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中海世界的邊緣,西方的羅馬擊敗了眾多的敵人,崛起成為西方強大的帝國。幾乎同一時期,偏處一隅的秦國統一了六國,終結了戰亂年代,為漢帝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兩個國家雖然相隔4500多公里,中間隔著炎熱的沙漠以及高大的山脈,幾乎很少交流,但是兩個國家卻奇蹟般地,在同一時期成為歐亞大陸最大的帝國,而且在最初的形態上也有驚人的相似。
羅馬與秦漢的相似之處
我們追溯歷史會發現,這兩個文明竟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個國家的精神文明都是來自於公元前5世紀到4世紀的「軸心時代」。在古希臘,誕生了西方的最早的科學,隨後進入了哲學時期,同時期的中國開始了「百家爭鳴」,形成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
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雄踞東西方的兩大帝國,公元2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的疆域幾乎和現在的美國一樣遼闊,其轄區內所統治的人口也達到1億。而同時期的東漢王朝,也正值巔峰時期,人口也達到5600萬。
當時的羅馬帝國所處地中海地區,其廣大的疆域,如果順風的話也需要8天時間,才能從君士坦丁堡航行到亞歷山大,如果是陸地上,則需要6個月的行程。無論是商人運貨,還是軍隊大規模調動,所需時間都是非常長的。公元401年,小居魯士陣亡後,這支軍隊中的希臘僱傭軍,需要6個月的時間才撤回到黑海南部。
秦漢疆域變化非常大,秦朝最初南邊到百越,北邊驅逐匈奴之後,疆域從北邊河套一直到遼河下游,西邊川西高原,東邊一直到朝鮮,整個東亞除了日本,幾乎都被囊括了。即使到了西漢時期,疆域有所減少,但是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東西約有3800千米,南北則是5480千米。
這麼大的疆域,在古代交通和通訊條件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有效管理,政令如何才能到達呢?
兩大帝國都不約而同地大規模修建道路網,同時建立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讓通訊相對來說沒有那麼遲緩。但是如此大的疆域依然是一個難題,比如居魯士舉兵與阿塔薛西斯爭奪王位,雖然阿塔薛西斯已經猜到居魯士的詭計,但是當居魯士到達家門口的時候,半年過去了,軍隊才才從地方徵調上來。
秦漢帝國也遭遇同樣的問題,為了壓制東方可能的反抗,秦始皇不得不頻繁出巡,而且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宣示一下皇威。漢朝時期則採用宗室分封的方式統治廣大疆域,雖然無需經常出巡,但是諸侯王成為漢王朝的心頭大患。在消滅這些宗室的同時,創造出13州刺史的制度,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羅馬皇帝和秦始皇有些類似,他們通過開展巡迴法庭的方式,在各地接受不同地區百姓的訴訟,裁決他們的糾紛。雖然判決的過程中有些武斷,而且也無法處理城市當中的一些大的問題,但是達到宣示主權的作用。
不論是秦漢帝國還是羅馬帝國,境內都存在著不同文化差異,即使同一個行省,也會有著不同的共同體,有些甚至還保留著部落時期的文化。秦朝採取了車同軌、書同文,焚書坑儒等政策。同時銷毀了民間大量的兵器,遷移世家大族進入關中,以增強中央的控制力。
即使如此,當時楚國地區的民風以及文化,與關中差異還是非常大。比如原楚國地區,喜歡用武鬥來裁決,類似於歐洲武士決鬥,但這是秦法所不允許的,所以導致很多矛盾無法調和。
羅馬通過強制遷移的方式,將被征服地區或者曾經反叛的臣民實行整體遷移的政策,同時還將羅馬公民或者退役士兵安置在戰略要地的城市當中,希望能夠傳播羅馬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力圖同化本地居民,同時也起到有效監督的作用。
和秦漢帝國一樣,羅馬人修的這些道路,在維護帝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文化輸出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個文明的不同點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這種自給自足的農業生態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直至被歐洲殖民者打破。而羅馬卻不是這種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結構,羅馬帝國城市居民的糧食有1/3來自於埃及,埃及每年要給羅馬本土4千萬加倫的麥子。
羅馬這種開放式經濟模式,極大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此相比於漢朝長安,羅馬城市不僅數量多,而且規模也比較大,有些城市人口甚至達到上百萬,在羅馬奧古斯都時期,在羅馬城當中流民就達到20多萬,到了3世紀甚至一度達到80多萬。
因此羅馬帝國的公民,遠沒有中國百姓的土地觀念,他們需要不斷的掠奪才能在地中海的霸權當中存活下來。
因為經濟結構的不同,也會影響到政治機制的差異,羅馬奉行的軍團制,他們利用大量的無業游民,充當自己的常備軍,隨後軍團在政治角逐當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每一場戰爭結束之後,這些羅馬軍人不但擁有金錢與地位,同時還可以獲得土地。
而漢帝國基本上都是勞役與兵役相結合,士兵大都是百姓,因此兵權一直掌握在中央手裡。即使到了東漢末年,各地軍閥混戰,也沒有達到羅馬軍團在政治上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在政治機制上,中國的國家機構依靠龐大的官僚機構來保證其正常的運轉,秦漢帝國形成了三公九卿為核心的中央官僚體系,從郡縣到鄉里的完善行政組織。郡下設的有縣,縣下設的有鄉、邑、亭、里等,實現了對地方的統治。
