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那些微小的感動,你還可以在童謠里找到

2023-11-30     松果生活

原標題:小河:那些微小的感動,你還可以在童謠里找到

在10月26日結束的「城市與我們:流動的公共」三聯人文城市年度論壇中,電影研究者戴錦華、建築師張永和、哲學家汪民安、城市規劃專家李曉江、多媒體藝術家費俊、當代建築及城市評論家周榕、人類學家項飆、音樂人小河8個不同領域的嘉賓,分別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和觀察視角出發,帶來了他們對於城市中公共空間和公共性的思考。

是什麼,讓我們一次次地回到小城?音樂人、美好藥店樂隊主唱、「尋謠計劃」發起人小河分享了他歷時多年進行的「尋謠計劃」,當無數人湧入大城市,小河呼籲人們不忘小城、回望小城。一個人和故鄉小城的情感連結,將給予人長久的靈感與滋養。

小河以他在北京找到的第一首童謠《盧溝橋》,與在湖南永州採集到的《打水歌》為例,分享了在「尋謠」過程中找尋到的人與音樂的連結,以及新建立的人與音樂、人與人的連結。在小河看來,很多聲音不是為了歌唱而存在,而是與人的情感、生活,與他們的需要息息相關。

如何令民間音樂重新煥發生機?如何從更多維度讓人們發現童謠的價值,讓歌謠重新回到孩子身邊?2018年至今,尋謠計劃作為一項公共藝術實踐已陸續走過北京、長沙、杭州、上海、佛山、宜興、普者黑、拉薩等地,尋訪1000餘位老人,採集600餘份民間音樂樣本,舉辦20餘場童謠現場音樂會,活化60餘首童謠。在小河看來,「尋的不止是童謠 ,更是我們失落的美好」

以下是小河的演講全文——

「尋謠計劃」發起人小河分享現場

我今天要分享的主題是「是什麼,讓我們一次一次地回到小城」。我們先來看一段語音的錄屏,語音錄屏里的聲音來自我們尋謠計劃在北京、2018年發起的時候,找到的第一位給我們唱童謠的老人何大爺。

這是2018年到今天,我們不間斷進行溝通的一個語音剪輯。從這段聲音裡面,我相信大家可以聽出來,何大爺5年來從聲音上的變化。在我們找到的每首童謠背後,都有一個這樣的老人在真實地承載這首童謠。

下面我的視頻片段展現了一首名為《盧溝橋》的老歌。

盧溝橋 盧溝河

盧溝橋上獅子多

橋上獅子數不清

橋下蘆花一片白

何大爺演唱童謠《盧溝橋》視頻片段

拍攝:FIGURE

何大爺就出生在盧溝橋邊的一個村子,然後給我們唱了這首《盧溝橋》。當時我第一次聽到《盧溝橋》這首歌的時候,完全可以用震驚兩個字來形容,因為這首童謠完整了我心目中的北京。

我在北京25年,除了繁華熱鬧,原來還有應有盡有之外的另一個樣子的北京,我在這首童謠里聽到了。當時,我們在盧溝橋邊唱這首歌的時候,這個歌詞就帶給我一個特別特別美好的北京。我相信那是很多,甚至是北京人心目當中的那個故鄉,或者是心目當中的北京。

盧溝橋在那個年代是真的有駱駝經過,何大爺經常是跑著去上學,在橋上就會遇到駱駝隊運煤或者運其他物資進京。所以也能經常聽到駱駝脖子上掛的駝鈴聲,叮咚叮咚在這個橋上響。

此外,也有一些頑皮的孩子會數盧溝橋上的獅子到底有多少個。因為經過太多歲月,很多獅子已經面目模糊了,加上工匠們在母獅子腳下或者背上雕有的小獅子。盧溝橋到底有多少獅子?這個謎語也藏在了這首歌里。當然最美的還是最後一句,橋下蘆花一片白,「白bái」北京話念「白bó」,所以剛才聽到何大爺在唱一片「白bó」。

