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全球最大、最著名的圖書出版商之一——企鵝出版集團準備在70歲生日時搞個大事情——出版一套經典的歐洲通史,作為「企鵝蘭登的鎮社之寶」。
於是,他們集合十位頂尖學者,歷時十餘年,從遙遠的古希臘、古羅馬開始,一直到21世紀,用九卷書描繪了歐洲四千年的歷史全景圖(註:目前國內中文版已完成並出版七卷)。而每有新卷推出,無不大受讚譽並刷爆讀者圈。
對於這部史學巨著,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勞倫斯·里斯(Laurence Rees)高度評價道:「一百年後還會有人讀的史學著作不多,這很可能是其中一部」。
另一位英國歷史學家、《盧比孔河》作者湯姆·霍蘭(Tom Holland)也評曰:「一直以來,古代歷史如同鏡子,映照出歐洲人的焦慮、野心和理想。在近兩千年的歷程中,古希臘人、古羅馬人也在不斷重構自己的起源,想像自己的過往」。
而作為知名媒體,美國《紐約客》雜誌認為在此書中:「威克姆重新審視被誤稱為「黑暗時代」的中世紀早期,摒棄了流俗的道德論斷、宏大理論和民族主義的迷思,以高超的比較研究展現了至少七股主要勢力在六個世紀裡的起落」。
美國《出版人周刊》則盛讚稱:「在喬丹筆下,中世紀是好的時代,也是壞的時代。既有哥德式教堂、傳奇文學、大學和學院,又有王權和教權的爭鬥、十字軍的遠征、饑荒瘟疫的侵擾……以1000~1350年發生在歐洲的眾多事件為線,織成了一幅壯美的壁毯」。
1.
為什麼要讀歐洲史?
沒有古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放眼整個世界史,歐洲史可以說是其中最重要、最跌宕、最具影響力和研究價值的硬核部分。
它既曾是文明的標尺:以古希臘、古羅馬立下文化之根,用信仰和理性塑造人類的精神世界,進而依靠工業文明、帝國擴張,雄踞世界之巔;也曾被視為罪惡的淵藪:在權力的競逐中,醞釀並攪動世界的戰爭與衝突,甚至一度將世界拖入黑暗的深淵。
而對於以現代社會締結者之姿強力闖入世界各個角落的歐洲,其行動的理由、強大的基礎乃至衰落的緣由,都能在歷史中找到線索——
從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2017年,歐洲歷史一步步展開,改變甚至撼動整個世界,同時也被世界改變和塑造。期間,後人不斷回溯歷史的源頭,尋求文明發展的動力,也為後世宗教、文學、藝術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及至今日,這般格局的動搖、世界的動盪,在歐洲與世界交互演變的歷史中,都有跡可循。
而已有之事,後必再有,已行之事,後必再行。這也是這套《企鵝歐洲史》系列的編撰初衷——通過建立完整的全認知坐標體系,審視並反思歷史,可以成為我們應對動盪世界的根基,以及知今日世界、想像未來的起點。
2.
十位宗師級主編
提到《企鵝歐洲史》系列的編撰工作,包括主編戴維·坎納丁(Sir David Cannadine)在內,每卷書的執筆學者,從彼得·索恩曼(Peter Thonemann)、西蒙·普萊斯(Simon Price)、克里斯·威克姆(Chris Wickham)、威廉·喬丹(William ChesterJordan)、安東尼·格拉夫頓(Anthony Grafton)到馬克·格林格拉斯(Mark Greengrass)、蒂莫西·布萊寧(Tim Blanning)、理察·埃文斯(Richard J. Evans)、伊恩·克肖(Ian Kershaw),無一不是歐洲史學界宗師級別的人物。
他們分別任教於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謝菲爾德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知名學府,其中多位還具有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的身份。
正是基於史家的責任與學養、學術積累與見地,由他們書寫的歐洲史系列更加可靠、可信,被視為多卷本歐洲通史的典範之作——通過獨特的謀篇布局、明晰的主線來把握髮展大勢,用細節與時人共情,傳達出對各段歷史的體認,描畫出歐洲近四千年演進歷程背後的動力。
3.
