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染病,你了解的有多少?| 小佛爺薦書

2020-02-16     哈佛商業評論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打亂了整個社會的運行節奏,這是對全社會的一次大挑戰,每個人都面臨著全方位的考驗。在對抗疫情的同時,我們需要反思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一場疾病的爆發亦是對人們生活行為方式的一次警醒,每個人也都可以從小事做起,來阻止下一次疫情的來襲。

今天小佛爺推薦的書單有點沉重,但是有助於我們對聞之色變的疾病形成更加深入的認知,對戰勝疫情保持樂觀的心態。希望你能有所收穫~

1.《病毒來襲:如何應對下一場流行病的暴發》

作者:【美】內森·沃爾夫(Nathan Wolfe)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小佛爺推薦

本書作者是哈佛大學免疫學和傳染病學博士,從非洲叢林的黑猩猩,到婆羅洲雨林的獵人追蹤,作者將自己研究的親身體驗寫成文字,帶領讀者一起踏上科學探索之旅。途中充滿生物學奧秘,又常常險象環生,不僅逐層揭開醫學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愛滋病毒的起源面紗,而且從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類進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書從物種進化的角度整體觀測人與病毒的關係,尤其是病毒在動物和人之間的傳播,包括愛滋病的靈長類動物起源;審視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的變遷對新發再發傳染病流行的影響。作者指出,只要有人類存在,病毒末日就永遠不會來臨。但是,隨著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對傳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斷增加,防治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的進步,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人類應對病毒風暴的前景是樂觀的。

2.《逼近的瘟疫》

作者: [美]勞里·加勒特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小佛爺推薦

本書作者是獲得皮博迪獎、喬治 · 伯克獎和普利茲獎三大著名新聞獎的第一人。在這本如驚悚小說一般讓人緊張不已的紀實作品中,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口吻告訴大家:人類在與瘟疫的戰爭中打了敗仗。事實說明,作者並不是在危言聳聽。愛滋病已從非洲和美國爆發,逐步蔓延到全世界;一度被消滅的瘧疾又在熱帶地區死灰復燃,殺傷力超過以住;具有抗藥性的病菌捲土重來,以驚人的速度感染新的人群;SARS曾在幾個月間肆虐於中國大地,吞噬了許多鮮活的生命;禽流感連續多年在世界各地此伏彼起,不斷傳來死人的消息……假如你熱愛生活,珍惜健康,你應該讀一讀這本書。畢竟,生命對於人只有一次。

3.《世紀的哭泣》

作者: [美]蘭迪·希爾茨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小佛爺推薦

作者以廣泛而全面的新聞調查,講了一個故事:愛滋病,為什麼會在美國流行?為什麼在這場災難中,時間就是生命?故事是以時間為脈絡呈現給大家的,在閱讀過程中,你將知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獲得性免疫綜合徵(AIDS)是如何在美國發現並擴散的,從中你將看到影響愛滋病的大量事件及各種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門、醫療及研究機構、同性戀組織、媒體中的個體。它在以大量事實刻畫人類的懦弱、絕望、自私、貪婪的同時,也以精彩的細節呈現了人類在面臨死亡危機時的勇氣、進取、無私、悲憫。本書入選紐約公共圖書館「世紀之書」,被《時代周刊》列為「百大非虛構經典」。

4.共病時代

作者: [美]芭芭拉·納特森-霍格威茨 / [美]凱薩琳·鮑爾斯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小佛爺推薦

遠古恐龍化石中,竟然隱藏著癌症的信息;貓咪、野外的馬也會急火攻心,突然暈倒;經常在半夜偷偷潛入鴉片種植場大嚼特嚼的竊賊,居然是小袋鼠;很多動物身上出現「刻板行為」其實很像人類的強迫症;鸚鵡喜歡拔自己的羽毛,直到鮮血淋漓,它可能也有自虐傾向;動物也有性高潮,馬會做出「性感」的凹背姿勢……人類許多行為和病症的奧秘深植於動物身上,動物也會和人一樣患心臟病、多度肥胖、厭食症、癌症。

我們與動物的關係歷史悠久且深刻,從身體到行為,從心理到社會,形成了我們日常生存奮鬥的基礎。人獸同源學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醫生和患者都需要讓思考跨越病床界限,延伸到農家院、叢林、海洋和天空,因為這個世界的健康並不只取決於我們人類,而是由這星球上素有生物的生活、成長、患病和痊癒來決定。

5.死亡地圖

作者: 〔美〕史蒂芬·詹森 (Steven Johnson)

出版社: 譯言·東西文庫/電子工業出版社

小佛爺推薦

這是一個關於瘟疫的故事,一個關於瘟疫如何創造了我們今天生存的城市、世界的故事。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倫敦,作為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大都市,僅僅擁有著伊莉莎白時期古老的公共基礎設施。在當時,每隔個四五年,倫敦就要爆發一次霍亂,每次爆發都要奪走倫敦上萬條生命,進而波及到整個英國。一位名為約翰·斯諾的醫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證明霍亂存在於水中。在無人相信的情況下,一位牧師亨利·白石幫他繪製地圖,將取水飲用的人們與未取水飲用的人們繪在同一張圖上,將每個街區的死亡人數標在上面,越遠離水泵,死亡人數越少。約翰·斯諾與亨利·白石拯救了倫敦城,那是英國最後一次發生霍亂。人們開始修建下水道,構建城市公共設施,保證水源的清潔,避免與污物處理源進行接觸。這張死亡地圖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讓所有後人得益。

周強 | 編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MnFTHAB3uTiws8K3h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