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收藏12000個物種的生命博物館,值得你一看再看

2020-03-14     哈佛商業評論

你知道麼?地球上被科學家命名的物種約有200萬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了其中近10萬個物種,結果發現:超過四分之一的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單是哺乳動物就有 200 種被列為極度瀕危。

而這其中,比起人類迄今為止數百萬年的歷史,有些動物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數億年前。在這些人類與動物共同生活的歲月中,無論是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還是豐富的食物,我們習以為常的生命必需品其實都離不開運轉良好的地球生態系統,而這一系統則有賴於無數物種交織而成的複雜關係。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易危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講:人類需要自然,而自然其實並不需要人類。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就是在保護自己。

華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極危,可能已野外滅絕

為此,小佛爺衷心推薦這本與眾不同的書,書中每一張照片,更像是珍稀動物的最後存檔。每一個物種,都用自己的表情,或沉默、或充滿憐愛,訴說它們的生命故事。像是在提醒我們,重新認識自然,理解生命,關注未來以及我們共同生存的世界。

和藹的婆羅洲猩猩加里曼丹亞種(Pongo pygmaeus wurmbii),極危

同時,這樣一本書,尤其適合親子共讀,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當孩子的內心充滿愛,懂得感恩和珍惜,才會更早意識到,自己的一切都離不開周遭許多人甚至是動物的奉獻。而人和動物是一體相關的,既非永恆,也非不變,甚至還會消失。

1.

野生動物攝影領銜之作

本書作者喬爾·薩托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30多年御用攝影師,曾獲美國國家野生動物藝術博物館等機構頒發的多個獎項,也是「影像方舟」(PHOTO ARK)項目的創始人。其作品以前所未見的各種細節,呈現動物的樣貌和神韻。因此,無論是前期拍攝還是後期製作,每一幅圖片都得來不易。

瀕危的藍面鏢鱸

野外滅絕了的墨西哥蝴蝶魚

極危的別針條紋鯛

2.

全球獨家

歷時15年,喬爾·薩托跨越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40多個國家,獲得了這些珍稀動物的拍攝許可,記錄了生活在世界各地動物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的12000種動物。

可愛動人的赤樹袋鼠(Dendrolagus matschiei),瀕危

英俊的索馬利亞野驢(Equus africanus somaliensis),極危

漂亮的藍岩鬣蜥(Cyclura lewisi),瀕危

本書則精選代表性的300種動物,涵蓋哺乳、靈長、爬行、兩棲、昆蟲、魚類、鳥類等多個門類。以方形大12開本設計,厚達400多頁,內含 300 余張高清照片,完美還原動物的細膩神態!

而對有些物種來說,這是它們首次也是最後的影像。

3.

奇異物種的生命大百科

可以變性的蘇眉魚、長得像沙皮狗的蛙、從恐龍時代繁衍至今的淺色鱘、能吃仙人掌的「瓜豬「、能嗅出地下 1 米深處食物的亞洲黑熊、誰都不敢惹的金色箭毒蛙、長得像蚯蚓的兩棲動物蚓螈、只有兩隻眼睛的四眼斑水龜……這些非凡的動物,它們攜帶著遠古的生命信息,在漫長的歲月中,進化出了奇異的特徵,甚至驚人的能力。

蘇眉魚(Cheilinus undulatus),瀕危

一些蘇眉魚能夠進行性別轉換,幼年時的雌性可能在成年時變成雄性。它們以海星、海兔和各種軟體動物為食,體重可達 180千克。

的的喀喀湖蛙(Telmatobius culeus),極危

這種蛙類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水下,意味著通過皮膚能呼吸到的氧氣極為稀少。而它們解決問題的辦法是,通過發育皮褶來增加身體的表面積,因此看上去像皺巴巴的沙皮狗。

淺色鱘(Scaphirhynchus albus),瀕危

淺色鱘可謂是「資格最老的動物」,自恐龍時代起,這些碩大的魚類就在密蘇里河流域繁衍生息。它們身覆骨板,而非鱗片,體重可達36千克,並且可以活到將近100 歲。

草原西貒(Catagonus wagneri),瀕危

由於腎臟特別適合分解仙人掌葉肉中的酸物質,這種棲息在沙漠中的「瓜豬「——草原西貒能吃仙人掌,它們會把仙人掌類植物放在地上滾來滾去,以去除表面的刺。

4.

每個珍稀物種都是一份生命圖譜

如果孩子問媽媽,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動物?媽媽或許可以這樣回答:比如很多孩子害怕的蛇,卻是老鼠的天敵。沒有了蛇,老鼠就會泛濫成災,不僅會威脅人類的食物,還會傳播嚴重的疾病。

事實上,正是由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有關聯,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要想獲得穩定,就需要恢復動物必須的棲息地,維持物種的多樣性。因此,在更深層次上,每個物種都是一份生命圖譜,每個物種的基因組都是一本解答指南。而如果這一物種滅絕了,這份答卷也將隨即丟失。

棕蜘蛛猴(Ateles hybridus),極危

在南美洲的原始森林中,至少有 148 種本土草木和果樹依賴於棕蜘蛛猴這種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來傳播種子。

鹿角珊瑚(Acropora cervicornis),極危

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一種疾病摧毀了 97%的鹿角珊瑚種群。而它們所形成的密集水下叢林,對於維持加勒比海珊瑚礁的健康至關重要。從那時起至今,這種繁殖速度緩慢的珊瑚仍在恢復中。

5.

