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真正開始對女性關注,不過是近現代的事情,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當中,對於中國女性的認識也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新文化運動誕生之後,早期人們主要揭示傳統倫理對女性群體所造成的傷害。到了五四時期,轉而研究女性的自主空間,或者嘗試以「局外人」的角度,重新客觀地了解女性群體。
「她」字如何誕生的
在中國古代,一直沒有女性第三人稱「她」字,這一需求一直到近現代,中國與西方語言接觸之後,才逐漸凸顯出來。最早西方傳教士在翻譯《聖經》的時候就遇到英文she字難題,他們嘗試用「婦人」來進行翻譯。
這個翻譯不但生硬而且顯得特別怪異,非常影響閱讀,同時也影響詞義的表達。之後郭贊生先生,用「伊人」的「伊」來代替she,這詞取自於《詩經》當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19世紀末期,由於外國文學對中國影響力比較小,人們對女性獨立性的話題也並不感興趣,所以這個翻譯也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關注。
到了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開,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外國文學被翻譯到中國來。此時中文當中的女性「她」問題便凸顯出來。
最早在《新青年》編輯圈內部,劉半農和周作人就公開討論she字的翻譯問題。劉半農建議創造一個「她」字來代替she,不過這個建議只是在編輯圈內提出,影響力有限。
之後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篇譯文,文中提到劉半農建議他創造一個「她」字,但是印刷的時候需要鑄造很多新的字,非常不方便,所以暫時不提倡。取而代之的是在男性的「他」字後面加註一個括號,然後寫上「女」字。
「她」字所賦予的文化意義
很多作家此後指出,女性應該是獨立的,與男子擁有平等的象徵符號,此時這個詞已經被打上了新文化運動的符號,背負著女性解放的使命。
周作人這種加括弧的方法也引來很多爭議,其中錢玄同先生認為「他」再加上一個括弧很不方便,而重新造一個「她」字也不是很好,不如直接把英文當中的she引用進中文當中來,最後大家爭執不下,後來大家覺得還是相對典雅的「伊」字最為貼切,於是錢玄同和周作人等便形成了共識。
最早使用「她」字的是一篇名為《北京學生界男女交際的先聲》的文章,這篇文章發表在1919年5月份的《晨報》上,是一位傑出的青年白話詩人康白,年僅24歲。
在康白的詩中,「她」字被賦予了重要的意義,他發表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在當時男女分校時代背景下,探討男女合校的問題,主張男女應該正常交往。
隨後他還發表了一系列探討女性解放的文章,提倡男女平等。而他在文章當中使用女子「她」,無疑給這個字賦予了更多的社會意義,「她」字成為當時男女平等象徵性的符號。
隨後康白所在的新潮社和中國少年學會等社團逐漸在各類文章當中使用「她」字,並在當時的文壇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但是當時文壇那些大家們依然用「伊」字,比如魯迅、茅盾、葉聖陶等都開始使用「伊」字,所以當時主流媒體還是使用「伊」字。並不占主動的「她」字,還遭到很多反對者的激烈批評。
批評的主要原因是,「她」字在古籍當中是母親的稱呼,讀作jiě,所以用「她」字有不敬之意。還有些人認為這個字的讀音,和男字「他」的讀音相同,因此沒有任何意義。有些人甚至建議更改讀音為tuó,或者用「伊」的讀音。還有些認為女性的「她」,是由男性「他」衍生而出,有男性附庸之意。更有甚者要用「它」來替代「它」字,當做第三人稱。
由於五四時期,男女平等的思潮激起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一些知識女性對於女字旁的任何漢字都格外的敏感,比如妓」、「妾」、「婦」等都極具有侮辱性質。在此種性質下,具有女字旁的「她」也遭到她們的抵制,甚至有人建議把英雄中的「雄」字更改為「雌」字等等,以體現男女平等。所以這些激進的女權人士,主張用「伊」來替代女性的第三人稱。
