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被打敗,清軍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光總督就陣亡四位

2022-02-23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太平天國被打敗,清軍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光總督就陣亡四位

2007年,中國香港導演陳可辛導演的古裝動作片《投名狀》上映,故事講述了19世紀中葉,中華大地國土崩裂、兵災四起之際,一位落魄軍官和兩個綠林土匪納下投名狀,結拜為兄弟,一同投身於對抗太平天國戰爭的故事。

此電影一上映便引起了巨大轟動,拋去豪華的主演陣容外,影片里的很多細節都蘊含著許多弦外之音。

電影從始至終都沉寂於一片肅殺窒息的氣氛之中,從多個角度描繪出那個年代百姓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哀。生動地將中國19世紀中葉,中國四萬萬人民所面臨的那種無邊的絕境與黑暗。

電影中闡述道:太平天國運動年間,中國共損失了7000萬人口,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死亡人數之和。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運動,很不幸,它發生在中國。

起兵造反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清朝和英國簽訂了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之後,英法兩國又逼迫滿清簽署《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使大清朝開始逐漸讓渡國家利益給列強,中央集權統治遭受到嚴重打擊。

伴隨著中央勢微,各地官員逐漸不受清廷控制,開始自行裁斷政務,各種原先存在已久的社會矛盾在此時相繼爆發。

從1846年到1850年,廣西、廣東等南方地區,水災、旱災、蝗災頻發。很多廣西百姓因為饑荒成為流民,他們有的上山為匪,有的加入天地會反清。

大量流民造反,暴露出滿清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威懾力大不如前,再加上廣西地區百姓對官府的怨言越來越大,這就給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創造了良好的階級基礎。

19世紀40年代開始,洪秀全以《勸世良言》為基礎,吸收了一些基督教教義和神話,又摻雜了中國傳統的天下大同、平均地權的農民階級思想,創立了中西特色兼具的拜上帝教。

在傳教期間,洪秀全結識了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等人。

1850年,正值咸豐皇帝即位一年,滿清政局尚不穩定,洪秀全等拜上帝教信徒將財富集合在一起,建立起「聖庫」制度,並號集部眾向廣西金田村聚集,到這個時候,哪怕廣西的吏治再腐敗也知道他們要做什麼了。

這年12月,潯州協副將李殿元率領一百多清兵圍剿洪秀全,結局可想而知。

次年1月,潯州總兵周鳳岐和清江協副將伊克坦布又率領300清兵進攻拜上帝教總部金田村,這些清軍在一萬多信徒面前根本不堪一擊,全軍覆沒,清江協副將伊克坦布也在這次戰鬥中被擊斃。

1851年1月,洪秀全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建立太平軍。與其他農民起義政權不同的是,太平天國建立後沒有走上世俗化的道路,太平天國始終將拜上帝教的宗教思想,貫徹到統治領域的各個方面。

勢如破竹

太平軍建立後,迅速壯大的原因之一是它還前無古人地提出了「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人皆姊妹」的概念,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太平軍得以保持強大的戰鬥力,對抗滿清大軍。

1851年5月,三萬清軍分南北兩路夾擊太平軍,太平軍用四個月的時間擊敗了向榮清軍。趁清軍兵敗之際楊秀清北上攻克了永安城。年底,清軍又集結了5萬人對永安城發動進攻。

永安一戰清軍整整打了五個月,清軍副都統烏蘭泰在內的四個總兵全部戰死沙場。

眼見太平軍越做越大,清廷急忙將兩江總督李星沅調往廣西,李星沅本人雖頗有謀略,奈何廣西吏治極為腐敗,廣西官員根本不聽從他一個外地官吏的調令,幾個大將心懷鬼胎,最終錯失了剿滅太平軍的機會,任其做大做強。

9月,李星沅辛辛苦苦布置的防線被太平軍撕開長驅直入,這位憂國憂民的官吏在憤慨中留下「賊不能平,歿後斂以常服,用彰臣咎」的遺言,撒手人寰。

次年4月,太平軍在突圍永安城時遭到安徽巡撫江忠源率軍攔截,太平軍北上全州時又遭遇強烈抵抗,江忠源招募了一千名「楚勇」,在全州蓑衣渡附近將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擊斃。

