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千般苦,萬樣難,諸事麻煩。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老人不僅生活不愁,子女們還爭著照顧。
有些老人本就過得困難,子女們還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想為父母養老。
同樣都是老人,為什麼受到的待遇差距如此之大?
其實仔細思考,那些被子女爭著撫養,成為「香餑餑」的老人,大都有以下這3點特徵。
拎得清,從不干預子女的生活
去年冬天,小區里林阿姨應兒子兒媳邀請,住到家裡幫忙帶娃。
同住一個屋檐下,很多家庭婆媳之間免不了鬧矛盾,每天劍拔弩張。
但林阿姨一家截然不同,婆媳倆和和氣氣,晚飯後,常常能看到兩個人一起在樓下遛娃,言談舉止隨意自然,就像親母女一樣。
有次大家在小區閒聊,有人向林阿姨「取經」,詢問她用了什麼「妙招」,婆媳倆竟然相處得這麼和諧。
林阿姨笑了笑,說道:
「哪有什麼妙招呀!我不過就是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從不干預小兩口的生活,光做事、不說話,自然相處得好。」
聽林阿姨說完,我深以為然。
很多老人與子女相處時,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其實就是「操心太多」,過度干預了子女的生活。
有些老人與子女住在一起,總是這看不過去那瞧不上眼,總想利用自己身為長輩的身份,對子女生活指手畫腳。
可想而知,最後很容易鬧得雞飛狗跳,家裡戰爭不斷。
作為老人,一定要放平心態、拎得清,將子女視為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切忌過度干預他們的生活,否則,晚年生活可能很難太舒服。
願意幫子女分擔壓力
父母對子女的愛最為無私,但人老了,還是要給自己留條退路。
只有「手中有糧」,才能「心裡不慌」。
老家村子裡有位老爺子,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給兒子在城裡買車買房,把「棺材本」花了個精光。
兒子剛結婚的時候,老爺子伸手要錢,夫妻倆都沒什麼意見,給得也痛快。
但日子久了,兒媳婦開始不樂意了,每次要錢都會質問老爺子:
「上次不是剛給你1000塊嗎,這才幾天就花完了,也太快了吧!」
兒媳婦的話,讓老爺子心裡很不是滋味,日子過得相當憋屈。
有次三九寒冬,老爺子發燒感冒,因為不想跟兒子兒媳要錢,一次醫院也沒去,硬生生地挺了過來。
現代生活壓力大,年輕人掙得少花得多,很多時候都需要父母伸出援手。
因此,如果老人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不僅不用向子女張嘴要一分錢,反而能夠給予一定的支持,腰杆自然會更硬,子女也更願意贍養。
身體健康,能照顧自己
人老了,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要排在後面。
前天在樓下遇到鄰居趙阿姨,一個月不見,她整個人憔悴了許多。
後來經過交談才知道,原來年前她生了場大病,在醫院一住就是半個多月,到現在還沒緩過來。
趙阿姨感慨:
「人老了就是老了,做什麼也不中用,現在小孫子也帶不了,更不能給兒子兒媳煮飯,小兩口在家天天叫外賣,日子長了哪能行啊!」
可憐天下父母心,就算老人自己生病,操心的也是子女、孫子,擔心他們的生活。
現代家庭中,老人就算退了休,也很難享受悠閒的晚年生活,反而要繼續幫子女操持家務、照顧孩子。
而這一切的大前提,是老人的身子骨足夠硬朗,不僅能照顧自己,還能幫忙照顧孩子,分擔家務。
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一旦老人生了病,生活不能自理,久而久之,就算再孝順的子女,也難免產生負面情緒。
正如網上有人所說:「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但孩子愛父母是人性。」
儘管這句話有些現實,但「話糙理不糙」,很多時候恰恰正是如此。
老苗結語:
子女贍養父母不僅是社會道德責任,更是法律規定應盡的義務。
我們作為家長,除了要引導孩子注重孝道之外,同時也要做好上面這3點準備,晚年時才能成為「香餑餑」,更受子女的歡迎,日子過得更舒坦。
今日話題:你覺得老人有哪些特徵會成為「香餑餑」?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