2018年至今「尋謠計劃」已陸續走過

北京、長沙、杭州、上海、佛山、宜興、普者黑、拉薩等地

供圖:小河

我們在發起尋瑤計劃的時候,懷著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找到這樣的童謠。因為最開始的時候,真的不知道是否可以找到它們。大家觀念中多有這樣一句話,「好的東西一定會流傳」,但是事實是,好的東西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它也在丟失。

在項目的首站北京我們收穫了很多信心,何大爺的童謠給了我們更多的信心。這也讓我們相信,除了北京之外,在全國各地一定還有像何大爺一樣的老人,一定還有像《盧溝橋》一樣的歌謠,被人們所忽視,等待著我們去重新發現。

從2018年到今年,我們走了許多站。我在這裡要特別去分享其中一站,就是2022年夏天我們在湖南永州的這一站。這一站的這首歌比較特別。這首歌是傳統童謠,但它的後半部分其實是新創作的。那是由誰來創作的呢?是由我們去年在大元尋謠的時候,和村子裡的孩子們、還有一些返鄉的大學生共同創作的。大元社是劉休和周燕老師回到家鄉發起的非盈利機構,希望通過藝術、自然與家庭教育為村莊賦能、為孩子們賦能,我們也是因為這個項目去到的這個村子,所以等於說後半部分的詞其實是孩子們來寫的。

孩子們都是漢族,但在大元村的山腰上住著兩戶瑤族人家,黃奶奶和馮爺爺。很多人都說黃奶奶特別會唱歌,但我們去了很多次,也想盡各種辦法,給黃奶奶帶了很多她喜歡的好吃的,但黃奶奶卻一直就是說自己不會唱歌,我一農民我怎麼會唱歌。

基本上我都快相信這是一個事實了。有一天,黃奶奶說,我不會唱歌你們走吧,然後她就牽著牛上山去了。正當我們收拾東西準備離開,沒一會兒卻隱隱約約聽到背後的山上傳來了隱隱的歌聲,而且那個歌聲是我聽不懂的一種語言。第一個在我腦海中出現的想法就是,黃奶奶在唱歌。

大元村山腰上住著的兩戶瑤族人家,黃奶奶和馮爺爺

攝影:大琳

所有人都轉過頭,慢慢地靠近那個山,其實有點像捕獵一樣。不想去打擾,但我們一定要看看是不是黃奶奶在唱歌。我們跟上了黃奶奶的腳步,終於在樹林裡發現,黃奶奶坐在一個石頭上,一手牽著牛繩,在輕輕地吟唱一首童謠。那一刻,我覺得,此時此景的歌聲不是為了生產一張音樂唱片、也不是為了表演給誰看,這個歌聲就來自於這片山林,這個放牛的人。這個歌聲就屬於此刻,屬於一個阿媽和一頭牛在山坡的時光,還有穿破樹林的縷縷陽光。

這個經歷給了我一種特別大的鼓舞。如果我們說人類的音樂可以分類的話,我們現在聽到的手機里的音樂,只是人類音樂中很小的一部分。有很多音樂是在生活中、是在大自然中,並不是為了去特意創作一首歌謠而產生的。而是跟人的情感、生活,跟他的生命、跟他的需要有關的。

黃奶奶坐在石頭上,一手牽著牛繩,輕輕地吟唱一首童謠

攝影:大琳

我們偷偷錄下了這個片段,然後找孩子們說,這首歌太好聽了,你們來給它填詞吧。如果我們只唱奶奶的這段,而孩子們沒有加入,我覺得這首歌就只完成了一部分。其中的一些孩子已經上過學,所以他們就也來一起加入了他們的想法。

後來我們就拿著錄下的那些音頻畫面找到黃奶奶說,黃奶奶你說你不會唱歌,你看這個是啥?後來,黃奶奶終於被說服了。等到她來現場和孩子們一起再唱這首歌的時候,一開始是穿著便裝來的,但她在胳膊下面夾了一套真正的盛裝,瑤族的傳統服裝。黃奶奶起初不好意思穿,我們鼓勵她穿上,所有人都覺得太美了。

