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伊利比亞半島掀起了一場海洋冒險的浪潮,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別開闢了非洲西海岸、印度洋、美洲的新航線,歷史上我們稱這次冒險為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通常被認為是資本主義擴張的需要,是對財富、土地的需求,其實這是本末倒置,對資本與土地的需求是地理大發現之後的事情。地理大發現是歐洲中世紀,應對危機中的一項選擇,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這也印證了老子的那句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地理大發現前的危機
15世紀,歐洲各國迎來了農業生產停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的危機。在羅布戴爾《15至18世紀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一書當中,記載了英格蘭1400年至1449年,糧食同比1350年至1379年下降超過14%以上,而且從1400年這100年的時間裡,整個歐洲糧食產量都在下降。
農業生產衰退,工業生產也同樣如此,15世紀威尼斯人的造船業日益衰退,15世紀下半葉,奧地利工業也衰落到極限,不僅如此德意志也陷入衰敗當中。
工農業生產下降,貿易必然會萎縮,英國羊毛出口在1399年至1499年間下降超過30%以上。雖然此時英國開始從羊毛出口國變為絨毛出口國,但是絨面呢出口量也在減少。馬賽、熱那亞以及狄浦等當時貿易最發達的城市,貿易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且此時土耳其人在歐洲長驅直入,特別是尼科堡災禍後,歐洲經由巴爾幹半島的東西方貿易往來被迫中斷,這一狀況沉重打擊了義大利各城市共和國的貿易。15世紀下半葉,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貿易只剩下不到之前的1/5。
經濟的嚴重衰退反映到物價上,則是商品價格下跌,嚴重通貨緊縮。15世紀歐洲糧食的價格,還有工業原材料的價格以及工業製成品等,都呈現下降的趨勢。
歐洲人口也在14、15世紀呈現出災難性的下降,人口從1300年的7300萬人下降到1500年的6900萬人,一直到1550年,歐洲人口數量也沒有超過1300年。
經濟的衰退,人口的減少,悲觀主義情緒瀰漫在歐洲上空,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當時歐洲到處謠傳著世界末日的說法,這其實是人們悲觀情緒的一種體現。
地理大發現前的擴張
地理大發現並不是一次瘋狂的擴張,相反它是漸進向前發展的。西班牙、葡萄牙在發現加納利群島,亞速爾群島,以及弗得角群島之後,並沒有立即進行殖民開拓,而是長期將之拋荒。
西班牙在發現美洲之後,凡是沒有黃金的土地都被拋棄。其實北美大陸被發現之後,拋棄了100多年,一直到17世紀才開始移居開墾,而非洲更是被拋棄了400多年。早期我們絲毫沒有看到「經濟擴張」或者「土地擴張」的影子。
在地理大發現中,其實並不存在奴隸貿易,長期以來地中海、印度洋地區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奴隸貿易中心,隨著經濟的下降,在地理大發現之後,奴隸貿易還呈現下降的趨勢。
在大西洋群島以外,大部分奴隸並沒有從事工業生產,而是當做家庭僕役。所以時常說地理大發現的動力是奴隸貿易,其實也是站不住腳的。大西洋諸島種植園不過是對地中海生產喪失之後的補償,是熱那亞勢力被土耳其排擠出東部之後的結果。
地理大發現之後,並沒有出現一個貿易的高潮,葡萄牙進入亞洲之後,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貿易。在1497年至1521年,共計不到12艘船往來於印度洋,而且絕大多數都沒有回來,消失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到了1590年至1630年,每年往返於印度洋與歐洲的貿易船隻也只有6艘,而且他們主要的貿易商品是香料。香料相對於歐洲或者亞洲來說,貿易量都是非常小,因此大批的葡萄牙人定居在亞洲,不再從事貿易。當時歐洲向亞洲和非洲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歐洲傳統的鈴鐺,還有玻璃珠等。這些產品與歐洲的主導產業,毛紡織品毫無關係,對整個歐洲資本主義的推動也是微乎其微。
