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國家的養老院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營利性的,一種是非營利性的。營利性的基本上是民辦的養老機構,很多拿的還是商業用地,費用可想而知了,便宜不到哪兒去。
即使這些民辦機構用的是社會福利性的用地,可是各類稅費、水電等費用也是一樣不落,尤其人工成本更是居高不下。
而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比如社會福利院等,他們主要提供的是「兜底」服務,針對的是那些「三無」老人,那些無兒無女沒有社會保障的老人。
所以那些78年後出生的獨生子女父母,雖然已經70多歲了,卻面臨著無養老院可進的窘境。拿北京為例,民辦的養老機構費用在6000+,而退休老人工資在4000元的居大多數,那些能夠領到超過1萬元退休金的,要麼是部級幹部,要麼是企業的高幹,一般百姓養老院的費用是負擔不起的。
因此我們社會上大部分家庭的老人,都會選擇居家養老,其次是社區養老,最後才選擇機構養老。
可是如果家裡老人有身體上的不適,需要服務,而家中又沒人照顧該怎麼辦呢?尤其是現在很多農村地區,空心化非常嚴重,整個村子只剩下老人和兒童,甚至老人過世,抬棺的人都找不到,該如何處理呢?
以房養老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正好還有套房子,可以選擇以房養老,也就是把房子抵押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會按月支付養老金。這種方式也稱為反按揭,只是金融機構成為房屋貸款人,未來他們擁有房屋的所有權。
目前這種方式還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中國人觀念上的阻礙。因為在老人世界觀里,房子是要留給子孫的。
另外一方面的問題是,現在的金融機構不願冒這個風險,老人是弱勢群體,即使房屋反按揭是15年,如果老人再活十幾年,你難道要收回房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以房養老,目前只是部分地區試點,並沒有大規模普及開,最核心的還是觀念不認可,法律政策不明晰。
抱團式養老
抱團養老是指多個陌生家庭的老人共同在一起生活,目前通行的做法都是幾個要好的夥伴共同租一個房子,輪流做飯,做家務等,房租、水電、物業等費用均攤。
然而抱團養老卻遇到非常尷尬的境遇,短時間住在一起還可以,但是不能長時間相處,如果長時間相處,就會出現各類矛盾,比如家務的分擔,房租不合理,還有風俗習慣等問題。
這種模式的養老,類似於19世紀興盛的烏托邦組織,大家生活在一個沒有法律,沒有政府的城邦內,所有的權力與義務,都憑自願。這樣一個「美好」的城邦,最後往往因為秩序混亂而不得不放棄。
互助式養老
目前農村地區出現了一種互助式養老,也稱為農村幸福院。不同於抱團養老,這是地方政府主導的養老。當地政府把廢棄的學校再利用起來,讓有勞動能力的中老年人,以獲取積分的方式幫助失能、失助的老人,之後這些積分可以換取在養老院的服務。
這種養老方式,還是受到農村空心化的影響,大量的勞動力離開農村,導致後續服務無法跟上,整個齒輪無法正常滾動起來。
目前我們國家的養老現狀非常嚴峻,每年新增1000多萬老人,到了2030年,我們中間4個人,就會有一個是老年人。數額如此龐大的老年群體,是整個社會完全不能負擔的。
尤其是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在我們國家實行了嚴格的計劃生育制度後,導致這一代的獨生子女要養育4個老人,1-2個孩子,負擔非常重。
所以現代很多專家提出了,鼓勵生育,或者引進移民等政策,但是這些都是杯水車薪,遠水解不了近渴,解決不了根本性問題。
這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雖然70多歲了,即使家裡沒能力養,國家也沒能力養,這就是現狀,除了嘆息,似乎無能為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ue94XQBURTf-Dn5auW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