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离你不远:职场上厉害的人解决问题都善于研究规律、建立模型

2019-12-12     职场教练李麟

优秀的人优秀在哪里?

两个月前加入头条职场领域的创作者社群,社群里面有大佬但是大部分都是新人或半新人,创作时间都是在半年以内。有一位群内好友在入圈后一个月开始连续每天得青云计划,只要有时间写文章他都会得到青云计划奖励,在11月份他连续十多天拿了青云计划,后来大家在群里面开玩笑请他出出教程,他还真的告诉大家一些方法,不少人参照这些方法都有得到青云,其中也包括我。而后他没有得青云了,并不是得不了,而是他转头去研究微头条,他要创作微头条爆款。

当时我觉得这有点奇特,研究不是个短时效的行为,而是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长期去摸索规律的,在自媒体这样极告诉的内容生产领域,停滞一段时间这无疑是自杀。可是我的判断错了,他在研究几天后就开始出微头条爆款,十万级阅读量是家常便饭,最高有千万级阅读。

后来更是在12月从几十万创作者中杀进教育职场领域头条号商业指数排行榜31名,这个榜单是从粉丝、传播、互动维度来评价的,是自媒体账号的价值体现,里面全是几十上百万粉丝级的大佬。

做自媒体有了这样的成就,如果告诉你他是从今年下半年才开始做的,也就是从0到成为商业榜大佬,只用了3个月你是否感到惊叹!

他叫学习委猿。通过在群里面的学习交流,他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图文、微头条、自媒体运营他掌握到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都来源于同期时间内大家共同一起的写作时他所洞悉到的,大家一起开始,但他已经在教,我们大多数却还在学。

而后在一些交流、以及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位大佬还是上市公司董事高管,是用业余时间来写作的,并且已经开写作训练班了。

这些成就是一般人全情投入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容易得来的,但他花几个月时间就达到。从经常给大家的分享内容来看,比大家提前很早就达到的高度在于他会专注于去研究问题、研究问题背后的规律、然后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型。这不仅仅在学习委猿,在我们遇到很多优秀的职场人、高管上都发现这样的规律。

比如我曾经给一个985的博士辅导面试技巧,而在辅导的过程中他从不问我其他人都会问的“面试时候该怎么做、怎么答”,而都为什么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在短短一两个小时的辅导后,次日这个博士就总结了一个面试辅导的底层逻辑以及我在辅导中所使用的方法论给我看。

那是我面试甄选十余年的经验以及培训复盘多次的成果,被人一晚上总结出来,我很震惊,也感叹人和人的差距在此。

优秀的人不同于他人,不同于一般人,当一般人没有意识到去研究问题,还在服从于在暗处的规律中去摸索时,他们会去发掘问题、总结解决一套固定的方法,最终以一套像是SOP标准操作流程一样的方法论来快速的解决问题。

能够快速找到答案、找到解决方案则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甚至对于职场中疑难杂症比他人要能更早的解决,是职场上升的内核能力。

怎么构建自己能找规律、建模型的能力?

1、善于发现问题

对事物的敏感性是发现事物问题,或者发现事物问题背后的规律基本要求。

公司管道常因为废纸堵塞,所以在厕所里面每间卫生间都有个垃圾桶专门装废纸。有一间卫生间很奇怪,大家使用时常常不把废纸丢弃在垃圾桶而造成管道堵塞,其他间卫生间都大家都遵守丢在垃圾桶。负责公共卫生的行政主管每次去疏通都在抱怨大家不遵守,在厕所墙面上也贴了宣传语,但是没什么改善效果。

次年换了个行政主管,在经历了一两次疏通后发现只有这件卫生间有问题,其他间没有问题,就去看每个卫生间有什么不同,进去后发现这件卫生间的垃圾桶和其他卫生间摆放位置不同。

其他卫生间都是放在右手边,而这个卫生间垃圾桶因为右手边装修时有个台阶放不了垃圾桶,就放在了左手边。而在他亲自上厕所使用后,发现入厕后用纸情理的步骤都是用右手清理,用完后要再把秽物绕过自己面前扔到左后方垃圾桶实在不方便,所以大多数人就选择直接冲入下水道,最终导致管道堵塞。

前后两个行政主管就在发现问题的规律上、对待问题的敏感度上有显著差异,这个差异也为他们工作的结果带来巨大的差异。

发现问题重点在于找到问题后面的规律。找规律其实很简单,事情的结果是果,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他的因,而这些因很多,那么找到因的所有可能,然后把影响最大的因拿出来就是问题背后的规律,其实也就是找到因果关系。

12345这样的5个数字其背后有什么规律我们都知道,后者是前者加1.而如下图:

这样的图形规律问题相对于数字题来说会更为复杂,他不仅仅涉及图形形状、图形的额颜色还有摆放横向竖向的问题,有三个维度。

在职场工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背后无非是影响的维度很多,不像12345数字这么简单,而会有四个五个甚至六个七个原因因素引起的,乱花迷人眼,所以我们难以找到问题,也就更不能够找到问题的规律。所以,首先我们要对问题本身进行其背后影响因素的梳理,找到会影响的所有因素。

