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如何建立习惯对抗拖延症?这三步改造外部条件驱动习惯建立

2019-11-11     职场教练李麟

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工作中有困难的任务项目时,只要时间比较充裕且领导不怎么过问,我们都会先搁置在一旁,等到事假比较紧迫了或者领导开始催促了,才开始着手做。

这种情形其实也是一种拖延症,不同于一般情形它显得比较隐秘,因为在工作中自己仍然会显得很忙碌,甚至还有很多说得过去的理由,比如事情不是很急、先把琐事清完再来专注的做等等。

这种沉溺于事务性工作舒适区的拖延症,很乐于去做一些容易操作、重复劳动、不用太多思考的工作,但对于难以协调、技术困难、很费脑力的事情却迟迟不愿开始,最终导致价值的事情最终输出质量较差、完成进度存在较大风险、有可能在后期还因为时间紧急“不得不”应付了事,并且自己在面对这种困难业务上的提升也非常有限,下一次面对仍然会逃避、拖延。

所以在面对复杂困难问题上的拖延上,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去改善。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先回想一下在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情形是面对非常困难复杂的任务,我们仍然乐此不彼的去解决,没有任何拖延的?

有的,玩游戏。当我们在游戏里面级别比较高的时候,要升级下一级非常困难了,我们仍然会每天准时准点去打那些重复的怪刷怪拿经验,路漫漫、枯燥重复仍然挡不住。或者要打很难打的怪,失败了无数次仍然不畏艰险会去思考应对策略用什么技能、带是什么装备、怎样的打法策略等等。这就引出了我们对抗的拖延症第一个重要的方法:激发兴趣。

1、激发兴趣

兴趣是个人动机中最大的一个部分。王羲之从小热爱书法,兴趣长期驱使着他不断的书写,最终成为书法大家、梵高对绘画艺术如痴如醉急事神志不清也忘不了作画,而当我们对玩游戏有极大兴趣时我们当然也能够熬夜玩游戏并且迟迟不愿停下。

所以得在困难工作上学会创造和激发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感受体验结合而出的一种偏好,激发兴趣可以有几个方式:

1.1、制造竞争。在企业管理培训时现在都会乐于分组PK,然后算积分排名鼓励大家积极表现、在各种推广机制中也都有排行榜等机制鼓励每个个体争取上榜,这就是一种营造竞争。竞争可以让每个个体之间有对比、有参照,形成一种敌视竞争的关系,同时能够创造荣誉感,排在前的人即便没有什么激励也会有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感。

所以在面对困难工作时,人为的制造出竞争那么更能够激发我们立刻做、高质量做的欲望,比如一个项目工作按模块拆分多人一起做,整个项目的完成则和他人形成一种协作但又对比竞争的态势;比如工作分工上和他人进行进度排名等等,用可利用的资源或方式并且他人可接受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对比、竞争。

1.2、营造成就感。成就感同样是能够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很多人挑战马拉松其过程是很枯燥单调的,但当抵达终点那一刻的那种成就感会让那些枯燥都变得值得,甚至会各个期待下一次更有挑战的赛事,这就是成就感。成就感让我们对事物的结果抱有极大的期待,这种期待则能转变成为一种兴趣,当面对艰难的任务时兴趣驱使都会使得很想尝试一番,在工作中成就感获得很容易,尤其是困难工作。

可以通过完成的量来获得:比如通过将复杂重要工作进行任务拆解,列出很多子任务项清单,当清单中的每项任务都被划掉清空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越过了一座一座山头最后攀上巅峰,这就是成就感。

可以通过攻克有难度的关卡来获得:把项目中最让你头疼、最让你畏惧的一些工作项列出来,尝试着重点去攻克他们,一旦拿下时候复盘一下整个过程,对比事前不敢事后成功的自己,这种愉悦感就是成就感。

可以盘点自己所得来获得:在面对有难度、惧怕的工作时,事前先盘点这项工作有哪些技能是自己所不足的、有哪些领域时自己未知的,然后把在这些技能列成清单,把整个项目当成一个学习实践获取的过程,等到项目结束后看到自己所列清单自己获得了多少、成长了多少,那也是一种成就感。

成就感在事后所得,但是在事前可以先看到自己所想所要的东西以及预想事后的成就感,就能够大程度的激发兴趣。

1.3、让事情变得容易。困难的事情之所以让人排斥因为他是一座压得人透不过气的大石头,如果把它变得轻松一些,那么我们也就更容易接纳它,更容易对它产生兴趣了。

大石头要变轻松就得变成小石头,所以得把困难繁复的任务进行拆分,拆分成为若干个独立的小任务、小项目,然后按照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排列完成顺序。然后反观会发现,其实大任务分解下来,真正让我们感到头疼困难的也就是其中的少数几个步骤,其他任务不难甚至也是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那么这样就更容易接纳他、更容易开始,同时也知道如何攻克难点。

