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幸福研究所》的第013篇文章
《幸福研究所》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開設的特別專欄,是哈佛大學幸福課(積極心理學)的延展。從社會熱點、人際交往、人文藝術、生活方式等領域,挖掘有趣的社會現象。通過簡單卻不容忽視的常識,幫你認識自己,獲取更多幸福感。
這周,豆瓣9.3高分劇《致命女人》第一季收官,關於三位不同年代女性「殺夫」的謎底終於揭曉。
Beth Ann通過設計,讓有家暴的鄰居誤以為自己的妻子和Rob通姦,殺死了「年度大渣男」Rob
Simone尊重了Karl決定,在一曲探戈結束之後,為愛滋病不斷惡化的他注射了安樂死藥物
沒有錢也無處可逃的Jade氣急敗壞的將匕首插進Eli身體後,還想要殺死Taylor,在撕扯中Taylor正當防衛殺死了她,結束了這一段狗血的三角關係
一些人看過結局大呼過癮,一些人則認為這部劇過於追求儀式感,為了迎合主題反而缺失了一些現實意義。關於婚姻、關於女性所需要探討的遠不止於此。
01.關於婚姻的更多可能性
一座豪宅聯結了三個年代的三個婚姻悲劇。《致命女人》將女性在婚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極端呈現出來,將矛頭直指婚姻中最令人難以容忍的背叛,以復仇作為主線,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正如劇中所表達的:「婚姻遠比看上去難多了。」
無論身處哪一個年代,像Beth Ann那樣放低自己去討好丈夫,像Simone那樣有足夠資產在家庭中有充分話語權,又或是像Taylor那樣主張開放式婚姻的女權主義者,在漫長的婚姻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想像不到的問題。
現代社會,傳統意義上的婚姻已經不是每個人的必須選擇。
紐西蘭是一個承認事實婚姻的國家,在那裡,更多的人們會選擇同居關係或伴侶關係。他們稱自己的另一半為"partner",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商業社會中以共同目標為前提,互相配合實現合作共贏的夥伴關係。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契約婚姻」也應運而生。
一些人或是有繁衍後代的需求,或是為了滿足父母對子女家庭圓滿的期待,即便沒有愛情,也心甘情願走到一起。在「契約婚姻」中,雙方可以開誠布公的將自己的底線與利益擺在明面,一旦達成協議,婚後只要履行好籤署協議的責任與義務,就可以擁有比傳統婚姻更加自由的生活方式。
這樣的婚姻形式,在當雙方遇到婚姻危機時,可能避免了一些因為自我利益爭奪產生的「零和博弈」,互相傷害到魚死網破。某種程度上雙方更容易達成共識,它使得婚姻關係看似更加穩定了。
成功人士的背後往往有著穩固的婚姻支持。「契約精神」在傳統的婚姻關係中,對夫妻二人的個人成就也有著重要影響。正如所羅門所說:「一旦締結婚戀關係,你們就不再是兩個單獨的個體——你們成為了一個整體,這個整體越牢固,對你們就越有益處。」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10月刊《超能雙職伴侶》專題「伴侶契約指南」提到,想要確定兩個人相互協調、共同前進的方法,就必須釐清價值觀、邊界和擔憂三個領域,找到雙方的共通點。這樣兩個人在面臨挑戰時就可以更好的討論協商,跨越難關。
但縱使像《致命女人》中Taylor的開放式婚姻,給予雙方足夠的空間與自由,對於伴侶來說,情感與精神上的支持依然十分重要。基於彼此尊重的婚姻,才有可能走得更加長遠。
02.婚姻不是獲取幸福的唯一途徑
雖然從戲劇張力的角度看,像《致命女人》這樣的「爽劇」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釋放情緒與壓力。但跳出這部劇本身,「聖女」殺死「渣男」這樣的極端化處理,看似賦予了女性掌握男性命運的權利,實則忽視了真正的女性力量——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處理生活危機的能力。
如今,女性的生活越來越多元化,婚姻已經不是她們獲取幸福的唯一途徑。
《致命女人》中Simone的飾演者——華裔女星劉玉玲,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在劇中,Simone是一個頗具魅力的女性。她敢愛敢恨,發現丈夫是同性戀之後,第一時間就提出分居離婚;面對只有18歲小鮮肉的示愛,也不認為年齡差距是太大問題;她有情有義,當發現丈夫患有愛滋病時,決定取消與小男友的旅行陪在丈夫身邊,即使婚姻已經名存實亡,依然在眾人的排擠下與他並肩作戰,令人感動。
這一次,劉玉玲幽默的表演、時尚的穿衣風格得到了大多數人們的喜愛與認可。作為這部劇的導演之一,今年51歲的她身兼數職且出色的完成了每個任務,十分令人佩服。
2015年,46歲的劉玉玲通過妊娠代孕喜得愛子。作為單身媽媽,這一舉動讓網友驚呼「她的人生過得太彪悍太洒脫了」。劉玉玲曾經在採訪中稱,自己「從未過過傳統生活」。很多年前她就表示自己想要孩子的時候,不管有沒有另一半,自己一個人撫養也完全可以:「我從不認為有什麼事會發生太早或太晚」。
像劉玉玲這樣不受束縛活出自己的女性,正在一點一點的影響著更多的女性。
