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乾淨清潔著稱的日本,公共廁所還能玩出什麼花樣?

2023-02-07     松果生活

原標題:以乾淨清潔著稱的日本,公共廁所還能玩出什麼花樣?

題圖來源:Satoshi Nagare

藝術家、建築師能為公共廁所帶來什麼新面貌?後疫情時代,如何再利用核酸檢測亭?草間彌生的藝術裝置與世界各地標性建築又有什麼新玩法?荷蘭藝術家組合DRIFT為紐約市芭蕾舞團帶來什麼新作品?本周「城市黑板報」帶你了解基本公共設施的創意更新、藝術家介入城市的最新創作。

文|邵一雪

編輯|王菲宇

/ 在街頭 /

在公共廁所里,

人人平等?

在東京的廣尾東公園內,透過鬱鬱蔥蔥的樹林,只見一個照明板上浮動著不斷變化的光點,仿佛夜間飛舞的螢火蟲。往裡走推開門,這間公共廁所才終於露出廬山真面目。

這是日本平面設計師後智仁(Tomohito Ushiro)為「東京公廁計劃(Tokyo Toilet Project,簡稱TTT)」最新設計的項目。他將原本的紅磚建築改造成為混凝土結構的廁所,在外部設立一個玻璃後牆,再附上光板。背面的光板可以呈現79億種不同的發光圖案,這些變化的光點對應著設計時的世界人口總數,意味著「所有人都很相似,但又皆不同」。後智仁希望在打造安全、乾淨的公共廁所之上,為公眾帶來一件公共藝術作品。

後智仁設計的背面光板可以呈現79億種不同的發光圖案

Satoshi Nagare

「東京公廁計劃」始於2020年。雖然日本的乾淨整潔全世界都有目共睹,但在一般日本民眾眼中,路邊的公共廁所仍然和「黑咕隆咚」、「臭烘烘的」脫不開關係。與此同時,近年來日本一直強調社群的多樣性,申辦及籌備2020東京奧運會期間一再強調「待客之心」(おもてなし),公廁也被視作尊重多樣性的載體之一。面向大眾的公廁,是否真的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呢?「東京公廁計劃」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項目的發起人為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的董事柳井康治。他將目光投向了東京澀谷區。在澀谷這樣的「不夜城」,日常往來的人口大於100萬,公共廁所的需求需求遠遠大於已有的數量,髒亂差的公廁不在少數。作為主要出資方,柳井康治找到私人非營利慈善基金會日本財團(The Nippon Foundation)提供額外資金支持和日常運營,聯合澀谷區政府,共同發起了「東京公廁計劃」。

「東京公廁計劃」計劃建成17間公共廁所,目前剩3間待開放

Tokyo Toilet

廁所作為人類的基本需求場所,其演變也見證了社會文明和公共衛生的進步。即使在日本這樣以乾淨、清潔著名的國家,公廁系統也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從19世紀開始,在明治維新運動的推動下,「衛生」的概念傳到日本,1871年,橫濱開始出現日本第一批公共廁所,這些廁所非常簡易,地上放著碗來收集排泄物,四周用木板圍起來。二戰後,日本許多公共服務設施得到改善,公廁仍受冷落。

1964年東京奧運會是日本公廁系統被提上改善日程的重要時間點。為了迎接奧運會,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高速公路、體育場、新幹線等逐一落成。然而城市內只有20%的地方被下水道系統覆蓋,坑坑窪窪的廁所位於城市的各處,需要各處巡邏的卡車搜集排泄物,再運到別處進行統一處理。

到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將公共污水處理系統建成為主要的衛生系統。同時期,馬桶製造商TOTO推出了智能馬桶。象徵著衛生與清潔的智能馬桶覆蓋了日本大量的公共廁所,也成為了日本軟實力和「先進國家」身份的標誌之一。2016年,日本約有40%的公共廁所為蹲位,一些熱門目的地的公共廁所在政府資助下統一改為坐式廁所。據日本觀光廳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7至2019財年期間,共有332個廁所被翻新。