比如公司变革的项目,存在几个部门立场很对立,不好沟通。整个项目分解下来,涉及到和所有部门沟通落实的子任务以及确定后指定方案的子任务。

整个过程困难的也就是和各部门沟通落实时少数几个难沟通的部门,少数难沟通的部门沟通前预约以及沟通后方案确定都是很容易的,也就是沟通中涉及的核心利益问题确定,而核心问题利益的确定能够沟通影响的则整理输出影响方案,不能影响的则考虑借助上级力量推进,那么整个项目的进度喝额难点也就非常清晰,启动其实很容易,遇到困难的也就有了标准化步骤,一切困难都变成了简单的步骤。

2、制造压力

除了激发兴趣以外,第二个对抗拖延症的重要方法是给自己制造压力

小时候读书写寒假作业,很多人都是等到寒假临期结束前才开始补作业,那是因为压力来了。工作拖欠了后等到要到期了或者领导问了才开始加班加点,那也是因为压力来了。

当工作开始还没有开始拖欠时,就给自己制造压力,那就能够倒逼着自己快速着手干起来,所以制造压力是对抗拖延症很好的方法。

给自己制造压力很简单的办法是,制造紧迫感以及借助上级的力量。

在各种场景下,有倒计时情形时,人们心理上往往就会有一种心理压迫和催促感,比如一些促销活动时商家常常用的逼单方法就是剩余量倒计时法、比如一些重大项目推进时也是用时间倒计时方法。

基于此,可以将困难重要工作将工作进行时间上或者内容上的拆分,在一个短周期内进行倒计时营造急迫感,比如要求自己每周完成项目工作一部分,进行计划性的倒计时,甚至分解到每天进行子任务的倒计时。

借助上级的力量则是用上级来给自己施加压力。为什么领导催促后我们会对工作感到压力,因为上级天然在管辖、约束、考核上有对我们切身利益对应的权利。被关切、催促本质上是责怪项目慢了,那么延伸出来就是对自己的不满,所以会形成一种压力。

我的下属经常会摸鱼,有时候工作平时不过问等到月底考核时才找各种理由原因完不成,后来我就在部门例会上要求汇报工作进度、要求每天发工作日报,下属迫于每周的进度汇报以及每日的日报有东西可以提交则不得不每天都要有所输出,摸鱼和拖延的习惯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改观。

基于此则可以将项目进行分解,和领导约定每个短周期内要向上级进行面对面的汇报工作、质询工作进度,甚至在每天的工作上都需要提交工作日报。用主动向上级提出“被过程管理”的要求来形成管理压力,倒逼着不拖延,不仅拖延的问题能得到解决,这样的操作上级也会对下属工作更加掌握,更容易建立上级对下属的信赖。

3、制造激励

对抗拖延症的第三个方法——制造激励

利益是人性中自我驱动能力最强的因素,再困难的事情一旦有了利益驱使我们都愿意立马去做,甚至还怕错过得不到,激励是工作中利益的最佳体现。

如果条件允许那么我们能够协调资源对重要困难的项目制定激励计划,完成后即给项目兑现进行奖励,那么就能够促使、激发自己快速完成,如果没有权限那么可以自己给自己定目标,完成后给自己一些小激励同样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激励的关键在于及时兑现与标准严格

任何奖励激励只有拿到了和感觉能够马上拿到才具有激励性,如果一个项目完成后需要1年后才拿到,那么员工则会感觉拿不到、没有激励性。

所以激励一定要及时兑现。可以将项目任务分解成为若干个小任务或者里程碑式的几个大模块,每完成一个阶段则给自己奖励,这样就能够有持续的动力去完成、且快速去完成。

以前在各个平台写文章,要求自己两天必须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刚开始觉得很难,所以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强迫自己做,把任务分解成为写提纲、填内容、语音录稿、文字校稿、检查矫正几步,每个步骤完成都会奖励自己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甚至奖励很想下单买的小东西,最后内容步骤拆分下来每个步骤都轻松很多,同时也把对自己有激励效果的东西用作激励,慢慢下来则把这件事做得很轻松了,养成了习惯不再惧怕码字,甚至日更也很轻松。

甚至结合前面提到的几种方法,分解后的步骤指定时间表,用倒计时方法逼迫自己等等。

标准严格则是指不给自己留后路,不要自己骗自己。设定的标准必须严格,一旦有所松懈,就很容易破功,因为潜意识中形成的规则找到了规则松懈的口子。所以制定了计划要明晰在什么时间节点、完成任务的什么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排除万难执行,一旦有一点达不到也必须对自己狠一点,差0.01也没有任何激励,并且还要在后续的部分加倍的弥补。

以上就是在面对困难任务时对抗拖延症的三个方法:

1、激发兴趣:制造竞争+营造成就感+让事情便容易

2、制造压力:倒计时+借助上级

3、制造激励:及时兑现+严控标准。


以上观点,请参考。 还请不吝点赞关注,给你更多职场方法论。

职场教练李麟,十四年人力资源老司机,生涯咨询师、管理咨询师,职业伴侣,用过都说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5SkYW4BMH2_cNUgbt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