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父母該跟孩子談談「死亡」了,否則兩個問題很難避免

2023-04-05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清明節,父母該跟孩子談談「死亡」了,否則兩個問題很難避免

從出生到死亡,從起點到終點,「生命教育」是一個大課題。

但可惜的是,我們往往忌諱談論死亡,在孩子面前,很多家長都會對這一話題敬而遠之。

有些老人聽到孩子說到「死」字時,還會趕緊糾正「呸呸呸,不吉利」,念念有詞說道「童言無忌」。

可關鍵在於,「生」和「死」是每個生命的起點與終點,是親子間無法迴避的話題。

總有一天,孩子會問出那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媽媽,什麼是『死』?為什麼人會『死』?你和爸爸以後也會『死』嗎?」

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正確認識死亡,是早晚會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清明節到了,這樣一個生者祭奠亡者的節日,恰恰是一個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機會。

我們不妨與孩子談一談,什麼才是「死亡」的真正含義。

對死亡避而不談,容易造成兩個問題

或許是受傳統觀念影響,中國式家長很少會在孩子面前談論死亡。

但孩子對生命與死亡缺乏正確的認知,往往會造成兩個問題。

一是對生命缺乏敬畏,將生死視作兒戲。

二是對死亡過度恐懼,無法接受身邊人的離開,久久無法從悲傷中走出。

江西贛州,有名小學生因為沒有按時交作業被老師批評,他憤而爬上了貨櫃輕生,好在被消防員及時救了下來。

評論區里一片譁然,很多網友表示難以理解:

只是沒按時交作業而已,至於連命都不要了嗎?

近年來,類似事件時有發生,除了孩子們的壓力太大之外,還有一個很少被提及的原因:

就是很多孩子並沒有意識到,只有一次的生命有多麼寶貴。

這與家長平時對死亡避而不談,使孩子對死亡缺乏認識也有很大的關係。

正是因為無知,所以才無畏。

與之相反的,是當面對親人的離去,孩子感到不解時,家長給出模稜兩可的回答。

這會導致孩子無法正確認識死亡,乃至於產生誤導,無法從親人去世的悲痛中走出來。

朋友家的孩子3歲時,奶奶去世了,朋友騙孩子說:

「奶奶睡著了,你不要去吵她!」

奶奶的葬禮上,孩子看到來弔唁的親友紅了眼眶,有些人還流下了眼淚,她感覺很恐懼。

因為她不明白為什麼奶奶只是睡著了,大家卻都在哭?

難道人睡著了,以後就再也回不來了嗎?

很長一段時間裡,小傢伙晚上總是哭鬧不肯睡,她擔心睡著以後,會像奶奶一樣「消失」,也無法接受奶奶已經徹底離開的消息。

白岩松說:

「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面對死亡,我們切忌避而不談,而是要正視它,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敬畏死亡、珍愛生命。

如何與孩子談談「死亡」?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認知能力有很大差別,孩子年齡太小,其實很難理解死亡這麼深奧的問題。

因此,我們在與孩子談論死亡時也要因勢利導,根據孩子的年齡,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如果是3歲前的幼兒,很難理解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死亡,什麼是活著的意義,那我們不必把死亡講得太過艱深,可以抽象一些。

關鍵在於幫孩子對死亡建立正確的認知,讓他明白死亡是一種自然規律,代表著離開、消失,讓他知道即便心愛的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也依然深深地愛著我們,這就已經夠了。

就像電影《尋夢環遊記》中講的那樣: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如果孩子年齡更大一些,已經對世界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或多或少曾接觸過死亡的概念,那麼我們可以講得更直接一些。

在與孩子談論死亡時,滲透一些關於生物、科學的相關知識,讓孩子能夠正視死亡,明白不僅花草樹木會逐漸凋零,人也有老去的那一天,死亡無法避免。

我有位大學同學是名生物老師,她在與孩子談論死亡時,會從生物學的角度進行切入。

她告訴孩子,肉體的死亡並非真正的死亡,人雖然去世了,但基因會傳給下一代,子子孫孫的血液里流淌著祖祖輩輩的DNA。

從這個角度而言,生命其實是生生不息的。

事實上,死亡從來不是什麼親子間的「禁忌話題」,只有我們與孩子正常討論,才能使其對死亡產生正確的認知,能夠更勇敢的面對。

結語:

死亡並不可怕,充滿未知與幻想的死亡才會令孩子恐懼。

趁著清明節假期,我們不妨與孩子正式談一談「死亡」這個話題,補上生命教育這一堂課,幫孩子懂得「向死而生」的道理,對生命更加珍惜。

今日話題:你平時會與孩子談論「死亡」的相關話題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ecbfb16f8c57225acce667bd65522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