安藤忠雄設計的廁所讓人們感受到來自周圍環境的風和光

Satoshi Nagare

經歷了漫長的演進,誕生於2020年的「東京公廁計劃」並不僅僅滿足於公共設施的改造。項目邀請安藤忠雄、隈研吾、坂茂、藤本壯介、槙文彥等著名建築師,以及廣告創意人佐藤可士和、時尚主理人NIGO等16人設計17座公廁,希望通過設計出所有人都能舒適利用的公廁,打破人們的固有觀念,呼喚社會的多樣性。

2020年8月,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坂茂設計的兩處「透明廁所」 最早投入使用。在無人使用時,電流會調整玻璃隔板中的晶體,人們在外面可以清晰見到廁所里的內景,使用者進入廁所後鎖門,有色玻璃會瞬間霧化,使得外面看不見裡面的狀況。坂茂的設計讓公共廁所的衛生問題和內部狀況一覽無餘,又挑戰了人的隱私感,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熱議。而在公廁內部,設有換尿布台和可以處理人工肛門排泄物的「無障礙男女通用廁所」,夜晚,透明公廁的燈會亮起,成為路燈,有助於遏制公園內的犯罪行為。

坂茂設計的透明公廁會在夜晚亮起

Satoshi Nagare

在位於東京澀谷區通往代代木八幡宮的台階底部,另一位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伊東豐雄打造了三個蘑菇狀的公共廁所。他希望創作一個有包裹感、安全感的私人空間,並能讓人感到置身於大自然中。在三個柱形建築呈現底部深色到頂部白色的漸變,好像建築從土壤中獲得能量,往上越變越柔軟,與空氣和周邊環境融為一體。伊東豐雄表示:「這個公廁並不顯眼,希望能夠給女性帶來安全感,晚上使用也感到安心。」

伊東豐雄設計的蘑菇狀廁所具有包裹感和安全感

Satoshi Nagare

隈研吾在東京鍋島松濤公園設計了名為「林中漫步」的公共廁所。他將公共廁所分為五間獨立的空間,彼此以森林小道聯結起來,他希望創造一條流動的路徑, 廁所外立面四周都以吉野杉板覆蓋,長短大小不一的木材充滿跳躍感,與公園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這五間廁所都有不同用處,其中包括一個專門供兒童使用的衛生間以及可供更衣梳妝的衛生間。這些多功能的設置更體現了設計的包容度。

隈研吾設計的「林中漫步」廁所與公園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Satoshi Nagare

除了設施更新之外,日常維護也是「東京公廁計劃」的重要部分。除了每天三次的日常清掃,每月還有廁所診斷師實地檢查,使用特殊溶劑進行深度清潔。對於已建成的公廁,每年都會對外牆、照明設備、換氣扇等進行徹底的保養、維護。KENZO品牌的主理人NIGO為公廁清潔員專門設計了工作服。同時,學校也會組織學生清潔隊來清理廁所,從小學習維護公共設施的重要性。

佐藤和雄設計的非接觸式廁所通過語音發動指令

Satoshi Nagare

計劃中的17個公共廁所目前已經建成14個,對於公共廁所藝術化的闡釋還在延伸。2022年,德國著名導演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受邀執導一部關於東京公共廁所的電影,故事將發生在「東京公廁計劃」其中的一個地點,主角是關於一名廁所清潔員,由日本男星役所廣司擔任主演。

文德斯說,「東京公廁計劃」有一些很日本的概念,但同時它又是一個非常烏托邦的想法:「在廁所里,每個人都一樣,不分富人和窮人,不分 老人和年輕人,每個人都是人類的一部分。」

