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悖論》說時間都去哪兒了?

2020-01-24     CIO的夜讀時光


人類的預期壽命在過去的幾千年里已經增加了300%,從大約25歲延長為75歲。200年前,90%的人口都從事農耕。今天,這個比例則少於4%。然而,時間都去哪兒了?


對比今日時間觀與一世紀之前


今天的時間觀人類為了延長個人和集體的未來所做的努力,塑造了自己的歷史進程,而今,我們仍在努力,以擺脫生存威脅。人類的預期壽命在過去的幾千年里已經增加了300%,從大約25歲延長為75歲。我們的整體生活質量也提高了。200年前,90%的人口都從事農耕。今天,這個比例則少於4%。


一個世紀之前的美國,一個五口之家收入的80%花在了吃穿住上,並且收入的10%是由孩子當童工賺來的。到2002年,平均人口為2.5人的家庭收入中,只有不到1%是兒童賺來的,而只有50%的家庭總收入用在了吃穿住上。


如今這些家庭花更多的時間在娛樂、旅行、業餘愛好和享樂上。顯然,傳說中的「過去的美好年代」並不是針對所有人而言的。如今,我們發現自己沉迷於網絡、看每日新聞、讀每月報告、關心財政季度報表和學年信息。


我們創造並適應了時鐘時間,以至於很多人如果沒有戴手錶就感覺像沒有穿衣服一樣。有意思的是,儘管時間在我們的生活里無孔不入,手錶的銷售額卻在2007年出現了下滑。


當然,時間並沒有變得不重要,而是因為手機、掌上電腦、筆記本電腦都會顯示時間,所以手錶已經變得多餘了。我們的生活,從年、月、日、小時、分鐘甚至到秒都被放進計劃中。



時間都去哪兒了?


例如,對於一個美國人來說,他平日接收電子產品的總時間約為8個小時(470分鐘),其中超過3個小時(202分鐘)完全花在了電子產品上,只有52分鐘(也就是一天中的7%)花在了閱讀書籍和其他印刷媒體上,剩下的4個多小時則被花到了多媒體和其他非媒體活動當中。這些媒體媒介(除了印刷)沒有一樣存在於150年之前,顯然,如今我們已經沒有時間被獅子吃掉了。


我們對時間如此重視,以至於「時間」(time)這個詞已經成為英語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名詞。事實上,在下面這個排行榜上,和時間相關的名詞出現了三次。


在雅虎上搜索「時間」,結果有超過70億條相關連結。相比之下,搜索「金錢」只能出現不到30億條。與時間相關的詞也出現在藝術作品裡,比如,《三隻小豬》的寓言鼓勵小孩子為未來而準備,要學會保護自己。當我們認識到在未來潛在的威脅,就可以通過合理的準備避免威脅。


時間也是音樂和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主題,有些藝術家哀嘆時間的飛逝,而另一些藝術家則希望時間過得更快一點兒。時間甚至影響了一批後現代藝術家像畢卡索、布拉克和達利。例如,畢卡索和布拉克的立體風格就體現了從各個視角同時描繪人和物體存在的狀態,而達利的《記憶的永恆》則描繪了時間的可塑性和相對性。


你的時間觀反映了你對待時間的態度、信念和重視程度。比如,你會花更多的時間思考過去、當下,還是未來呢?當你思考過去、當下或者未來的時候,你的想法是負面的還是積極的,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是滿懷希望的還是充滿恐懼的?你的時間觀部分地決定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反映了你的想法、感覺和行為。事實上,它能反映你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


我們的研究發現,時間觀有不同的維度。就像你沒有辦法只用一個數字來描述一個木盒子所有的維度一樣,你需要測量盒子的寬度、高度還有深度。此外,你也無法用一個數字來描述時間觀的多個維度。不同的時間觀會繼續出現、改變和進化,我們界定出六種時間觀:兩種關於過去,兩種關於當下,兩種關於未來。


這些時間觀被命名為:

•關注過去的消極時間觀

•關注過去的積極時間觀

•關注當下的宿命主義時間觀

•關注當下的享樂主義時間觀

•關注未來的時間觀


超未來的時間觀從理論上來講這些時間觀之間是不相關的,你在某一個維度上的得分和其他維度上的得分並沒有關係。事實上,我們卻發現很多人在時間觀上具有相同的結構。


我們建議你在繼續閱讀之前,先完成ZTPI量表和TFTPI量表。你可以在www.thetimeparadox.com上完成量表,也可以完成本書所附的版本,然後把你的得分和網上的標準做比較。不用擔心,答案並沒有對錯之分,而且只有你自己知道結果。而如果你作弊的話反而會受到懲罰——你將錯失一個難得的機會去了解自己和你在世界中的位置。


不同時間觀與不同的人生


另一種以當下為導向的時間觀可以被稱為關注當下的整體時間觀。它是指通過訓練讓你活在當下,而且把過去和未來作為一種專注於當下的延伸。這種時間觀是佛教禪修的核心,而禪修中的冥想練習是達到這種獨特的意識狀態的一種方法。它在西方文化中比較少見,而且我們並沒有把它包括在ZTPI測試中。然而,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觀,它也和我們研究的另外兩種以當下為導向的時間觀——享樂主義和宿命論,非常不同。現在,讓我們看看你的時間觀和其他參加我們測試的人的時間觀有什麼不同。


以未來為導向的人更有行動力當需要儘快走出這個迷宮時,以未來為導向和以當下為導向的人表現得非常不一樣。當下為導向的人馬上就開始用鉛筆在紙上嘗試各種路徑,希望能找出一條路來。讓人意外的是,以未來為導向的人在一開始根本就不動,而只是觀察、找到目標,然後從目標開始往後倒回到起點。猜猜誰先走出迷宮?以未來為導向的人使用的是被稱為回溯算法和未來檢驗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嘗試預測和評估不同的達到目標的方法,從而把解決問題的過程分成一個個的小過程。沒有人教他們這些「高端」的解決方法,他們是在與周圍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不斷試錯,最終自然習得這些方法的。


結果是未來導向的人更快——超過80%的以未來為導向的人走出了迷宮,而只有不到60%的以當下為導向的人走出了迷宮。許多以當下為導向的人沒能找到正確的路徑,最後直接在迷宮上畫了一條直達出口的直線,完全不管迷宮上的限制。


你很有可能會想,在這種明顯的表現差異背後一定有原因。也許是以未來為導向的學生更經常玩拼圖、迷宮,以及其他類似的遊戲,而以當下為導向的人則很少玩這些遊戲。如果這是真的話,以未來為導向的學生能解決更多的問題是因為他們練習得比別人多,而不是因為他們的未來導向時間觀。我們要如何測試這些假設呢?催眠這個時候就能派上用場了。


他們設計了一個後續實驗,用了一模一樣的實驗過程,但有一處不同。所有的學生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以未來為導向的學生,但其中一半的學生被催眠後,使用的指導語(在上一章提到)可以讓他們擴展對當下的感官。這一半的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和之前的以當下為導向的學生相似。他們當中的30%並沒能走出迷宮,而以未來為導向的學生繼續保持他們優異的表現。以未來為導向的時間觀,比以當下為導向的時間觀,更能幫助我們有效地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素材來源:時間的悖論

圖片來源:CC0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4bL3W8B3uTiws8Klyvt.html

在熔爐中升華

2020-03-13















王參謀的初心

201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