竟此前類似的新聞不在少數,一旦不得已真被婆家當做生育的工具,命運往往是極其悲慘的。
女性淪為「生育機器」有多可怕?
2019年,江蘇淮安,有位產婦被緊急送往醫院,今年33歲的她,這次已經是10年內第4次剖宮產了,距離上一次懷孕還不到2年時間。
醫生在檢查時發現,這名產婦盆腔腹腔黏連非常嚴重,子宮壁薄得就像一張紙,尤其之前剖腹產的刀疤處,還能明顯看到胎兒的頭髮在羊水中漂浮,手術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所幸在全體醫護人員努力下,順利產下一名重3750克的女嬰,最終母女平安。
10年之內完成4次剖腹產,很多人可能不清楚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從醫學上來說,經歷一次剖腹產手術之後,最短的間隔懷孕時間為2年,而一旦少於這個時間,孕婦身體沒有恢復完全,很可能會面臨大出血或子宮破裂的危險,並且經歷的剖腹產次數越多,恢復的周期越長,對身體的損害也就越大。
或許是幸運之神眷顧,在醫護人員幫助下,這名產婦成功生下一名女孩,可如果這次出現一丁點意外,很可能就是一幕「一屍兩命」的人間悲劇,令人不敢深思。
產婦應該獲得更多尊重
2017年時,榆林產婦跳樓新聞鬧得沸沸揚揚,一名即將臨盆的產婦疼痛難忍,最終選擇了跳樓。事後醫院甩鍋家屬,謊稱家屬拒絕簽字同意剖腹產導致了悲劇,實際上官方調查後發現是醫院工作疏漏沒有及時響應產婦的剖腹產需求,才讓產婦絕望的。
選擇順產還是剖腹產而已,為什麼產婦不能自己簽字,讓這個理由成了醫院推脫的藉口?
然而,孕育一個新生命是件複雜而又艱辛的事情,產婦作為最大的「功臣」,本應獲得家屬的尊重和支持,而不是所有人只關心孩子有沒有順利出生、身體健不健康、性別是男是女,將產婦當做「生育機器」,生完寶寶以後就被棄之如敝履。
生育從來都不是一場交易,產婦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什麼「工具」,作為產婦家屬,理應給予最大的關心和愛護,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產婦都處在最虛弱的時期,也最需要幫助和支持。
正所謂「產房是面照妖鏡」,當女性在產房內忍受劇痛繁衍生命時,丈夫以及其他家屬在產房外的態度,才是最真實的樣子。
結語:
我們不排除有因為緊張忘記全名,或者平日裡公婆確實習慣叫兒媳「小王」的可能性,這一點是真是假,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
但無論如何,家屬都應該盡全力給予產婦關心、愛護和尊重,生娃不是件容易事,任何女性都不應該被當成赤裸裸的生育工具。
今日話題:你對家屬叫不上產婦全名這件事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