/ 在街頭 /

後疫情時代,

核酸亭的未來

在大規模核酸檢測宣告退出歷史舞台後,曾經的核酸檢測亭該何去何從?今年春節期間,江蘇省蘇州市的核酸檢測亭被改造成各種便民服務設施。蘇州火車站的一些核酸採樣亭變身成就職諮詢點,為來蘇人員提供就業指導、勞動諮詢服務;另一些核酸採樣亭變成了環衛工作驛站,方便環衛工人在工作間隙吃飯和休息。蘇州滄浪街道的30個核酸採樣亭成為了新春市集的攤位,售賣蘇式糕點等傳統美食。姑蘇區某社區的核酸採樣亭則被改造成了便民服務點,提供測量血壓血糖、理髮、磨刀、修雨傘、寫福字、寫春聯等一系列便民服務。除此之外,核酸採樣亭還被被改造成了旅遊諮詢點、移動書屋、微型消防站、快遞收發站等不同用途,作為社區的連接站點,滿足城市內的生活需求。

一些核酸採樣亭變成環衛工作驛站,方便環衛工人吃飯和休息

蘇州新聞

一些核酸採樣亭變成便民服務點,為居民看病配藥

蘇州新聞

一些核酸採樣亭變成暖「新」驛站,為外賣騎手和快遞員免費提供暖心補給品

蘇州新聞

/ 在街頭 /

城市地標作為畫布,

呈現草間彌生的

想像世界

繼與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合作的裸眼3D廣告登陸東京新宿車站後,路易威登與圖像分享App Snapchat又合作推出全新AR(增強現實)Landmark鏡頭,將草間彌生標誌性的彩色圓點布滿艾菲爾鐵塔、凱旋門、自由女神像、倫敦塔橋等世界地標建築物上。用戶可使用Snapchat應用程式,進入路易威登頁面,用彩色波點在螢幕上疊加出的不同效果。

草間彌生標誌性的彩色圓點布滿世界地標建築物上

Snap Inc.

在東京市內,有6個地標都成為了此次AR合作的畫布,只要舉起手機,AR就能自動解鎖生動的動畫,呈現草間彌生的想像世界。東京芝公園(Shiba Park)被「布置」了金屬球雕塑和南瓜大型熱氣球;東京塔(Tokyo Tower)在鏡頭裡布滿了彩色波點的小彩燈;東京站(Tokyo Station)前「安置」了魚型移動餐車和一個玻璃箱藝術裝置。東京塔腳下的東京增上寺(Zojoji Temple)則被「安放」了一座布滿波點的路易威登logo裝置。

東京市內的6個地標布置了草間彌生的藝術裝置

Louis Vuitton, Daici Ano

/ 在劇院 /

一開一合,

機械花朵綻放於

林肯中心

荷蘭跨學科藝術團體DRIFT近期為紐約市芭蕾舞團帶來了機械裝置「花之綻放(Shylight)」。在大衛·科赫劇院的大廳內,數朵白色花朵從空中降落,逐漸綻放,隨後花慢慢升起,緩緩收攏花瓣,花的律動感好似芭蕾舞者的優雅身姿。夜晚,這些裝置會變成漂浮在空中的花燈。DRIFT創作的靈感來自於自然界中的「感夜運動」,即在一定周期內,葉片或花朵的開合運動。藝術家利用機械裝置模仿自然界中生命變化,激發觀眾產生與自然、舞蹈的聯結。

數朵白色花朵在大衛·科赫劇院的大廳內綻放閉合

Ossip van Duivenbode

該藝術項目源於紐約市芭蕾團的藝術系列計劃。每年,紐約市芭蕾舞團會邀請一位當代藝術家基於劇院的歷史、舞者,或者經典劇目在林肯中心創作特定的藝術作品,並在冬季演出季進行為期6周的展示。之前合作過的藝術家包括JR、伊娃·勒維特(Eva LeWitt)、勞倫·雷德尼斯(Lauren Redniss)、吉漢·曾西爾里(Jihan Zencirli)。

伊娃·勒維特為芭蕾舞劇《Partita》設計的布景

Erin Baiano

該裝置將在1月27日、2月3日和2月9日的三場紐約市芭蕾舞團藝術系列特別演出中展出。

裝置:花之綻放(Shylight)

地點:紐約林肯中心 大衛·科赫劇院

時間:2023年1月至2月

排版|俞冰如

審核|王菲宇

點擊進入三聯人文城市官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8312fc6fce0f653118807b75debca44.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