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一座有「雲南性」的房子,就像煮小鍋米線

2023-08-18     松果生活

原標題:蓋一座有「雲南性」的房子,就像煮小鍋米線

口述|楊雄

采寫|鎂箱

題圖攝影|PrismImage

曾孝濂美術館位於昆明世博園友誼路北側,由昆明世博會的巴基斯坦園和越南園改造而來。1999年的昆明世博會,展會為期184天,共接待國內外參觀遊客近950萬人次,是國內舉辦的第一個A1類專業博覽會。但在盛會落幕後的20多年間,標誌著昆明乃至於雲南「高光時刻」的世博園,同樣面臨著「後世博」時代的運營困境。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物畫畫家曾孝濂先生為1999年的昆明世博會繪製了門票。在昆明當代美術館館長聶榮慶看來,曾孝濂一生在雲南繪製植物,他的創作是雲南藝術的一部分。為曾孝濂在家鄉建一座美術館,是聶榮慶長久以來的心愿。

2021年,聯合國第十五次生物多樣性締約方大會COP15在昆明舉行,也帶來了更新世博園的契機。曾孝濂美術館是在世博園區內選址原有空置場館進行藝術賦能「活化」再利用,它的設計和建造,是激活世博園的嘗試之一,這是中國第一個以生物博物畫為展覽主體的個人美術館,也是一份對於「雲南精神」的追問和表達。在剛剛結束的2023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獎初審中,曾孝濂美術館入圍了「建築貢獻獎」子項目。

以下是項目主創設計師楊雄的講述——

曾孝濂美術館的誕生是一個因緣際會的事情。1999年,昆明舉辦了世界園藝博覽會,2021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又來到昆明。時隔22年,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這座城市,用最近網上的流行語說,就是「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昆明世博會是國內舉辦的第一個A1類的專業博覽會,我記得很清楚,我爸送我來昆明上大學,我們倆專門花了200塊錢買門票逛世博園,當時的200塊錢還是很貴的。我爸的腳受傷了,我們走一段路就要歇一下,看到各種各樣的大溫室、蔬菜瓜果園,什麼都很新奇。

但之後的20多年裡,我雖然生活在昆明,也就專門去了那一次。在大部分昆明人心裡,世博園不是公園,而是一個景區。最開始的熱鬧過去後,市民們不再覺得世博園和自己有什麼關係,世博園也慢慢變成了拍婚紗照、吃喜酒,甚至是帶外地遊客來購物的地方。

其實不只昆明世博園,所有的大型會場或許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完成了特定的使命之後,到底是拆是留?如果留下來,如何讓它可持續地發展?

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廣場花廊

昆明世博園是世界上第一個被完整保留下來的世博會會址。曾經我們在世博園面向世界、迎接八方來客,那些轟轟烈烈的文化交流是不該被忘掉的。包括昆明世博會探討的議題:人如何面對自然、面對未來,在疫情之後依舊有價值。但客觀來說,運營世博園也確實很貴。

2017年,華僑城集團主動承擔起了世博園改造提升的重任,提出了「融園入城,景城共榮」的理念。2021年10月,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的召開,又為世博園的改造帶來了一個重要契機。很多人由此重新關注到了雲南的生物多樣性,乃至於重新關注到了昆明這座城市的命運。

所有的元素都交匯在世博園,並且在2021年年底,以曾孝濂美術館的形式呈現了出來。昆明世博會的門票就是曾老師畫的,前兩年,曾孝濂老師在昆明當代美術館舉辦了兩次個人藝術展。他「擇一事,終一生」的創作態度,也在近年來愈發得到大眾的關注。

曾孝濂美術館的建成讓世博園重新煥發生機

攝影:王策

聶榮慶館長從北京回到昆明後,在2018年聯合創辦了昆明當代美術館,為推動雲南在地文化做了很多工作。為曾孝濂先生建一個美術館一直是他的一個心愿。

而我,本來是個外地人。自從2014年開了大象書店,我就漸漸地跟昆明「糾纏」在了一起,和昆明這座城市,以及這座城市中的人,發生了無限多的愛恨情仇。這些故事是我活在昆明的意義。我還給很多朋友蓋了房子,雲南已經是我的家鄉了,我一直被這片土地滋養著。

正好有了更新世博園的機緣,我們又都想在各自的領域為昆明做一點事情。對於昆明人來說,世博園像是一個「前任」,而我們想讓世博園和昆明「復合」。當時的時間很緊張,大家都不確定能不能做成——那就先做出個方案再說吧。

改造前的昆明世博會巴基斯坦園和越南園

來源:築象建築設計工作室

選場地的時候,聶館長一眼就看中了巴基斯坦館。等我找過去的時候,傻眼了,那更像是一個農家樂!我趕緊給他打電話,他一聽就知道我走到越南園去了。越南園的狀態也是世博園尷尬處境的縮影:從前那些漂亮的吊頂都破敗了,整個場館被改造成了中式和越南風格混雜的餐廳。