研究歐洲的史詩巨製
自問世起,這套無數光環加持的書,便因其權威、完整、可靠、親切而備受期待。
其權威,在於集十大學者之力,為歷史研究與寫作設立新基準;其完整,在於從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2017年、從古典歐洲的誕生到當今歐盟的動盪、從形成、興起到衰落、變革、分裂、融合,詳細呈現了近4000年的歐洲歷史進程;其可靠,是基於十位史學界大師對各段歷史的學術認知,經過反覆打磨和歷練,在講述史實的同時,更有對歷史趨勢的精闢把握;其親切,在於用平易的語言、抓人的敘事,將歷史的大勢與細節展露於紙面。
英國《星期日電訊報》便評說,它是「幾十年未見的歷史佳作」;美國《紐約時報》則用「輝煌榮耀的歷史著作」以示敬意;《金融時報》年度好書評價也說道:「整整一個世紀的自由與壓制、進步與暴政一覽無餘。」
4.
沒有門檻的歷史著作
面向大眾閱讀,十位史學界大師摒棄學術體例和學界行話,用閃爍著洞見的敘述,將歷史的洪流與涓流、大小人物的境遇和事件的發端及餘波編織在一起,連綴成各個歷史時期的全景圖,讓讀者於興味盎然中,如立於奧林匹斯山之巔,俯視歐洲四千年歷史的恢弘全景。
無論是學生或白領、商界精英或職場達人,無需深厚的學術背景,也能從學術共同體多年來研究、思辨的成果中獲益;無需複雜的知識儲備,也能直接進入歷史,看歐洲如何改變世界,又被世界所改變。
正如讀者盛讚此書完全不同於普通的歷史讀物:「常見的歐洲史讀物,要強調歐洲歷史的進程,難免從大事件入手,這可能帶來極大的偏差,而《企鵝歐洲史》則從更為細緻、但重要性同樣不可忽視的細節去看待歷史」。
5.
「企鵝」設計美學的沿襲
作為大眾圖書出版的一大標杆,八十多年來,企鵝出版集團以高品質的圖書為數代人的智識生活奠定了根基。自2004年起陸續出版的皇皇九卷《企鵝歐洲史》,就是其打磨十餘年的雄心之作,被譽為「絕妙結合廣度與深度的當代出版界巨製」。
叢書的漢譯工程,借力包括兩名聯合國翻譯在內的譯者,經兩年翻譯、兩年編校、學者審讀,以高品質的譯文和高標準的譯校,去除語言的隔閡,力求將歷史的豐盈、名家的洞見、學界的真知帶入中文世界。
同時,叢書設計沿襲企鵝革新性的設計美學,封面採用浮雕、燙金等印製工藝,讓書蛻變為藝術品:從1到9的阿拉伯數字將整套書連綴起來,數字既代表這一時期在四千年漫長進程中所處的位置,也是窺見歷史的窗口;這一時期中的某個人物、某一片段,從數字背後的深廣世界裡迫不及待地躍出;而肌理分明的立體浮雕,則呼應書頁中撲面而來的鮮活歷史,令人沉浸於悠長餘韻中久久不息。
6.