太平軍不得不繞開江忠源部,晝夜攻打長沙。江忠源被迫開赴湖南與張亮會師。咸豐帝聽聞江中源英勇,便將他調入江南大營督辦軍務。

1852年六月,太平軍已經坐擁黃州、漢陽、九江,對武昌形成圍困。江忠源又沿江西進,解武昌之圍。

一路來到廬州城,奈何陝甘總督舒興阿畏敵如鼠,按兵不動。劉長佑的援軍也被阻攔在城外十里,加上軍中生變,不久水西門被攻陷。

太平軍攻入廬州城中,江忠源孤身與太平軍交戰,身中七刀氣不絕,終因傷口崩血,跳入水中溺斃。

廬州城陷後,湖廣總督吳文鎔率清軍與胡林翼招募來的「黔勇」會師,又與學生曾國藩約定,攻城時派水師響應。

這年正月,吳文鎔督師進軍,哪知天降暴雪,行軍被迫延緩,糧草逐漸不濟,太平軍趁機前後夾擊突襲,吳文鎔力戰不敵,為不受凌辱,跳入水塘而死。

太平軍起兵兩年以來,相繼殺死安徽巡撫江忠源、湖廣總督吳文鎔,其他地方大小官吏無數,兩年三位封疆大吏戰死,朝野震驚。咸豐帝不得不委任更多官員前去圍剿。

「半壁江山」

1853年2月,太平軍攜帶全部兵力和人口,合計50萬,沿長江順流而下。兩江總督陸建瀛組織城中軍民奮起抵抗,奈何太平軍中多為民風彪悍又久經沙場的老兵,僅一個月南京城破。

陸建瀛逃亡途中因攜帶大量家眷殘兵而被太平軍追上,這位六旬老人親自與太平軍肉搏血戰,身受九傷,終力竭而死。

是年六月,新上任的兩江總督怡良,向咸豐帝上奏說陸建瀛是畏敵逃脫,昏聵的咸豐帝立即剝奪了陸建瀛生前的榮譽,革職抄家。

南京城破後,洪秀全在此定都。太平軍也在楊秀清的領導下開始「北伐」和「西征」,到1856年年初時,太平天國勢力遍布中國11省,達到鼎盛時期。

面對氣勢洶洶的太平軍,焦頭爛額的咸豐帝開始大量啟用漢族官吏,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其中還將漢人何桂清封為兩江總督,江南、江北兩大營的戰事由他負責。

起初,人們並不知道他真正的實力,畢竟在之前的戰鬥中清軍都是敗多勝少,可從「天京事變」發生後,太平天國內部元氣大傷,加上石達開的出走,太平軍軍事實力大不如前。

江南、江北大營得以重組,可面對缺少將才指揮的太平軍,兩江總督何桂清依舊是屢戰屢敗,丹陽、常州、蘇州接連淪陷,在杭州之戰中甚至臨陣脫逃,最終造成江南大營再次被太平軍滌盪。

何桂清的逃跑行為,直接導致略顯好轉的江南形勢再度急轉直下,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洋人組建「洋槍隊」保衛上海,長江入海口多地受之牽連。

1862年,在多則彈劾奏章影響下,何桂清被革職處辦,押送京城。負責攻打天京事宜的曾國藩就曾上疏進言將其處死,同年冬天,何桂清被押送至菜市口刑場斬首。

何桂清身為清廷坐鎮一方的封疆大吏,沒有立寸功,卻死在自己人的刀下,讓人唏噓不已。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除上述的李星沅、吳文鎔、陸建瀛、何桂清四位總督之外,總督之下清軍戰死、處決的各地巡撫連江忠源在內統共有六位,巡撫之下又有無數的都統、總兵、都司戰死或失蹤。

其中大清郡王僧格林沁也在與捻軍的戰鬥中斃命。

而太平天國陣營中,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翼王石達開、英王陳玉成皆戰死沙場。太平天國作為舊式農民起義的巔峰,不僅僅是因為它開創了諸多封建政權未實行的制度,更在於它的規模之大、受眾之多、傷亡之慘烈前所未有。

太平天國運動13年,讓一個國家的所有財政物資因此損失殆盡,死亡的人口即使八十年後熱兵器時代的世界大戰都難與之相比。稱得上五千年歷史上中華民族經歷的最慘烈的內戰,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傷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336edb5cb7cb4465528bee9ca4c6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