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長大後仍然「跟媽親」的男孩,媽媽一定做對了這3點

2023-02-05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研究表明:長大後仍然「跟媽親」的男孩,媽媽一定做對了這3點

前兩天刷綜藝,被《春日遲遲再出發》節目中的一幕戳住了。

觀察員傅首爾分享了一段親身經歷:

兒子12歲生日,她費盡心思請來親友,買了蛋糕和蠟燭,又唱又跳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生日party。

可結果,兒子卻並不領情,還嫌棄地表示:

「媽媽,我不想被過度關注。」

生日會結束後,兒子發了一條朋友圈,感謝這一年來周圍所有人的陪伴,卻獨獨沒有父母。

更讓人傷心的是,傅首爾事後從朋友的口中才得知,兒子朋友圈竟然屏蔽了自己。

一向對親子關係很自信的傅首爾非常難過,忍不住開始自我懷疑:

「我第一反應是難道我不值得你感謝嗎?我的親子關係竟然會出現這種情況?」

男孩都比較叛逆,對於傅首爾的經歷,很多媽媽可能會感同身受。

或許某一天、某一個時刻,媽媽會忽然發現:

原本喜歡黏著自己的男孩不見了,曾經乖巧聽話的兒子,突然有些叛逆,甚至一言不合,就劍拔弩張。

這對早已習慣了母子關係親密無間的媽媽來說,短時間內很難適應。

很多媽媽會忍不住思考,難道兒子長大後就註定與媽媽變得不親,「漸行漸遠漸無書」嗎?

答案當然不是。

家庭關係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母子關係和睦的家庭,發現那些長大後仍然「跟媽親」的男孩,大多都做到了以下3點。

幼齡期(0-6歲):愛與陪伴是根本

發展心理學認為,0-3歲是孩子與父母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

在這一階段,媽媽除了要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外,還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才能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奠定一生的安全基礎。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

兒子還小不懂事,等長大以後把時間補回來也一樣,所以放心地請老人幫忙帶娃。

但實際上,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如果媽媽沒有在幼齡期給足男孩關愛,那麼孩子就很容易在親密關係中受傷。

即便兒子長大後,媽媽千方百計給予補償,也很難進行挽回,兒子表現得就像一隻小刺蝟,渾身都是刺。

因此,趁著男孩還小,媽媽要多多給予陪伴,注意回應兒子的情感需求,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媽媽對他的愛。

少年期(6-13歲):支持與理解必不可少

6歲以前,家庭關係是男孩的世界中心,他們對媽媽非常依賴。

但隨著男孩逐漸長大,在接觸到更廣闊的的世界後,他們的社交關係會發生質變:

和同學在一起玩耍,比和媽媽玩有意思多了。

少年期的男孩,會從媽媽手中的乖寶寶,搖身一變成為大鬧天宮的孫悟空。

小腦袋裡滿滿的都是鬼主意,有很多自己的獨立想法。

如果媽媽無法及時轉變,試圖用憤怒、暴力來彰顯權威,迫使孩子遵循自己的想法。

只會讓母子關係陷入僵化,與兒子的距離越來越遠。

在這個階段,媽媽要格外注意溝通方式,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儘量給予支持和理解。

就像紀錄片《小小少年》中殷然的媽媽一樣,兒子對蟲子有近乎痴迷的熱愛,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可能是把這些「鬼東西」趕緊扔出家門。

但殷然的媽媽沒有,她選擇了支持兒子的愛好,陪他一起研究,最後使殷然在這一領域做出不小的成績,成為了同學眼中的「小能人」。

男孩成為少年,我們不妨多給予他們一些支持、一些理解,和兒子成為朋友,彼此間的關係自然差不了。

青春期(13歲以後):給孩子空間最重要

有人說,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確實如此。

青春期的男孩叛逆、不服管教,和父母對著干是他們的標籤,一言不合甚至可能離家出走。

伊能靜就在一檔節目中提到,她和青春期的兒子,曾有過不少摩擦。

兒子想學視頻剪輯,但伊能靜希望他學編劇,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二者大吵一架。

兒子衝著伊能靜大喊:

「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而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我的未來你又沒有去過!」

男孩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覺醒,無時無刻不在渴望向世界宣告獨立。

作為媽媽,教育方式一定要跟上兒子的成長步伐,尊重孩子的隱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只有媽媽逐漸從兒子的學習和生活中分離出來,他才能發出自己的獨立宣言,真正成長為男子漢。

老苗結語:

男孩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養分。

媽媽與兒子的關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採取的教育方式,做對以上這3點,我們才能與孩子的距離更親近。

今日話題:你和孩子關係相處得怎麼樣?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8150a1f9b2a14357c81499241db5b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