穿上瑤族傳統服飾的黃奶奶,在現場和孩子們一起唱歌

攝影:陸曄

這個現場的小音樂會我們做完了以後,整個團隊包括所有那次參與的人都忘不了這首歌。以至於去年我們去參加了《我們民謠2022》這個綜藝節目,就把這首歌強烈推薦給了節目組:如果有可能,一定要邀請他們來唱這首歌。這首歌是尋謠計劃做了這麼多年,所發現和完成的一個特別不一樣的作品。最後,節目組完成了我們這個心愿。在去年的秋天,大家突破千辛萬苦,來到了長沙錄製這個節目。

紅雞公 尾拖拖

三歲奶仔學唱歌

不是姨娘教我的

肚裡聰明唱耍歌

我到山上克打水

你到山下克趕圩

喝滴都是一條水

走滴都是一條路

綜藝《我們民謠2022》後台留念

攝影:yuwei

這就是那首《打水歌》。它肯定不會火,但這首歌給我們所有大元的孩子、包括參加那一季尋謠的人一種非常強的力量。這個力量可以化解年輕、年老,過去、現在,甚至是瑤族還是漢族的不同。在這首歌里,我們大家變成了一體,完全不可分割,甚至是極其完美的一種存在。

下面我要給大家分享專輯《回郷記》背後的故事。尋謠計劃這5年來,在全國各地搜集到了很多民間音樂樣本。2019年,尋謠計劃去到了溫州,參加左靖老師在徐嶴底的一個鄉建項目。當時我們就結識了鍾永豐老師,鍾永豐老師從很多年前就參與到鄉建的工作當中來,而且他也是我特別喜歡的一位作詞人。所以由左靖老師牽線,我們就一同開展了這個項目:根據一些真實的返鄉青年、創業青年,甚至是一些民間匠人的人物故事來去編撰歌詞。永豐老師負責歌詞,我來負責編輯民間採集來的音樂樣本,把旋律配上,然後重新創作一整張專輯,我們就叫它《回郷記》。

鍾永豐與小河共同創作專輯《回郷記》

供圖:小河

我這些年來一直覺得,民間音樂沒有辦法去繼續生衍、或者是繼續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和歌詞有關。你一聽它的歌詞,發現它唱的可能還是過去的事情,甚至是非常具體的某些事情。當這些歌詞不再能觸動聽者,那麼旋律也會被遺忘。這個旋律就非常的無辜,也很可惜。

我覺得旋律是一個真正無形無相的、就像方言發音一樣珍貴的文化遺產。所以這個項目讓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嘗試去通過自己小小的努力,讓這些旋律也能夠再走到明天、去到更遠的地方。

我們目前已經創作了7首這樣的歌,包括與閩西玉扣紙製作和匠人相關的歌曲、紅曲酒和制曲工人的相關的歌曲等等。這其實尋謠計劃延展出來的一個項目,希望在未來能夠作為一張完整的專輯帶給大家。

專輯《回郷記》中的鬼叔中《玉扣紙2》截幀

攝影:左靖

大家可能經常能聽到周圍有這樣一種聲音,就是說今天人的審美退步了。但我覺得其實無論是一個人的審美、還是一代人的審美,都不能單拎出來說,因為它必定是跟這個環境是有關係的。

所以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什麼呢?尋謠計劃5年來採集的這些東西,我們能不能讓它們變成豐富市場的存在?我們自己有沒有辦法去拓展一些產品或者渠道,讓人們聽到這些童謠?

