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胡適兒時都讀哪些書?
司馬光為何在《資治通鑑》里攻擊天堂地獄的通俗信仰?
胡適:我的信仰
我是我父親的幼兒,也是我母親的獨子。我父親娶妻三次:前妻死於太平天國之亂,亂軍掠遍安徽南部各縣,將其化為灰燼。次妻生了三個兒子、四個女兒。長子從小便證明是個難洗心革面的敗子。我父親喪了次妻後,寫信回家,說他一定要討一個純良強健的、做莊稼人家的女兒。
我父胡傳,是一位學者,也是一個意志堅強、有行政才幹的人。經過一個時期的古典文史訓練後,他對於地理研究,特別是邊省的地理,抱有濃厚的興趣。
我外祖父務農,於年終幾個月內且兼業裁縫。他是出身於一個循善的農家,在太平天國之亂中,全家被殺。因他還只是一個小孩子,故被太平軍掠做俘虜,帶往軍中當差。為要防他逃走,他的臉上就刺了「太平天國」四字,終其身都還留著。
但是他吃了種種困苦,居然逃了出來,回到家鄉,只尋得一片焦土,無一個家人還得活著。他勤苦工作,耕種田地,兼做裁縫,裁縫的手藝,是他在賊營里學來的。他漸漸長成,娶了一房妻子,生下四個兒女,我母親就是最長的。
我母親於1889年結婚,時年十七,我則生在1891年12月。我的父歿於1895年,留下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我父棄世,我母便做了一個有許多成年兒女的大家庭的家長。中國做後母的地位是十分困難的。她的生活自此時起,自是一個長時間的含辛茹苦。
我在村塾(村中共有七所)里讀書,讀了九年(1895—1904)。在這個期間,我讀習並記誦了下列幾部書:
1. 《孝經》:孔子後的一部經籍,作者不明。
2. 《小學》:一部論新儒教道德學說的書,宋哲朱熹所作。
3.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4. 《五經》中的四經:《詩經》《尚書》《易經》《禮記》。
我年還不滿八歲,就能自己念書。由我二哥的提議,先生使我讀《資治通鑑》。這部書,實在是大歷史家司馬光於1084年所輯編年式的中國通史。這番讀史,使我發生很大的興趣,我不久就從事把各朝代各帝王各年號編成有韻的歌訣,以資記憶。
隨後有一天,我在叔父家裡的廢紙箱中,偶然看見一本《水滸傳》的殘本,便站在箱邊把它看完了。我跑遍全村,不久居然得著全部。從此以後,我像老饕一般讀盡了本村鄰村所知的小說。這些小說都是用白話或口語寫的,既易了解,又有引人入勝的趣味。它們教我人生,好的也教,壞的也教,又給了我一件文藝的工具,若干年後,使我能在中國開始眾所稱為「文藝復興」的運動。
其實,我的宗教生活經過一個特異的激變。我系生長在拜偶像的環境,習於諸神兇惡丑怪的面孔,和天堂地獄的民間傳說。我十一歲時,一日,溫習朱子的《小學》,這部書是我能背誦而不甚了解的。我念到這位理學家引司馬光那位史家攻擊天堂地獄的通俗信仰的話。這段話說:「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雖有判燒舂磨,亦無所施。」這話好像說得很有道理,我對於死後審判的觀念,就開始懷疑起來。
往後不久,我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讀到第一百三十六卷中有一段,使我成了一個無神論者。所說起的這一段,述紀公元五世紀一位名叫范縝的哲學家,與朝眾競辯「神滅論」。朝廷當時是提倡大乘佛法的。范縝的見解,由司馬光攝述為這幾句話:「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也。神之於形,猶利之於刃。未聞刃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哉?」
這比司馬光的形滅神散的見解——一種仍認有精神的理論——還更透徹有理。范縝根本否認精神為一種實體,謂其僅系神之用。這一番化繁為簡合著我兒童的心胸。讀到「朝野喧譁,難之,終不能屈」,更使我心悅。
同在那一段內,又引據范縝反對因果輪迴說的事。他與竟陵王談論,王對他說:「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貴貧賤?」范縝答道:「人生如樹花同發,隨風而散;或拂簾幌,墜茵席之上;或關籬牆,落糞溷之中。墮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
因果之說,由印度傳來,在中國人思想生活上已成了主要部分的少數最有力的觀念之一。中國古代道德家,常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訓。但在現實生活上並不真確。佛教的因果優於中國果報觀念的地方,就是可以躲過這個問題,將其歸之於前世來世不斷的輪迴。
但是范縝的比喻,引起了我幼稚的幻想,使我擺脫了惡夢似的因果絕對論。這是以偶然論來對定命論。而我以十一歲的兒童就取了偶然論而叛離了運命。我在那個兒童時代是沒有牽強附會的推理的,僅僅是脾性的迎拒罷了。我是我父親的兒子,司馬光和范縝又得了我的心。僅此而已。
我年甫十三,即離家上路七日,以求「新教育」於上海。自這次別離後,我於十四年之中,只省候過我母親三次,一總同她住了大約七個月。出自她對我偉大的愛枕,她送我出門,分明沒有灑過一滴眼淚就讓我在這廣大的世界中,獨自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發展,所帶著的,只是一個母親的愛,一個讀書的習慣,和一點點懷疑的傾向。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962)當代世界百名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字適之,安徽績溪人,20世紀中國著名的學者、思想家、教育家。
胡適童年在家鄉接受私塾教育,14歲到上海求學,開始接觸新思想。20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赴美留學生,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農科,後改讀文科。25歲時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哲學家杜威,受其「實驗主義」哲學影響頗深。1917年,27歲的胡適回國,受聘於國立北京大學,成為文科教授。同年,他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後歷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要職。1962年2月24日,胡適因心臟病猝發逝世於台灣,享年72歲。胡適去世時,蔣介石寫輓聯,評價其為「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以胡適的成就、影響力及對近現代中國之貢獻,說他是拉開現代中國文明與進步、民主、自由幕布的先哲並不為過。
素材來源《胡適:四十自述》
圖片來源:CC0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wkEyXAB3uTiws8KQ_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