一睹為快!透過這部書,讀懂歐洲
企鵝歐洲史1·《古典歐洲的誕生:從特洛伊到奧古斯丁》
——從青銅時代到希臘羅馬,尋索西方文明源頭的歷史與記憶
今天的歐洲議會門前立著一座歐羅巴的雕像,那是21世紀初克里特島居民的捐贈,意在彰顯小島在歐洲歷史上的地位。畢竟,歐洲得名於傳說被宙斯帶到克里特島的歐羅巴,米諾斯文明則得名於她的兒子。然而,歐羅巴神話成為歐洲象徵,是19世紀的事;在希臘先民眼中,米諾斯也並非原始文明的創始人。我們對古典世界、對西方文明源頭的認知,既源於過往,也出自當下。
驅動古典世界向前發展的,不是我們對他們歷史的了解,而是先民們自己對歷史的了解。鑿出我們如今所說西方文化基石的古希臘人、古羅馬人,也有他們的神話,他們的過往,他們自己的記憶和歷史。要理解他們的世界,就要先理解他們的記憶。
從公元前千年中期到公元5世紀早期,從青銅時代到羅馬帝國的一代又一代先民站在當下,回望過去,重構過往,不斷定義自己和自己所居的世界。從泥板、遺蹟、陶器、著作中,我們探尋跨越兩個千年的歷史,也探尋記憶留下的痕跡。像今天的我們一樣,古時的人講述、、利用著對過去的記憶。而古典歐洲,就誕生於這樣層層疊疊的記憶之中。
企鵝歐洲史2《·羅馬帝國的遺產:400—1000》
——揭開被誤解掩蔽的中世紀早期,重現帝國之後
「黑暗時代」的異彩
有人說,公元400—1000年仿佛野蠻的黑暗之海,古代世界的種種成就是海那邊的一束微光,而西羅馬帝國在5世紀的隕落是一次根本性的失敗。然而,是時候重新審視被誤解和迷思掩蔽的中世紀早期了。
公元400年時,羅馬帝國統治著歐洲西部、南部,以及地中海地區,在北方完全沒有對手。當時誰也不曾想到,不到一百年,這樣的景況就在西方終結了。5世紀,西羅馬帝國解體,但羅馬的模式與精神仍繼起的王國中運轉。7世紀,東羅馬面對阿拉伯人的征服行動,勉力維持,走上了比西方更軍事化的軌道。8—9世紀,查理曼及其繼承者讓道德進入了政治。10世紀,西方的加洛林世界走向終結,東方的哈里發國崩潰,拜占庭帝國開啟為期一個世紀的軍事輝煌。與此同時在北方,興起了丹麥人、波蘭人、波希米亞人、羅斯人的政權。
從愛爾蘭到君士坦丁堡,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在全然不同的社群里,哥特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阿拉伯人、薩克森人、維京人回應著羅馬帝國的遺產。這變遷、動盪的六個世紀,塑造出了與古典時期完全不同的歐洲。
企鵝歐洲史3·《中世紀盛期的歐洲:11世紀-14世紀》
——王權與教權纏鬥下的中世紀生活,基督教歐洲的
革新與危機
11世紀之初,從地中海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農民在不那麼肥沃的土地上為領主耕作,羅馬式的圓拱教堂零星矗立在大地上。教會對普通人還沒有什麼控制力,許多王國也尚未成形。
到了14世紀中期,歐洲人口已然翻番,城鎮湧現,高聳的哥德式教堂遍布各地。教皇與國王爭鬥不休。發起了九次遠征,失而復得、得而復失。通俗騎士文學成為從到平民的消遣,大學建立,古典文化復興,政治結構在各方勢力的消長中悄然改變。為這一切希望、變革、成就、擴張畫上句點的,是突如其來的饑荒、瘟疫與戰禍。在那之後,歐洲再不是從前的那個歐洲了。
在王權和教權、王國與王國的纏鬥中,限制權力的機構得以創製。為理解信仰,經院哲學家構築了理性的大廈。在國家與教會的危機中,蘊含著革新和復興的轉機。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歐洲,就在中世紀盛期里孕育醇化。
企鵝歐洲史5·《基督教歐洲的巨變:1517-1648》
——在失序、混亂與重建中,地理實體上的近代歐洲漸漸成形
中世紀時,居住在西歐的人們普遍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基督教的大同世界裡,那是一個信仰共同體,一個關於歐洲團結的偉大規劃,發展的時間超越千年。然而,在僅僅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它煙消雲散,只留下了一點迷夢,取而代之的,是新誕生的地理實體「歐洲」。
