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女少將李貞,建國後向丈夫提出離婚,丈夫一番話讓她泣不成聲

2022-02-24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開國女少將李貞,建國後向丈夫提出離婚,丈夫一番話讓她泣不成聲

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南海舉行授銜授勳儀式。在授銜儀式上,李貞格外的引人注目,因為她是開國1000多名將中唯一的一名女將軍。從開始的童養媳,到後來的開國女將軍,李貞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開國前,她身先士卒,金戈鐵馬,關愛戰友是一名優秀的戰士。開國後,迎來太平盛世的李貞收養戰士遺孤、資助山區貧困兒童、捐款教育事業,成為一位慈祥的老母親。逝世後的李貞身後不留一物,可謂是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

遇到摯愛,喜結良緣

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幼年的李貞有著一段坎坷的遭遇。1908年正月,李貞出生於湖南省瀏陽市一家貧寒的農村家庭里。因為家庭生活困難,六歲時就被送母親送到了同村的古家做了童養媳。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年幼的李貞,不僅要承擔大部分的家務,還時常受到古家兄弟姐妹的欺負,一有犯錯,更是迎來一陣拳腳相加。

長大後的李貞,在一次偶然中聽到附近的永和區來了共產黨,他們能讓窮人和婦女解放,不再受封建主義思想的迫害。此時的李貞,終於在黑暗中迎來了一絲曙光,於是便毫不猶豫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婦女協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報名的時候李貞才發現自己居然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她聽說過「忠貞不渝」於是就給自己起名叫李貞,寓意著自己對中國共產黨忠心耿耿、忠貞不渝的信念,同時也代表了她的新生。

部隊里,同志們團結友愛,樂心助人,大姐們教李貞讀書識字,讓李貞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感受到了人人平等的尊嚴。後來李貞加入了游擊隊,作為女子的她潑辣勇敢、視死如歸,沒多久就被提拔為游擊隊長。

她跟丈夫甘泗淇是在一次工作中相識的。1930年李貞被調到湘贛省委工作,恰巧當時甘泗淇是湘贛省委宣傳部部長。工作中兩人相處非常愉快,彼此互有好感。然而在愛的火花還未濺起之際,兩人又因為工作被迫分離,戛然而止的緣分總是令人惋惜。

1934年,陳琮英找到李貞。陳琮英說:「妹妹,看你一個人挺孤單的,姐姐給你介紹個對象吧?」李貞好奇地問是誰。「甘主任,他說你們是老相識了」陳琮英笑著說。

李貞驚訝的說,甘泗淇?這恐怕不行,他在蘇聯留過學,是個文化人。而她只是個童養媳出身,配不上人家。聰明的陳琮英一看有戲,繼續說道:「出身不是問題,我們家弼時跟甘主任聊過,他對你印象特別好。」聽了陳琮英的話,李貞頓時來了興致。

在同事的撮合下,彼此欣賞的兩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1935年元旦,任弼時主婚,兩人完成了簡單而又樸實的婚禮。

革命生涯

因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無奈之下紅軍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

1935年11月,李貞所在的紅二軍於紅四、紅六一起組成紅二方面軍,從桑植出發開始了兩萬五千里長征。當時的李貞已經懷有幾個月身孕,組織提議讓她留下來,然而倔強的她還是毅然跟同志們一起走上了長征的道路。

長征途中,有掉隊的士兵,她跟丈夫總是會一起攙扶幫忙,甚至還把自己的騾馬讓給他們騎,有士兵生病或者糧食不夠用了,他們會把自己僅剩不多的糧食分給戰士們吃,糧食不夠的夫妻二人就去挖野菜草根充飢。

每每到了晚上,他們總是會把自己的帳篷讓出來給其他人住。李貞還會利用晚上的時間,給小紅軍縫衣服、帽子。看著燈光下勞碌的妻子,一股敬意在甘泗淇心中升起。

由於身孕的臨近,李貞的體力也開始慢慢跟不上,熱心的戰友送來了圍巾,她卻給撕開改成了兩條,送給更需要幫助的同志們。後來因為營養不良又長途跋涉,懷孕七個月的李貞早產了。