投資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中強調多樣性越高投資風險越小,即「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在女性的一生中,除了婚姻生活,我們鼓勵女性拓展生活場景到職場、學業、健康等多個領域,這會降低面對變化時失控的風險,增強掌握自己人生的力量,因而增大「幸福」的機率。
在婚姻之外,女性依然可以通過對事業的追求、個人喜好的投入、豐富的社交生活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獲得幸福感。因此無論是面對家庭還是事業中的危機,女性都可以更積極的擁抱變化。因為每一個當下,都有依照自己心意做決定的權利。
03.中國新女性,有更多自我表達的場合
如今,越來越多的女性從家庭走向社會,如何實現個人價值成為她們最為關注的問題。儘管一些制度對女性在職場或事業發展上還有一些掣肘,但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已經找到了更好的平衡點。
數字經濟時代,「職場」突破了物理界限,把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從辦公室等局限性空間解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女性有了更加廣闊的表達與發展空間。很多女性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將閒暇的時間與金錢投入到個人成長及第二職業發展中,將自己的興趣轉化為能夠創造價值的副業,選擇多元化的人生。
《2019阿里巴巴全球女性創業就業研究報告》中稱,女企業家們深度滲透於各商業領域中。這些數字化進程中的女性創就業者體現出四個特質:利他 altruism、包容 inclusion、堅韌 toughness、果敢 decisive。她們在創就業之路上,抗挫折、經風雨,她們的發展之路與個人特質互為推進而前行。
女性力量的崛起不僅體現在社會職能越來越重要,她們的消費能力同樣不可小覷。越來越多的品牌將目光聚焦在女性消費者身上,而已經在女性職場著裝領域深耕多年的LILY商務時裝,就在今年迎來了第三次品牌升級——讓#中國新女性#的每個角色都有正適合的職場表達。
在SS20上海時裝周,LILY作為開幕秀多維呈現出「中國新女性」的全新風貌。本次大秀最大的亮點,是「women in suits」的形象輸出,以西裝這一經典的職場符號作為載體,生動刻畫了「中國新女性」獨立、率性、真實和多面的形象。早在今年9月,LILY還在紐約時裝周將「中國新女性」形象展現在全球舞台上,讓中國新女性形象與快節奏、現代化的紐約國際大都會氛圍完美結合。
2018年,LILY結合AI、人臉識別科技試水了智慧門店,從技術角度升級了購物體驗。今年,則期待從顧客認知、感觸與審美的維度,去縱深購物體驗。南京東路新形象旗艦店採用了「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概念,從整體的風格設計上選擇了LESS IS MORE的美學理念,以幾何形象、黑白線條、虛實結合的材料藝術,將各區域分割和融合,每一個細節都呈現出一種藝術化的表達。
在店鋪中,所長採訪了LILY商務時裝副總經理兼營運長孫銘陽女士,與她一起聊了聊品牌升級背後的理念以及她對「中國新女性」的理解。
當下,商務場景的多元化演變,催生了職業女性對著裝方面的更多訴求。怎樣的服裝才能讓女性在職場中更好的表達自我,也是LILY商務時裝一直致力於探索的方向。
「商務場景的邊界正在模糊,商務時裝必須去適應這種去邊界化的過程。在LILY的商務美學概念中,時裝的根本是場景,但靈魂卻應該契合穿著者的個性與風格。我們要用商務時裝去加持女性在職場中的個性與自我表達,從精神上給予她們滿足與自信,從而促動她們去實現自我價值。商務時裝要擁有多元化場景的屬性,放到各個場合中去都是'正適合的',這是全新升級之後LILY將著力解決的問題。」
在孫銘陽看來,中國新一代的職場女性是幸福的。無論從事什麼行業,有幾重身份,這個開放、多元、包容的時代對於女性發展而言,都是最好的時代,它給了女性更廣闊的空間去自我表達。而一路陪伴LILY品牌成長,讓「中國新女性」形象和中國品牌與世界對話,都給她帶來了事業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雖然忙碌,但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專注實現夢想的過程。未來,我們還是一如既往的澆灌商務時裝美學,賦能中國新女性的職場表達,繼續為職場女性創造價值。」
所長有話說
近幾年,越來越多以職場女性為描繪對象的影視劇,受到人們的關注。無論是劇中所傳遞的價值觀,還是劇中女主人公的穿衣方式,都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鑑。
女性越來越注重自己在職場中的穿衣,既是對自我風格表達的需要,也是更加注重職場專業性的表現。時代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關於職場,關於著裝,可以探索的還有很多。
文|林崧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新媒體高級策劃/編輯
《幸福研究所》專欄負責人
話題支持|劉筱薇、馬冰侖
與所長對話
你認為當代女性和傳統觀念中的女性有哪些不同?你是如何通過穿衣來表達自己在職場與生活中的態度的?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每一次發聲,都會讓幸福離你更近一點。
增加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