1517年,馬丁·路德向羅馬天主教會宣戰,統一表象下的不安分因素爆發出來,將歐洲攪得天翻地覆。教義衝突取代了共同信仰,基督教共和國斗得你死我活,王朝戰爭和軍事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人們發現了新科學,發現了新世界,也重新發現了歐洲。
1648年之後,統一基督教世界的理念已土崩瓦解,歐洲成了一個地理形狀,一張可以顯示裂痕的地圖,一種劃分政治、經濟和社會碎片的方式。在失序、混亂與重建中,近代歐洲漸漸成形。
企鵝歐洲史6·《追逐榮耀:1648-1815》
——這是啟蒙與理性、信仰與情感、進步與停滯
相互交織的時代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三十年戰爭,那時,歐洲仍處於世界舞台的邊緣。1815年,拿破崙兵敗滑鐵盧,此時的歐洲,無論是經濟、科學,還是政治、文化,都已將世界其他地區甩在後面。
這是啟蒙和理性的時代,也是信仰與情感的時代,是進步的時代,充滿希望,也是停滯的時代,揭示著種種成就的虛幻。為著榮耀,王公貴族通過戰爭、建築、文化彰顯權力;而借著新出現的公共領域,人民在咖啡館、俱樂部、報章雜誌乃至革命的動盪中發聲。舊制度與新制度、理性文化與感性文化辯證交鋒,在喧譁與騷動、變革和擴張中,歐洲一步步遠離中世紀,走向現代世界權力的中心。
企鵝歐洲史7·《競逐權力:1815-1914》
——歐洲人走上文明之巔,睥睨全球,也招致毀滅歐洲的大戰
1815年,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維也納會議平復局勢,動盪的年代暫時告一段落,直到滅頂之災於1914年降臨。
這是歐洲浪潮湧動、創造力迸發的一百年,也是權力競逐的世紀。在1815年以前的大部分時間裡,人們看重的是榮耀、榮譽,而在19世紀,人們越來越看重權力。
舊制度崩塌後,種種力量都渴望獲取並行使權力,以便把自己的觀點付諸實施。國家爭奪世界權力,政府追求帝國權力,革命家密謀奪取權力,各政黨爭奪執政權力,金融家和工業家追求經濟權力,平民渴求民主,婦女主張女權,工人階級爭取政治權力,民族盼望自主,藝術家挑戰學院的權威,精神病學家想用科學的力量控制人性,工程師要證明人類有力量勝過自然。國與國、人與人、人與自然……一切都不復從前。而1914年,歐洲各地的燈火一盞盞熄滅,點亮它們仍需時日。
企鵝歐洲史8·《地獄之行:1914-1949》
——在文明的謳歌聲中開啟的20世紀,淪為戰爭的世紀
20世紀初,歐洲欣欣向榮、歌舞昇平。突然,享受著這一切的歐洲人被拖進大戰,歷經極深的苦難、哀痛和驚懼。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曾雄踞文明之巔近百年,如今卻驟然落入野蠻的深淵。
從1914年到1949年,歐洲接連經歷兩場慘烈的大戰,似乎鐵了心要自我毀滅。那是大混亂的時代。族群仇恨、領土之爭、階級衝突、經濟危機毒化了政治,在戰爭的陰霾下,人性之惡借著機器和技術彰顯。那也是大變革的時代。兩次大戰之後,在地獄行了一遭的歐洲試圖在人性和文明的廢墟上重生,新歐洲的輪廓逐漸清晰。
20世紀上半葉,歐洲走向地獄,又歷劫重生。在這段令人戰慄的歷史之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正帶著它的烙印前行。
----------- 這是一本正經的「購買」分隔線 -----------
企鵝歐洲史1-3,5-8(套裝7冊)
中信 | 出版
投稿及內容合作 | [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 |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42-UHEBrZ4kL1Visl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