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限高令」,似乎讓溫州的天際線建設蒙上了一層陰影。
7月12日,國家發改委在官網發布了最新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方案明文規定:嚴格限制新建超高層建築,不得新建500 米以上建築,嚴格限制新建250 米以上建築。
越來越嚴格的「限高令」,很可能會「誤傷」溫州。
溫州置信中心(建築高度約251米)&世貿中心(建築高度約333米)
甌越樓市實拍
這是2020年以來第四次提到「限高」政策,前三次分別為:
2020年4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築風貌管理的通知》,要求「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築」。
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確保工程安全質量的通知》,提到「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
2021年10月,住建部和應急管理部發布關於《加強超高層建築規劃建設管理的通知》,明確「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建築」。
從開始的「一般不得」、還帶點商量,到最後的明確禁止,「限高令」的口吻一次比一次嚴厲。
而溫州,好巧不巧,恰恰踩在「雷點」上。
從城市規模上來說,七普數據顯示溫州市區常住人口約300.4萬,而城區常住人口不足300萬,剛好「不及格」。(城區常住人口指地級市下轄區中城鄉分類代碼為111和112 的村社區中常住人口的總和,溫州市區有大量村社區編碼為220/121,不計入城區常住人口)
依據去年10月發布的《通知》,理論上來說,溫州只可以建250米以下、150米以上超高層,還要「看人臉色」。(應報省級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審查,並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
如今最新方案明確限制新建超高層,一旦嚴格執行甚至出台更嚴厲的新政策,屆時省裡面一「卡」,溫州或將徹底失去建造超高層的資格。
華潤萬象系綜合體(主樓建築高度約318米)
未來此類250米+高樓或在溫州絕跡
更不幸的是,從城市建設進度上來看,溫州又剛好處在超高層集中建設的「高潮期」。
這些年溫州新建的250米+級超高層,有國鴻中心(約350米)、君康健康產業中心(約339米)、華潤置地萬象系綜合體主樓(約318米)、溫州中心(約288米)……等,進展神速。
國鴻中心示意圖(建築高度約350米)
而溫州重資打造的「城市封面」——濱江CBD——也才剛剛拉開帷幕,位於核芯的鹿角灣原來規劃打造建築高度約350米主樓,如今看來已成廢案。
溫州天際線,才剛剛開始茁壯成長,就被「攔腰剪去」。
除了慨嘆溫州再次「慢人一步」(地鐵審批同理)、錯過「樓宇經濟」的東風外,我們也應該思考:為什麼要限制造超高層,像溫州這樣的城市,是否具備條件建造大量超高層?
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年我國的超高層建設,是有點「瘋狂」了。
據CTBUH全球高層資料庫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摩天大樓總量最多的國家,而這一壯舉僅用20多年就實現了。
上海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中心大廈實景圖
外表有多光鮮,內里就有多狼狽,我國超高層建設普遍面臨兩大難題。我們不妨來看看,溫州能否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開建容易、竣工難。
建超高層,最大的問題不是建築工藝,而是資金成本。而如今,正是房企最缺錢的時候。
比如蘇州中南中心,2015年樁基施工完成後,至今尚未交付,就是因為開發商遇到了嚴重的資金難題,溫州也有不少類似案例。
蘇州中南中心
規劃建築高度從729米降到499米
據統計,截至2020年9月,國內未完工的81棟摩天大樓中有66棟已經爛尾,如今房企資金面急劇惡化,形勢更加嚴峻。
直白點說:建超高層,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靠譜的開發商。
再看溫州,這幾年濱江CBD、中央綠軸的超高層項目,基本找的都是首開、華潤、保利這樣的國企。
市府旁保利中心示意圖(建築高度約150米)
出讓條件也層層設防,既約定了高額保證金,又將住宅預售和超高層進度捆綁,防止開發商「吃了肥肉、丟下骨頭」。
濱江商務區E-04、E-07地塊監管要求
可以說:起碼就市區來講,溫州這幾年的超高層出讓是相當穩健的;但細看郊縣,就沒有這麼靠譜了,不少郊縣超高層找了資金實力較弱的民企合作,確實存在不小的隱患。
小編認為,只要溫州能堅持將超高層建築和國企開發商綁定,做好前期的勾地和對接,後期的合同簽訂和保證金監管,就不必過分擔心爛尾問題。
目前來看,在這些方面,溫州近年的表現不說是「優等生」,也算在「年級前列」。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交付容易、運營難,建了超高層卻不賺錢、甚至虧本。
摩天大樓的存在前提,在於區域經濟繁榮、土地稀缺,不得不「向天空要地」。也就是說,「先有雞後有蛋」,不得已才造的摩天樓。
但在中國很多城市,卻是「先有蛋後有雞」,明明不缺土地、經濟一般,也要硬著頭皮造超高層。
這就導致部分城市的CBD(如南寧),建好以後才發現租金收益極低,甚至大面積空置。
南寧五象新區實景圖
回過頭來看溫州,起碼就市區來講,摩天樓的選址還是靠譜的,遵循客觀的「先有雞後有蛋」定律,保證了經濟效益。
無論是香開萬里、保利中心、國際廣場(位於市府周邊),華潤置地綜合體、規劃的鹿角灣(位於濱江CBD),還是老的世貿中心、置信中心(位於老城),都「扎堆」落位在溫州租金收益最高、土地又極其稀缺的一流地段,租金有保證。
數據來源:艾嘉悅行,高租金寫字樓集中於市府、沿江、老城
其他如凱迪中心(蒲州)、君康中心(甌海中心區),則在二流地段做「點式」分布,沒有「攤大餅」,做到了量力而行。
溫州君康中心(在建)實景圖(建築高度約339米)
就選址問題,溫州可以拍著胸脯說:雖然這幾年溫州造超高層,「大幹快上」看起來挺嚇人,但辦事情還是很踏實的。
總的來說,一座城市能不能建造超高層,最重要的指標是竣工率、收益率。直白點說就是兩句話:能不能建起來、建起來有沒有錢賺,而這2個指標,似乎和城區常住人口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
就此來看,我們溫州人是有資格鳴冤的。城區常住人口不足並不能代表溫州沒有經濟實力建造超高層,不代表溫州就必須「矮人一等」。
論規模,溫州近千萬的總人口在整個浙江足以和杭甬掰掰手腕;論經濟,溫州名列全國前30強,勝過瀋陽、昆明、長春等省會。
如果僅僅由於溫州市域面積狹小,沒能把周邊樂清、永嘉、瑞安「吃」進來,就卡死溫州的超高層建設,未免太冤枉了。
你怎麼看待溫州的摩天大樓建設,你覺得溫州是否有資格建造更多250米+級別超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