歐洲中世紀經濟的衰退,市場的萎縮,行會制度卻意外得到了加強。行會的強大,對市場的正常流動造成影響,這也意味著對自由資本主義市場造成了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最初在義大利北部地區,實際上這次地理大發現主要發生在伊利比亞半島,所以地理大發現不是資本主義擴張的需要,而是地理大發現導致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4世紀,熱那亞和威尼斯人佛蘭德艦隊走出地中海,與佛蘭德地區建立長期的貿易關係,才讓這兩個國家擁有了先進的航海技術和大量技術嫻熟的航海人才。
如果地理大發現是資本主義擴張的需要,理應由義大利來主導,而不是西班牙、葡萄牙來主導。因此將資本主義發展同地理大發現置於因果關係,有簡單歸因的嫌疑。與其說地理大發現是歐洲資本主義擴張的結果,倒不如說是歐洲衰落後,不得不做的一種應急行為。
歐洲衰落所引發的社會危機
中世紀歐洲的衰落,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政治問題,地理大發現成為緩解這些社會矛盾的最佳選擇。14、15世紀歐洲的工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遠遠落後於東方,中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地區,所占GDP在30%以上。農業上中國使用了鑄鐵犁,條播機,是當時歐洲重犁生產效率的4-8倍。當時歐洲重犁需要6-8頭牛來耕作,而同時期的中國只需要1頭牛,或者2頭牛。歐洲農業依然採取了粗放式的耕作,育種和施肥技術都比較落後。
甚至到18世紀末,當歐洲工農業生產最發達的英國,使臣馬嘎爾尼到訪清朝的時候,看到中國農業的生產技術以及生產制度,都不得不由衷讚嘆。
在典型的農業社會當中,工業生產的制度和技術都會受到農業社會制度的制約。「重農抑商」不僅是中國這個農業社會政治制度,同時也是歐洲農業社會時期的一項制度。相對於東方的君主專制,西方社會世俗權力的衰落,導致沒有像中國一樣的被嚴控。
在中世紀,中國不僅僅在農業方面領先於歐洲,在鋼鐵冶煉、棉紡織、船舶製造等都遠超當時的歐洲。這就導致了在14、15世紀的衰落與危機當中的歐洲,全面向東方學習,學習中國先進的農耕技術,學習中國的紡織技術等。
15世紀歐洲的衰落不僅表現在經濟上,還表現在社會秩序上。在14、15世紀,饑荒與瘟疫,導致戰亂不斷。從德意志北部、中部、東部,再到英國、尼德蘭、法國、南歐等廣大地區,戰亂頻發。
14世紀末,西班牙爆發7次瘟疫,15世紀爆發了12次,同時期的英國則爆發了20次瘟疫。從14世紀末以來,相繼爆發了英法百年戰爭、英國玫瑰戰爭、阿拉貢與熱那亞戰爭,以及威尼斯與土耳其的戰爭。這些都無疑加劇了歐洲的社會危機,為了對抗饑荒,西班牙和葡萄牙從北非、西亞等地進口糧食。
此時歐洲貴族經濟收入急劇下降,許多莊園負債纍纍,比如1430年至1456年,條頓騎士團在科布倫茨的莊園收入減少了40%多,在諾曼第封建領主的租金更是下降了10倍。從15世紀開始,地租開始不斷下降。
由於歐洲所採取的是嫡長子繼承的制度,莊園收入的下降,長子的收入都會大幅下降,可想而知其他的貴族只能另謀生路,中小貴族逐漸淪為盜匪。
同時期各貴族為了爭奪王位繼承權,主宰國家的政權,各貴族集團互相對立,殘忍廝殺。14世紀末以來,伊比利亞半島爆發了多次王位繼承的戰爭。為了轉嫁自身在戰爭當中的負擔,貴族們加重了對平民的剝削,最普遍的做法是掠奪森林、水澤等資源,把森林變賣為木材,對捕魚打獵收稅,甚至部分貴族開始實行農奴制。
14、15世紀,農民、城市平民開始反抗貴族階層的壓迫,歐洲幾乎到處都在動盪。階級鬥爭的尖銳,社會治安因此動盪不安,各階層都迫切需要找到出路。
大量的軍事貴族、士兵們也無所事事,他們渴望冒險,尋找新的發財之道。葡萄牙和西班牙為了緩和階級矛盾,也積極鼓勵海外冒險。在這種情形下,向大西洋和西非探險成為天然的最佳選擇。
伊比利亞半島面向非洲與大西洋,並且從阿拉伯人那裡學習了足夠的航海知識。傳說在大西洋的聖布倫丹群島有大量的黃金,而且西非也是歐洲黃金的重要供應地。同時征服西北非與大西洋,被教皇稱之為可以免除罪孽的「聖戰」。於是這些冒險家受到道德與毅力的驅使,開始向海外擴張。
1415年,葡萄牙征服了北非穆斯林城市休達。在大西洋,葡萄牙人相繼發現了加那利、亞速爾、馬得拉、維德角諸群。
在這次地理大發現中,葡萄牙和西班牙,大批貴族積極支持開闢新航路的活動,他們不惜冒死遠航,把海外掠奪的財富當做發財之道。
地理大發現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是人類從古代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轉折點。搞清楚地理大發現的歷史動因,有利於我們解開現代社會問題上的一些迷霧,對現代社會發展,資本主義的發展有著更為真實的認識。我們時常說危機背後隱藏著機會,正是因為歐洲社會的巨大危機,才促使了地理大發現以及資本主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