而羅馬帝國是由元首和元老院來治理的,其統治範圍也僅限於羅馬本土,各地有各自議事會,軍團以及城市的自治權,和羅馬帝國很難形成同步。
中國官吏都是儒生,他們都是通過科舉或者舉薦的方式選拔出來的,吃的是皇帝的俸祿,對皇帝忠心耿耿。羅馬官吏大都是沒有俸祿的,有時候甚至自己付就職費,所以帝國的官員基本上都是大富豪來擔任。與其說他們做官是為了榮譽,倒不如說是為了攫取更多的財富,因此這種國家機器運轉的動力,必然是掠奪。
漢王朝希望通過儒家文化,來取得道德秩序以及實現社會穩定,講禮貌以及自我約束成為整個國家的優良傳統。漢武帝在接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後,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就被確立了下來,綱常倫理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恪守的教條。
而羅馬是古希臘文化脈絡的傳承者,之後在老加圖的領導下,鼓吹對外擴張,這被他們稱之為加圖精神。維護羅馬文化與傳統習俗,持身嚴謹、節儉、對外擴張等等,這些被羅馬公民奉為共同的精神嚮導。但是羅馬發展到後期,並沒有老加圖想像的那樣,整個羅馬奢侈縱慾,而且形成了富豪文化。
同時期的儒家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文化體系,外來文化要麼被融合,要麼被排斥在外,把周邊民族都視為夷狄,強迫他們臣服。
兩個文明為何分道揚鑣
兩個帝國延續的時間也大體相當,西羅馬帝國公元5世紀瓦解,東羅馬則一直延續到1453年,之後被鄂圖曼土耳其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壽終正寢。漢朝在公元220年也走向分裂,而且一直到317年,才結束這種四分五裂的局面,同時南方地區象東羅馬一樣,很少受到游牧民族的入侵,一直保留著漢文化。
兩個帝國存在大約500多年,如果與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埃及文明相比,確實時間不長,但是如果按照國家標準的話,兩個帝國無疑是讓人驚嘆的。
隨著東西方文明碰撞越來越多,不禁發出疑問,為何中國在秦漢帝國分裂之後,又實現了統一,而且整個民族都以漢人自居。而羅馬帝國在國家衰亡之後,地中海地區和歐洲西部再也沒有實現統一?
地理環境因素。儘管中國境內也有很多的山嶺與河谷,但是整個國家都是被沙漠和海洋所環繞,這切斷了整個國家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繫,雖然實現統一比較困難,但是一旦形成了統一帝國之後,漫長的長海岸線將整個版圖形成單一的地理區域。
地中海和歐洲世界截然不同,雖然地中海使羅馬交通更加便利,但是抵禦外敵也少了天然的屏障。同時星羅棋布的河流,以及縱橫交錯的山脈將整個歐洲大陸分割得支離破碎。如果從地理學上看,整個歐洲是一個凌亂的,分裂的半島,實現政治統一非常困難。
但是這種解釋,不被大多數人所信服,因為中國也曾經長達數個世紀的分裂,而且各地生活方式以及語言都不盡相同,南北朝時期,曾經分裂為數個皇帝統治。而且中國在明朝時期也曾經派出龐大的遠洋船隊,甚至羅馬時期,修女們都能夠穿上中國的半透明絲綢。歐洲儘管支離破碎,但是拿破崙就差一點實現了全境的統一。
還有人認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幫助中國實現了長時間的統一。只有全境的統一才能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強大攻擊,在蒙古帝國之前,中國已經承受了數次的游牧民族衝擊。從某種角度上來看,游牧民族確實能夠有助於國家的統一。
另外還有宗教對兩個文明的影響,由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是一神教,讓西方的這些皇帝,不像中國一樣,能夠控制宗教對國人的影響。在歐洲世界裡,一神教將整個西方社會劃分為教徒與異教徒。他們對待異教徒甚至比敵人還要殘酷,而中國從未發生過這樣的問題,中國的這種宗法制度,顯然要比一神教更能夠促進社會的穩定。
最後一點或許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漢字所塑造的文化共同體。可能你聽不懂各地方言,但是中文漢字所形成的符號,卻是整個中國大陸所通行的。可能我們看到真實動物的馬,和漢字中的「馬」完全不同,但是這不影響我們對這個詞的理解。即使相隔萬里,無論是遠在雲南,還是三國時期,這個「馬」字符號所蘊含的含義是不會改變的。
而西方的拼音文字,最初由腓尼基人將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字傳播到地中海各島嶼。後來希臘人從腓尼基字母中總結成24個希臘字母,而羅馬人又將它們變成22個拉丁字母。隨著羅馬的擴張,征服了很多外國土地,吸納了很多外國人,於是人們在十幾個字母的基礎上,不斷增加字母,這就是歐洲的拉丁語系。字母的不同,讀音也不盡相同,含義也不相同,因此不同的方言產生了不同的拼音文字。從這個層面上,這也為歐洲的統一造成了一定的難度。
當然最後走向不同道路原因有很多,不僅有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或許在歷史的岔路口,做出了不同選擇,東方選擇了中央集權,而西方選擇了自主施政等等。耶穌誕生之時,地球上大約有一半人口生活在這兩大帝國當中,或許這兩個帝國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大陸的另一邊,幾乎有一位和自己相似的「同胞」兄弟,無論是疆域面積,還是文化制度上,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是隨後在公元4世紀,他們又朝著不同方向演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8STJHABgx9BqZZIPK-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