茫茫無際的草地上,根本就沒有喂養孩子的食物,李貞又因為身體不好而奶水不足,孩子哭的哇哇直叫。熱心的同事們送來自己都捨不得吃的食物給李貞補充營養,送來破衣服給孩子取暖。

儘管大家已經竭盡所能的幫助孩子,但是可憐的孩子還是沒能走出這片茫茫無際的大草原。孩子夭折後,李貞在產後虛脫、病疾纏身的雙重打擊下也病倒了。

甘泗淇和同志們拿來擔架,抬著她走。心疼她的甘泗淇每天陪在身邊,照顧著她。李貞怕這樣子把所有人都拖垮,於是在病情略有好轉以後就堅持不做擔架。

甘泗淇只得扶著她上了騾馬,路過河流的時候就把她綁在馬上防止摔下來。地勢不好的地方不能騎騾馬,甘泗淇就背著她走。看著勞碌的丈夫,李貞哭著說:「泗淇,我對不起你,沒能保住咱們的孩子。」面對這種情況甘泗淇安慰道,沒事,孩子以後會有的。

戰友們互幫互助,團結一心,最終抵達四川甘孜,完成長征。後來賀龍還誇他們夫妻兩個是模範幹部。

無私奉獻,不留一物

1949年10月,李貞被授少將,丈夫甘泗淇被授上將。幾十年的抗戰,終於迎來了幸福生活。

這個時候李貞卻對丈夫說:「你那麼喜歡孩子,而現在的我不能生育,為了不拖累你,我們離婚吧。」甘泗淇蹭的一下火氣就上來了,看著她堅定的說:「我是喜歡孩子,但是我更喜歡你。」丈夫一句話,讓李貞淚流滿面,兩人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2009年拍的一部電視劇《李貞回鄉》,衣錦還鄉的李貞,面對自己童年的地獄「古家」,不僅沒有選擇報復,反而慷慨找到了村長讓他代為傳話說,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免去了古家人的後顧之憂。

後來的李貞和丈夫甘泗淇收養戰士遺孤20多名,教他們讀書識字,做人品德。眾多的孩子的吃穿住行和讀書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好心的黨領導還來找過他們,給了他們一筆錢,還說要每個月給她申請點補貼下來。

面對這種情況,李貞直接給言辭拒絕:「自己的經濟是困難,但是堅決不能搞特殊化。」在李貞的帶領下,自己的孩子們很快就長大成人了,在合適的崗位上回報著祖國。

李貞從不居功自傲,以權謀私。上了年紀後的李貞身體不好,她的養女找到她,希望能通過李貞的名義修書一封,讓組織把遠在醫院的她調到李貞這邊來照顧李貞。

李貞卻嚴厲的批評到:「不要瞎操心我的事,好好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還批評她不准以自己的名義搞特殊。」

此後的李貞夫婦生活簡樸,工作認真,每次發工資都會把大部分的錢款拿來捐贈給山區、家鄉等一些落後的貧困地區。

1990年3月11日,李貞逝世,享年82歲。死後的她只留下了四枚勳章,11000元人民幣,2500元國庫券和戰爭年代的兩根小金條。

她在遺囑中寫道:一根金條捐贈給自己的家鄉,一根捐贈給丈夫的家鄉用於發展教育事業。資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作為自己的黨費上交給組織,另一部分捐贈給宋慶齡兒童福利基金會。

小結:

前半生是父母給的,我們決定不了;後半生在我們自己手中,只要朝著自己的理想努力,並且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成功。

李貞通過自己的努力,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她死後不留一物,生前的囑託,更令大家欽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81a146f5f9a747a87408ba5f19f36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