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使用的手機支付寶要上市了,它的母公司螞蟻集團決定在A股還有港股同時上市,融資規模要超過350億美元,是近幾年來最大的IPO項目。
讓信用=財富
細心的網友估計會發現,螞蟻在上市之前,把自己的名字給改了,由之前的「螞蟻小微金融服務」更改為「螞蟻科技」,突出自己的科技屬性。而且螞蟻一直強調自身的特殊性,雖然在我們眼裡它只是一個日常的支付工具,但是它延伸的還有螞蟻鏈、金融雲等科技服務。而且它還強調自己是一家「新基建」公司,給出的願景是:讓信用=財富。
雖然我們一直強調信用的重要性,但是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真的沒有給當回事,就拿行人過馬路這件事,雖然機動車有違章記錄,但是對於行人我們是無法統計違章記錄的。還有故意逃票等行為,都無法得到懲處。
雖然這些事情看上去非常小,但是對於整個社會資源的侵害是非常大的,在北京,需要專職的交通協管員,鐵路需要檢票員,這些都是巨大的人力浪費。
所以如果能把這些小的信用能夠拼湊起來,就會織出一張巨大的社會信用網,社會資源能夠有效利用。今天我們在螞蟻上買東西、理財,這些瑣碎的,最簡單的信用,這個網一點一滴建立起來了。
其實我們日常感知到的服務只占螞蟻服務的36%,大約260億元。它最為核心的收入來自於銀行、基金公司、券商、保險公司、信託公司這類傳統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這類服務占到整個收入的63%,約460億元。這些金融公司付給螞蟻風險管理、用戶觸達等技術服務,從這裡看螞蟻確實是一家科技公司。
另外螞蟻在招股書當中強調自己未來會在區塊鏈、資料庫上發力,幫助小微企業貸款,真正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雖然這一模塊收入非常少,整個2020年上半年只有5億元的收入,但是未來是增長前景最被看好的模塊。
螞蟻到底是誰的
我們都知道螞蟻的前身是支付寶,也就是阿里旗下的一個小模塊,當年完全是為了解決淘寶支付問題而誕生的業務。到了2014年,為了支付寶的合規性,螞蟻從阿里剝離出來,並單獨融資。
因為按照當時的政策,支付業務不能有外資股東,而我們都知道,阿里最大的股東是日本的軟銀,所以一直到去年,也就是2019年,阿里才掌握了螞蟻33%的股份。為此在市場上還引起巨大的爭議,因為從阿里剝離出去的時候,並沒有徵求軟銀的同意。
而螞蟻似乎也在迴避這件事情,它只介紹了在2019年,阿里入股33%。而且還承諾兩家業務完全不混在一塊,阿里不進入螞蟻,螞蟻也不進入阿里。而且螞蟻的願景和阿里完全不一樣,阿里的願景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而螞蟻的願景是:構建未來服務業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另外它還承諾要1000萬個中小企業,創造1億的就業機會。
所以並不是螞蟻急於想和阿里撇清關係,而是它們的發展方向差異就是非常大的。螞蟻所管理的不僅僅是金融資產,它未來的方向是信任,它在把信任當作資產來運營,讓螞蟻成為一家信用平台,類似於美國的myFICO公司。
螞蟻在招股書當中強調,信任是社會的基石,是我們每個人重要的資產。支付寶在誕生之初就是為了解決消費者與商家相互信任的問題,而今天更是為了解決社會信任問題,之前螞蟻的願景一直是:讓信任=財富。
所以它現在一再強調自己是一家新基建公司,要做未來服務業提供數字化基礎設施,它重要的資產不是錢,而是數據與技術,同時所建立起來的信任池是它最大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