女性「她」字如何獲得認可
1920年2月份,《小說月報》在翻譯的文章開始使用「她」字,還有很多報刊同時使用「伊」字。但是之後「她」字使用人數逐漸增多,並且超過「伊」字,最主要的力量來自於大眾。
由於新文化運動,白話文的普及,以前需要十幾二十年才能夠掌握的文言文,逐漸形成了白話文,降低了識字的難度。文學開始由小眾的知識精英文化,傳播到百姓中,形成了大眾文化。
「伊」字雖然很文雅,可是在走向大眾的時候,卻遇到了習慣性的牴觸,民國時期農村教育過於封閉,文化的更新出現阻滯的狀態。
略帶有陽春白雪的「她」字,在與基層互動當中,卻逐漸被底層百姓所接受,同時百姓以農事為主,多用口語進行交際,「她」與「他」並無差別,因此傳播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會小很多。
清朝末年,中國的人口達到歷史上的新高,4億多人口,而當時中國人口的識字率不到10%。隨著鄉村的知識群體逐漸走向城市,鄉村識字人口比例更是非常低。
當時的文學要求,寫出廣大群眾能夠讀得出,聽得懂,寫得來的一種大眾語言。雖然《新青年》當中提倡大家使用「伊」來代替女性她,但是「她」卻被廣泛傳播,這其實是民間文化的反哺。
按照施密特的波浪說,一種語言的傳播是由該地區最強中心,然後向四周擴散的結果,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同的語言呈現出波浪一樣的能量狀態,那些強的波浪最終會覆蓋比較弱的波浪。
為了適應民眾的閱讀習慣,不但是文言文逐漸更改為白話文,文言文當中那些雖然很文雅,但是很拗口的文字逐漸被口語所替代。當時很多名家也在逐漸使用「她」字,包括當時比較著名的鄭振鐸、茅盾、許地山等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家。
任何文化的進步都必須以「人」為最終關注點,才能保持持久的活力。如果女權主義者僅僅關注女性命運,在文學創作上就有局限性。如果長此以往,女性文學不僅會淪為女性的歷史,而且還會淪為只有女性寫和女性看的歷史。
後來知名女性作家冰心、廬隱等人也開始使用「她」,她們並不認為「她」字含有侮辱的含義,反而覺得「她」字更加通俗,更能夠獲得讀者的認可。到了20世紀中期,魯迅、朱自清等著名的作家也開始順應潮流使用「她」字,很多文學經典都使用「她」字之後,文壇也逐漸接受了「她」字。
1923年,民國政府在教科書當中也開始使用「她」字,「她」字作為中文女性的第三人稱,地位逐漸確立下來。
隨著人們對「她」字使用越來越多,人們也將很多美好事物比喻為女性形象,比如人們把山川、河流、故鄉等用「她」字來替代,很多人把「她」代指祖國,這種細膩的描寫,準確表達了人們的思想,讓更多人獲得共鳴。
結束語
最初中文當中第三人稱是沒有性別之分的,直到晚清時期,由於外國文學的大量湧入,特別是英文當中she的需要,於是人們想出了用「她」字來替代。
同時「她」字遭到了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很多人從字形、讀音、含義等角度做出各種解讀,導致她字遭受各種質疑與批判。「她」字真正戰勝「伊」字,還在於它順應了1930年代前後興起的大眾語運動。
隨著通俗文學的興起,尤其是文字的口語化,在百姓之間形成的口語,像浪潮一樣反向影響著文學的創作,人們為了適應更多讀者的習慣,開始使用「她」字。
其實即使沒有翻譯當中she的困擾,「她」字在新文化運動當中,傳統中文在女性主義等現代性思潮衝擊下,早晚會有新的名詞來取代。但「她」字從第一次被公開被使用,就與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等思想緊密相連的。
而且在這個字逐漸被社會接受的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現代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而這或許也是「她」字對於現代社會發展所做的最大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gn8pnABgx9BqZZIiuz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