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幫忙帶娃,到了時間就得及時撤退,否則孩子難跟父母親近

2023-01-24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老人幫忙帶娃,到了時間就得及時撤退,否則孩子難跟父母親近

同事小李生完兒子之後,一直是交給婆婆照顧,晚上睡覺也不分開。

雖說確實省了不少心,但最近發生了一件事,卻讓小李忍不住格外煩躁。

和很多老人帶娃一樣,小李婆婆在帶娃時也是「隔輩親」,平時對孩子萬般寵愛,幾乎是有求必應。

而這也就導致孩子在家越來越無法無天,每次一犯錯,小李還沒說兩句,孩子轉身就找到了奶奶尋求庇護,對著媽媽做鬼臉。

前幾天,累了一天的小李回家癱在沙發上,打發兒子去幫自己倒杯水,誰成想兒子理都不理,依舊聚精會神地看著電視。

氣憤之下,小李本打算把孩子拉過來好好教育教育,結果旁邊奶奶輕輕對孩子說了句「去幫媽媽倒杯水」,兒子屁顛屁顛地站起來,立即就去把水杯拿了過來,一下讓小李沒了脾氣。

小李怎麼也沒想到,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自己竟在孩子心中成了「外人」,真不知道這樣下去,究竟該如何是好。

老人帶娃家長做「撒手掌柜」,容易影響親子關係

從心理學上來說,0-3歲是孩子與監護人養成依戀關係的關鍵期,而這種依戀關係的穩定性會在3歲後逐漸形成,使孩子與實際養育者之間產生極強的心理依賴。

很多家長貪圖省事,把孩子交由老人照顧後,自己做一名撒手掌柜,殊不知,一旦孩子與老人形成了穩定的依戀關係,就很難與父母太過親近,家長事後做再多彌補依舊無濟於事。

就像小李的經歷,孩子從小到大每天24小時和老人在一起,即便小李是自己的媽媽,但因為沒能形成健康的依戀關係,孩子只會覺得與老人的關係遠比媽媽更親近。

再比如某些留守兒童,雖然孩子長大後被爸爸媽媽接到了身邊,但因為生命早期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孩子看待父母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滿滿都是客氣和生疏,很難有所轉變。

因此,即便孩子被交由老人照顧,我們也千萬不要淡出孩子的生活,該付出一樣要付出,儘量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教育,否則親子關係很難太親密。

老人撤離太晚,可能影響孩子個性發展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儘量不要讓老人帶孩子,尤其是3-6歲期間,恰好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期。」

確實,老人的思想觀念往往比較傳統,對新興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比較低,如果孩子在性格養成的關鍵期由老人照顧,很容易會受到影響。

鄰居家有名男孩叫浩浩,父母平時工作忙,他由爺爺奶奶幫著帶大。

平時小區里的孩子都在樓下玩耍,可浩浩卻幾乎從來不出門,不是在家看電視,就是玩手機。

有次和浩浩的奶奶閒聊,奶奶表示:「讓孩子在樓下跑來跑去多危險呀,還不如在家看看電視呢。」

孩子的個性養成,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養育者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提倡父母要親自照顧孩子的原因,由老人帶出來的孩子,個性上往往偏於保守,性格也會更加內向,長遠來看,不利於孩子的個人發展。

老人幫忙帶娃,要懂得及時撤退

雖然年輕家長工作繁忙,親自帶娃確實多有難處,但這不意味著可以一直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自己不管不問。

通常來說,孩子在0-3歲時,主要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為主,我們可以讓老人多提供一些助力,適當減輕負擔,但家長仍要儘量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不能完全把孩子丟給老人。

等到孩子3-6歲時,家長就要逐漸從老人手中接過接力棒,親自照顧並教育孩子了。

此時由父母親自照顧,更有利於親子關係的養成、孩子個性的培養,老人在此階段要試著慢慢退出,讓孩子與父母有更多的接觸。

孩子6-9歲,步入小學後,家長就應該全權接管孩子的教育問題,老人要功成身退了。

一旦老人失去分寸,過多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容易會使家庭關係失衡,引發家庭矛盾,孩子也會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道應該接受誰的教育為主,反而不利於其健康成長。

老苗結語:

固然老人帶娃給子女省事不少,但如果年輕家長心存僥倖,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給老人,那麼難免會引發各種問題。

老人照顧孩子,也要懂得適時退出,如果該退不退,最後受傷的還是孩子。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是由老人幫忙照顧的嗎?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f231c489713d753a6b3118646f4e0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