真實再現「它們」的滅絕之路

東南亞的非法寵物貿易市場使鳴禽生存日益艱難、熱帶國家棕櫚油種植業對原始森林的毀壞已成為近 200 種瀕危物種的頭號殺手、中非採礦活動造成森林消失和水源污染威脅著超過 2100 種動物、民間療法對穿山甲等物種的大量需求加重了它們走向滅絕……在人類活動對動物生存造成巨大影響的同時,氣候愈加惡劣也加劇了野生動物的滅絕。

最後一隻雄性北白犀納比雷 2018 年死於捷克動物園,

被製成了標本,宣告又一物種的滅絕

本書選擇從滅絕、瀕危到近危,按照物種由重到輕的瀕危程度來展開。在呈現其生命狀態的同時,亦指出了造成其瀕危的種種原因:獵捕、餓死、病死、誤殺、販賣、乾旱、人類開發對於棲息地的破壞、全球變暖,等等。

馬來穿山甲(Manis javanica),極危

一隻穿山甲身上有多達1000枚鱗片,而由於在民間醫學中,其鱗片被誤認為可以治病。於是,地球上現有的8種穿山甲皆狀況堪憂,特別是生活在東南亞的馬來穿山甲更是危在旦夕。

阿托莎豹蛺蝶(Speyeria adiaste atossa)

未評估,可能已滅絕

這種曾在南加州山嶽間翩翩起舞的阿托莎豹蛺蝶,寬大的翅膀上點綴著美麗的黑色斑點。然而,當它們幼蟲的主要食物堇菜類植物在人類開發的步伐下逐漸消失後,它們從此也消失匿跡了。1959 年採集的一件標本,是這種蝴蝶最後一次現身於世。

奧卡里托褐幾維鳥(Apteryx rowi),易危

這種不會飛的奧卡里托褐幾維鳥正遭受著白鼬和其他入侵物種的嚴重威脅,它們的巢穴和幼雛常常毀於後者之手。

指猴(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瀕危

指猴擅長用修長、敏感的中指來掏出縫隙里的昆蟲和水果。不幸的是,馬達加斯加當地的迷信觀念認為,它們會用長長的手指詛咒人類。因此,指猴經常在眾人圍觀下被處決。

6.

故事思維:給孩子以非凡的見識和意義

野貓與家貓雜交,因而失去野性;以捕魚為生的魚鷹,可捕食的魚類卻越來越少;被稱為「樹龍蝦」的細長昆蟲,正被外來入侵老鼠日漸吞噬,以及最後一頭北方亞種的雄性白犀納比雷、最後一隻巴拿馬樹蛙「小硬漢」、僅存的哥倫比亞盆地侏儒兔布蘭……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個性、故事和不確定的未來,而每種珍稀動物個體也有著不同的命運。

地球上僅存兩隻純種哥倫比亞盆地侏儒兔之一的布蘭

目前,地球上僅存的兩隻純種哥倫比亞盆地侏儒兔之一:布蘭(Bryn) 。

小熊貓(Ailurus fulgens fulgens ) ,瀕危

小熊貓是「現存最英俊的哺乳動物」,目前據信有230~1060隻野生個體。但是伴隨著人類居住、開發和農業開墾等因素導致的森林砍伐,這一數字還在下降。

7.

「我們」在行動

如何改善動物面臨的生存問題?在本書作者看來,當全世界的人們關注到這些打動人心的影像,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加入進來,行動起來,拯救它們。比如由於多方合作努力保育,山地大猩猩在2018年已從「極危」降級到了「瀕危」。而網際網路時代無疑給了人們最大的便利和條件,更加有助於拯救這些珍稀動物。

蘇門答臘犀,極危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推薦本書時所說:億萬年的自然選擇推動了生命的進化歷程,造就了地球生物的多樣性,更為地球增添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感謝「影像方舟」以及國內外一些類似的項目將這些即將滅絕的野生動物圖片留存下來,未來即使它們不再與人類相伴,至少我們心中還有一份美好的記憶。

母子情深的山魈(Mandrillus sphinx),易危

亦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寫道:人類一方面對自然充滿了敬畏與好奇,另一方面又為了種種目的毫無節制地對自然進行干預與破壞。他們不僅造成了動物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消失,許多時候甚至還直接獵殺這些動物。我想,通過對本書的閱讀,大家一定會更加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從而為我們喜歡的野生動物們留下自由生存的空間。

尋求報道請添加微信:mmzzmm

商務合作請添加微信:j1590105121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xvq33ABgx9BqZZIv68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