鱼骨图是个很好的因素梳理方法,从宏观找到事件的所有大的因素,然后再从大的因素进一步拆分成为第二级的影响因素,这样把影响因素穷尽就能清晰的看清楚问题的概括。

比如递交的文案常常有错别字,而引起错别字的原因择有自己粗心、键盘不好使、自己眼睛不好使等等,而眼睛不好使则可能是眼镜度数不够、工作时间长过于疲劳等等,通过这样的方法把每个层级的问题都梳理出来,这些问题也就是和我们在图形上找规律时去找的形状、颜色等维度一样,是一个规律影响的维度。

对于问题的穷尽可以用工作流程法,按照流程节点顺序进行人机料法环测的方式进行维度筛选罗列,也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进行维度筛选罗列。

2、善于研究规律

找到问题、找到维度后就需要研究问题后面的规律。

每年什么时候跳槽最好——三四月,投简历刷新简历最好的时间在什么时间段——9点半到10点半。这些都是在找规律,也都是找出来的规律。

比如三四月份找工作是因为职位机会多,为什么职位机会会多,本质上的规律是因为企业都是年末做次年的组织架构计划,春节后才开始进行新架构配置,同时,年前员工拿到年终奖年后离职,最终导致在三四月份市场上岗位需求量最大,所以这样就跳槽其他月份机会少,只有三四月份最多这个问题背后的规律。

要构建规律要做到以下2点:

找特征:即找到梳理原因背后的特征。如前文中给图形和数字案例中,数字的差异值就是特征、图形本身的颜色差异/形状差异也是特征,而金三银四职位机会多的特征则是企业新增岗位、员工离职这些就是特征。

找共性:找共性是针对已经找到的特征来梳理共性,比如员工离职作为企业招聘需求的来源,他的共性则是都在年前离职;同样,企业新增的岗位往往在年前最多,是因为管理习惯上都会在年末制度次年经营计划,开年才会对增编的岗位大量进行招聘。

这种年前年终奖年后离职、年前指定经营计划年后增编的操作就是市场上大多数企业共同存在的共性,也就构成了为什么求职跳槽都在金三银四这个问题背后的共性。其他所有问题的共性也是这样的道理。

共性的提炼仍旧是可以参考鱼骨图一样的做法,把特征进行编排,然后根据特征引发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对比,最终能够找到其中共性。

这种共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将问题进行分类,所以在下一步指定的解决方案时是能够针对同一类问题所指定的解决方案,才能够将解决问题做到高效、高质。

3、善于构建模型

掌握了问题背后的规律,离解决问题就差最后的解决方案。给定解决方案只是一次性行为,厉害的人通常喜欢把问题进行SOP化,也就是对于同样的问题,制定一套通用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一类问题,以后遇到类似相同问题则可以拿出这一套解决方案来应对解决,从而别人需要再次研究解决方案时,厉害的人则非常快速的可以解决。这个建立解决方案的过程就是构建模型。

其实构建模型并不是新鲜的东西,比如在管理中常用的PDCA戴明环、SMART原则、PEST分析等等,都是创作者根据规律所构建的模型,就连九九乘法表也是一种模型,根据乘法规律和十进制法则所得。

构建模型的重要思想在于用一套固定的思想或者套路来处理,比如文章开篇的图形规律题,一般人解题是去思考答案,但是要应对同样这种问题,那么我们可以把解决的步骤或者方法定义为:先进行横向竖向的排布调整、然后颜色的对比调整、最后形状的调换调整,这样三个步骤方法也就构成了解决这样问题的方法模型。

同样的,假设要研究不同国家的求职跳槽旺季问题,那么依据我们对跳槽问题原因及其共性的影响,那么就够可以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就是:员工离职的时间(拿高额奖金后)、企业组织增编计划执行式等等,这样就构建了这个问题的模型(当然,其他国家大量招聘时间可能受到文化因素影响)。

构建解决方案模型的方法主要是找到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内在所梳理出共性问题的每个单一方法,把这些方法串联成为具有逻辑思维的方法步骤即模型。

举个例子,客服打电话没有温度显得很冷冰冰,通过研究分析其主要影响核心要素是声音的音速、音调、音量,以及传递的情感几个共性问题,那么所构建的模型则是,音速控制、音调降低、音量降低、端头微笑电话的几个方法,这些方法所组成的就是改善客服打电话冷冰冰的一个方法模型。

所以基于此,我们找到一个共性问题后,再针对性的给问题每个因素进行解决方案,整体串联起来就成为了解决方案的模型。

综上,是在职场中面对问题时如何研究问题、总结规律的方法论,总结一下:

1、善于发现问题

2、善于研究规律

3、善于构建模型


以上观点,请参考。
关注@职场教练李麟 ,给你更多职场方法论。
十四年职场经验,职业生涯咨询师、管理咨询师,职场老司机,用过都说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55ID28BMH2_cNUgT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