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上山采蘑菇,一個人知道蘑菇的大概樣子,知道怎麼吃,另一個人不僅知道這些,同時還知道辨別珍貴蘑菇和毒蘑菇。
顯然,在這個例子中,兩個人的認知能力不同,最後導致他們的生存幾率是截然不同的。毒蘑菇會致命,珍貴蘑菇則能賣出高價。
認知能力決定了我們對真實世界的了解,認知能力的不同,決定了我們世界的大小。
而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外的金錢。
因為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會影響我們的行為、眼界、層次、格局等等。這些形而上的詞彙落到具體生活中,會造成一系列的結果。
創投行業top5的達晨創投CEO肖冰曾在採訪中說,團隊在復盤10個最賺錢的項目時,發現都是沒有人願意投的項目,非常孤獨的狀態下投到最賺錢的項目。
他說只要你的認知比同行高一點,你就可以早一步下手,獲得更高的回報。靠關係,靠風口從來都不是我們投行業的立身之本,我們賺的是自己認知的錢。
我們提倡深耕重度垂直領域,每個團隊只能聚集一個細分領域,所以很多公司在A輪的時候我們就進去了,占得比例也就高。等它變成風口的時候,我們基本上也不用去跟同行搶了。
肖冰的這些話在很大程度都在表明一個意思,認知是大腦的決策算法。每個決策差異背後的根本是認知水平,你所賺到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這句話適用於任何人和任何行業。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得越固執。而認知層級越高的,反而越謙虛,形成良性循環。就像蘇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而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缺陷,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就在於,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世界有100種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偉大如牛頓,也曾投身於股票市場,結果虧損了2萬多英鎊,相當於他10年的薪水,最後也只能感慨道「我能算出天體運動的軌跡,但是算不出人性的瘋狂。」
現如今大火的區塊鏈,很多人一說都知道,一問卻不明白。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因單純的聽到幾個消息,就跟著別人追風口,貌似勇敢,實則是被「割韭菜」。在熱潮下區塊鏈騙局比比皆是,其實不論創投還是炒幣,本質都是賺認知的錢,認知是指你對技術、經濟、行業趨勢、國際行情的理解,但現實是很多人一心只想賺大錢、賺快錢。
來自瀋陽晚報的一個真實案例,勵劍因為老家拆遷分得200萬,想跟人學投資,在老友的介紹下進入了一個投資交流群,剛開始群內投資大咖推薦了幾個方向,勵劍賺了幾萬,後來投資大咖說股市現在不好做,容易虧,不如一起買比特幣,又穩又能賺錢,勵劍在半信半疑的觀望著,看到群內很多人賺了錢,最後在投資大咖的催促下,勵劍在比特幣平台開設了一個帳戶,並陸續拿出70多萬轉入了帳戶。在大咖指導的操作後,帳戶開始出現了虧損,一個月的時間就虧了59萬,而剩下的11萬平台無法提現。 一直在努力維權中。
這就是韭菜的真實寫照,也是人性的真實寫照。
而巴菲特在股票行業的神話就來自於他對股票的高超認知,他曾說,選擇股票的本質是選擇公司,永遠只買自己能看得懂的股票。再次說明人無法賺到認知以外的財富。
在知乎上,有位網友在2013年虧損後,痛定思痛,開始關注比特幣本質,最終獲利數倍。
一正一反的案例,總結出一個規律——認知引力定律:財富會向認知水平靠近。
如果你認知低,即使突然間獲得很大一筆錢,多半很快會流失掉,如果你認知高,即使現在沒錢,也會逐漸變得有錢。
如洛克菲勒所說:如果把我剝得一文不名丟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駝隊經過,我就可以重建整個王朝。
那怎麼才能擁有超越大多數人的認知呢?
認知升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掃除自己認知盲區,自我認知升級的初始動力來源於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這就是為什麼「憤怒出詩人」,通過反思來形成新的認知。
另一種是擴展自己的元認知,這種認知升級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
心理學家佛拉維爾提出過「元認知」的概念,CODEX在之前的多篇文章里都有提到過,(CODEX元模式教你如何破除創新認知障)指對個人學習、思維活動的認知,即對認知的認知,也就是你要具有自我反省、自我覺知、自我完善的能力。
都說現在階層逐步固化,多指財富,其實是認知的固化,更多的是元認知的固化。大神的認知已經浩如瀚海,他們在關注區塊鏈、俄羅斯金融巨震,資管新規的時候,我們還在關注今天的工作完成了沒有。
認知決定思想,思想指導行為,不能實現認知升級,我們只會機械的重複昨日,我們要做一名終身學習者,每天讀書思考,建立自己的人生觀方法論,增強自己的執行力,財富才能找到我們。
本文經CODEX國際創新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