接下來我想分享一些我們在這方面進行的嘗試。2018年我們在北京尋謠完了之後,漫畫家王爍就根據我們在北京尋謠了解到的這些老人的故事,創作了一本圖像小說。為什麼叫圖像小說?它是有故事、有敘事性的。

漫畫家王爍的圖像小說《尋謠記》

供圖:小河

打開這本書,你發現有童謠,有畫,有小故事。而不是像以往那樣,你搜一個童謠只有歌詞和樂譜。像這樣子的創作,我覺得是一種新的嘗試。這本書我們2019年做出來之後,有很多年輕人去看,並且開始對這個東西感興趣,大家反饋說這讓童謠有了新的受眾群。

另外,我們找到這些歌,最重要的是讓這些歌重新回到課堂、回到孩子們的身邊。那尋謠計劃其實作為一個公共藝術項目,而不是作為一個保護音樂的項目,我們也特別地強調,在尋謠計劃中,人與人之間連結互動非常很重要。所以我們會帶孩子去尋謠,帶孩子們走進民間的那些鄉村,讓他們親自去跟老人們交流。

尋謠計劃將童謠帶到杭州雲谷學校

供圖:小河

我自己除了尋謠計劃之外,還有一個工作其實就是作曲。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有機會我就會向合作方推薦我們找到的童謠。例如在張律導演的《漫長的告白》和《白塔之光》兩部電影作品裡,都用到了童謠《秋柳》;在周可導演的戲劇《壞小孩》中則用到了我們2020年在上海尋謠找到的《蜜蜂嗡嗡》。

其實我覺得,不管是尋謠本身,還是這些再創作後的跨界運用,這是音樂都讓我們一次次回到小城。為什麼要回到小城?就好像一開始大家聽到的何大爺的那個語音,我想,令我們觸動的、就是那些生活中細小的感動,那久違了的美好。

尋謠計劃所找到的童謠,也用在了電影和戲劇中

2023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獎以「流動的公共」為主題,希望在經歷了個體感受和情感的變化後,我們能以更主動的觀察和發問,在城市中創造出新的、具有能量的公共空間,在多重空間的交疊中發現具有存續性、生命力的公共領域,以此更進一步推動中國城市的社會價值與人文關懷。

獎項設置:

公共空間獎(人與場所)

旨在表彰體現人文關懷、推動社會公平、提升城市公共生活質量的城市公共空間,包含建築/規劃等實體空間實踐。

建築貢獻獎(人與建築)

旨在表彰出色的建築單體或群體設計,通過建築本身及其賦予的空間功能,為改變人們的生活起到積極作用,甚至帶動區域或城市整體人文發展,可以是新建、改建或修復的建築項目。

社區營造獎(人與社區)

旨在表彰有規模的、對居民共同生活具有啟發意義的營造活動,可以包含社區空間營造、社區環境治理與社群運營等社區實踐。

生態友好獎(人與自然)

旨在表彰尊重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為城市實際發展提供綠色、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的設計實踐/技術研究,包含生態修復、綠色建築、城市景觀等。

城市創新獎(人與城市活力)

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上積極探索的、有實驗性和創新性的項目,包含空間設計、公共藝術、城市事件等實體或非實體項目;或者積極尋求更好城市人居生活,為解決包括交通、醫療、教育等城市問題而做出創新探索的長效實踐。

評獎範疇:

2020年7月1日-2023年3月31日內建成的、在中國境內的實體或非實體項目,包括建築單體、景觀空間、生態系統、社區營造、創新實踐以及非實體的城市公共性事件和系統解決方案。

評獎維度:

人文 HUMANITY

貼近城市生活,尊重真實需求

公共 PUBLIC

促進公共生活的舒適與完整性,激發大眾的參與,滿足人們生活的尊嚴、平等與價值感

創新 INNOVATION

開拓未來的願景,為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提供新的可能

美學 ESTHETICS

喚起豐富生活和文化的想像力,影響城市與市民的審美意識

評獎流程:

2023年4月-5月

評獎啟動,提名團提名

2023年6月

初審團針對提名項目進行投票,評選出入圍項目

2023年7月-9月

終審團針對入圍項目進行實地考察

2023年9月

終審團終評會

2023年10月

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獎頒獎典禮·成都

組委會:

主辦方三聯生活傳媒代表

組委會主席:李鴻谷

組委會成員:賈冬婷/ 李偉/ 吳琪/ 曾焱

項目統籌:賈冬婷

項目執行:潘鴻/宋洋/王菲宇/

袁瀟雪/俞冰如/吳小霜

提名團:(按拼音首字母排列)

各領域代表人士

陳楸帆/ 陳文/ 崔燦燦/ 董功/ 董灝/ 段煜婷/ 何健翔/ 何勍/ 何哲/ 何志森/ 姜珺/ 姜宇輝/ 金秋野/ 雎安奇/李迪華/ 李涵/ 李虎/ 李倫/ 李翔寧/ 李曉鴻/ 李振華/ 梁琛/ 梁永安/ 龍瀛/ 劉珩/ 劉悅來/ 柳亦春/ 魯安東/馬瀧/ 馬寅/ 毛繼鴻/ 毛尖/ 倪陽/ 聶榮慶/ 龐偉/ 宋壯壯/ 沈志軍/ 蘇丹/ 孫海霆/ 孫莉/ 孫倩/ 唐克揚/ 陶冶/ 童明/ 汪莎/ 王輝/ 王南/ 王子耕/ 吳洪亮/ 夏至/ 嚴飛/ 嚴明丹/ 閆士傑/ 姚東梅/ 易海貝/ 易立明/ 章明/ 趙元超/ 支文軍/ 朱競翔/ 朱小地/ 莊慎/ 張宇星/ 左靖/ btr

初審團:(按拼音首字母排列)

建築及規劃界權威專家

高世名 |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教授

胡如珊 | 如恩設計研究室創始合伙人

李曉江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

李興鋼 |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

劉家琨 | 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馬岩松 | MAD建築事務所創始合伙人

孟建民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建國 | 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志強 | 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 鉳 |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院長、教授,耶魯大學客座教授

終審團:

建築及文化界權威專家

終審團主席

張永和 | 非常建築創始人、主持建築師,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MIT榮休教授

終審團成員

迪耶·薩迪奇(Deyan Sudjic)| 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名譽館長

戴錦華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汪民安 |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項 飆 | 人類學家,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周 榕 | 當代建築及城市評論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李鴻谷 | 三聯生活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三聯生活周刊》主編

指定獨立計票機構:

普華永道中天

負責統計和覆核選票的工作,

終審統計結果將在頒獎典禮前對外保密。

視覺設計:

another design

三聯人文城市

三聯人文城市是三聯生活傳媒於2020年創立的內容品牌。

以第一屆人文城市獎為起點,確立了奇數年舉辦人文城市獎、偶數年舉辦人文城市季的雙年模式,希冀在中國城市化從量變到質變的節點上,推動公眾啟蒙,激發公眾參與,促進未來中國城市的社會價值與人文關懷。

2021年,首屆三聯人文城市獎啟動。

全球疫情背景下,以「重建聯結」 為主題,來思考和回應社交隔離之後,如何回到人與人的交往和關聯。

2022年,首屆三聯人文城市季啟動。

應對城市的數字化和公共空間的網絡化趨勢,設定主題為「跨越邊界」。進一步探索了多元創新的形式和內容,試驗性地激發新一代的建築師、城市管理者及公眾來參與人文城市的建構。

2023年,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獎啟動。

如同種下一顆種子,人文城市獎及人文城市季孕育起一個以「人文城市」為IP的創新生態系統。以此為起點,三聯人文城市希冀聯合更多元的參與者,共同培育人文城市共同體的生根發芽。

三聯人文城市,以「人」 為尺度,

關注我們的城市與城市中的我們。

聯絡方式

官方公眾號:@城市家City+

官方視頻號:@城市家City+

官方小紅書:@三聯人文城市

官方網站:http://city.lifeweek.com.cn/

官方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d1ef37cc42dbb4a6fddd75614204cc3.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