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創新是一個時髦詞。事實上這個詞語流行已久,甚至可以說已經發展出一種對於創新的狂熱崇拜。
據全球諮詢公司Board of Innovation估計,目前市面上關於創新的書籍有大約7萬種。以每天20頁的速度閱讀,你也要花上250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讀完所有這些書。想走捷徑?去谷歌上搜索一下,你會得到近20億條結果。僅本刊就有4858篇在線文章和10192個案例研究。
創新不僅是公眾熱議的話題,在企業高管的議事日程中也同樣被擺在重要位置。2019年參與了普華永道第22期年度全球CEO調研的企業領導者中,有55%表示「我們沒有能力做到有效創新」,讓這一技能缺口被排在了首位。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Conference Board)發布的《2020年企業高管挑戰報告》(「2020 C-Suite Challenge Report」),將「打造創新文化」列為740位全球受訪CEO擔心的最緊迫的三大內部問題之一。
無論是在教室、新聞編輯室,還是企業董事會的會議室,創新在全球各地都是我們的寵兒。
只有一個問題:我們或許很愛創新,可是,我們的大多數員工痛恨它。
第一次發現這個糟糕的小秘密,是在我辭去商學院教授這份安穩的工作、創建自己的諮詢公司後不久。這家諮詢公司的主要業務,沒錯你猜對了,就是幫助企業學習如何創新。
那時,我帶著最新的研究結果躊躇滿志,滿腦子都是各種創意,急著幫助我的第一個客戶(一家全球性礦業公司)變得更加敏捷、更為創新。結果卻發現,加工廠的一線管理者毫不客氣地質問我:「你是不是在執委會胡噴了些什麼!?」
那之後我做每一個項目,都會在某個時點聽到以各種方式提出的類似問題。就在幾周前,在一家全球消費品公司的年度創新活動中,有人直截了當地對我說:「對於你們這些人,創新就只是創新本身。但對我們來說,創新是沒有結果的額外工作,或者可能更糟,我們會丟掉工作。」
數據證明他們的擔心是有來由的。多倫多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對美國和加拿大的1000名知識型員工(全部有正式工作且擁有大學學位)做了問卷調查,評估他們對創新的態度。除了衡量「創新動力」之外,科學家還研究了這兩個國家中三個年齡段受訪人群(35歲以下、35歲至44歲以及45歲以上)的「勇氣」和「承擔風險的意願」等因素。
參與者的創新動力從14%到28%不等,但在這6個不同的測試組中,只有兩組超過25%。承擔風險的意願更能說明問題:一家公司中最多只有19%的人願意承擔風險,而在某些年齡段,這個比例只有11%。
這還是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兩個國家的數據。那我們其他人該怎麼辦?
這裡有個建議:別再叫它創新了。
諾貝爾獎獲得者、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花了60多年的時間研究人們如何做決定。他發現了什麼?「蜥蜴大腦」——其中原始的部分全是關於恐懼、戰鬥和逃跑——幾乎總是控制著我們的決定。因此,你可能是在用「創新」這個詞表示「改進」,但員工們聽到的卻是「危險!危險!」的警鐘在響,來不及為它做出積極的解釋。
與其讓「創新」這個詞嚇跑所有人,何不從你所處的具體環境(行業、國家)中尋找其他可以表達連續性和好處的詞彙呢?
在與員工進行內部溝通時,全球製造企業丹佛斯(Danfoss)圍繞著「主意」(idea)這個簡單可控的詞,大做「創新」文章。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可以創新,但幾乎每個人都至少會有一個主意。與此類似,行業領先的建築材料公司可耐福保溫材料(Knauf Insulation)以「再創造日」(Reinvention Days)作為創新過程的核心,希望這個預示著連續性和可及性的詞能夠帶來變化。還有一些公司為它們的行動、計劃和職能選擇那些強調員工最終利益的用詞,比如簡化工作、組織健康,甚至只是生存下來。
這有用嗎?
雖然我沒有正式的研究可以證明這一策略有效,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丹佛斯過去從想法到新專利經常需要花18到24個月的時間,而它第一個以「24個主意」為主題的活動僅在100天內就催生了一項專利。可耐福保溫材料也做得很好,贏得了一些尖端項目合同,包括在中國只用19天的時間就建成了一棟57層的大樓。
為我開啟這一切的那家礦業公司?過去7年里,歐亞資源集團(Eurasian Resources Group)在剛果開創了不用童工的全新業務,從回收廢料中提取銅和鈷。該公司還參與創辦了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電池聯盟(Global Battery Alliance),聯合70多家組織(包括寶馬汽車、沃爾沃和巴斯夫這樣的重量級企業,以及各國政府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共同為打造顛覆性的綠色能源未來而努力。這是創新?沒錯。不過,在這家公司的內部,這只是戰略的一部分。
「創新」這個詞在企業外部的相關者聽來或許很悅耳,但在需要員工參與時,最好別再用了。無論選擇什麼詞,別忘記要考慮你的受眾——而不是你、你的公關部門或是下一次達沃斯論壇上的重大公告。如此一來,創新或許還有機會。
納迪婭·赫謝姆巴耶娃(Nadya Zhexembayeva)|文
納迪婭·赫謝姆巴耶娃是斯洛維尼亞高管教育中心IEDC-布萊德管理學院的前可口可樂公司贊助的可持續發展教授、美國精品諮詢公司WE EXIST Reinvention Agency的首席再創造官(Chief Reinvention Officer)。
孫莉莉 | 譯 蔣薈蓉 | 校 時青靖| 編輯
投稿及內容合作 | [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 |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bWWtHEBnkjnB-0zhVh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