看到它的一瞬間,我就理解了聶館長的想法。穿過草叢,隔壁的巴基斯坦館雖然有點荒涼,但總體上還是保持著原有的樣貌。會展類的建築往往是被簡單地放置在場地上,與所在的環境沒有對話。巴基斯坦園是一座用紅磚搭成的平台式園林,看著樹影之間的石龕、亭子,我能感受到這些「既存物」與自然之間的交互。

聶榮慶館長說,選擇巴基斯坦館和越南館,是從墨西哥弗里達美術館獲得了一些靈感,她的美術館也是處於花園和工作室之間。而且由於越南和昆明本身的地域相鄰,越南館的環境像是曾老師曾經生活過的昆明。

近似於一種肌肉反應,我用一周就完成了設計方案。美術館面積只有661平方米,面積不大,但卻攜帶著過去的時代印記。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存「既存物」,回應前人的建造並且在此基礎上去做恰當的延續。業主方很快通過了我們提議的方案。美術館從設計到建造再到引發關注,一切都發生在100天裡。

原有的大理石欄杆和壁龕被保留下來

攝影:王策

就像一個刺點,大家通過曾孝濂美術館再次看到了世博園的可能性,好多場館都被重新利用起來。1999年在昆明世博會上舉旗的清邁女孩,後來開了昆明第一家泰國餐廳。曾孝濂美術館開幕之後,她也回到世博園開了一間新的餐廳。我相信她對世博園也有一種情感連接。

之前我去參加一個活動,有個人突然跟我說,「我覺得你們做的房子沒有雲南性。」我當時挺莫名其妙的。你想看到的雲南性,很可能只是你對於雲南的一種想像。

雲南的建築外面,就應該跑著大象和孔雀嗎?我也是個外來者,我做建築的時候會提醒自己,絕對不能把我對於雲南的想像強加給這個地方。我覺得所謂的雲南性不是一個或者幾個符號,而是雲南和雲南人的氣質。曾老師就是一個「很雲南」的人,他做人沒什麼目的性,每天就是在大自然中撿樹葉,觀察花鳥,默默地畫畫,他的作品裡也不會有很鋒利的東西。

這種「不爭」的狀態,也是我設計曾孝濂美術館的原則。我想構建一種「混沌的秩序」,將建築、場地上的「既存物」以及自然環境調和在一起——就像昆明的小鍋米線,什麼都往裡煮,但是老闆寧可不賺你的錢,也不會給你的米線亂加帽,破壞原有口感。

建築本身、場地上的「既存物」以及自然環境融合在一起

攝影:王策

為了實現「混沌的秩序」,我作為建築師的自我表達是可以不斷往後退的。改造過程中,我們沒有砍掉場地上原有的任何一棵樹。美術館的牆體掛在一個巨大的鋼製骨架上,所有的展牆是脫離地面的狀態,不會破壞原有的紅磚平台。

美術館以白色為主色調,目的就是儘可能地減少其存在感,像水一樣把場地上已有的元素調和在一起。懸掛在展廳出入口的白色金屬網格簾也是同樣的作用,它能模糊掉展牆與自然的邊界,讓陽光和樹木不斷與室內空間發生交互。

懸掛在展廳出入口的網格簾能模糊掉展牆與自然的邊界

攝影:王策

在曾孝濂美術館內部,我做了三級空間。第一層是對曾老師的介紹。沿著樓梯往上走,我希望能有一種「自然從各個位置撲進來」的感覺。

美術館通常靠燈光照明,甚至會儘可能地隔絕自然光線。曾孝濂美術館是敞開的,看展時要不斷在室外和半室外空間穿梭,有點像是遊走在中國的傳統園林里。陽光透過樹打到帘子上,又透過帘子打到牆上,不斷地與空間發生交互。這也挺「雲南」的,因為雲南陽光充沛,有很美的光影變幻。而且,大概也只有雲南的氣候才適合做這種「四面透風」的展館了吧。

三號展廳的室外灰空間呈現美麗的光影變幻

攝影:小野工作室

我主要負責處理美術館主體的部分,聶館則去處理亭子這些空間,為整個美術館營造回暖的氛圍。

對於如何處理第三層空間中原有的亭子,我有過糾結。在伊斯蘭文化里,這種涼亭本身也在表達人對自然的理解。後來,我用了一個環形的結構,把亭子包在了裡面。環形是一種非常柔和的、沒有邊界的姿態,代表了不同文明對於自然的包容。

在我心裡,曾老師的創作已經超出了博物畫的範疇,他是在為植物和花鳥創作富有尊嚴的肖像,他的作品本身就具有某種神性。我把曾孝濂美術館想像成一個自然的宗教殿堂,說是「自然宗教」,其實也是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我是藏族人,在瀘沽湖邊長大,童年記憶里充滿了神仙鬼怪的故事。進山裡的時候,我們會在路上去彎一根樹枝,這樣就有神明保佑我們走路不會累。雲南有很多少數民族崇尚自然萬物,但像是昆明這樣的城市裡,好像是沒有神魔鬼怪的。這是很可憐的事情。「自然之神」也許不會保佑你中彩票,但是會讓你相信花草樹木都有生命,保佑你和自然和諧相處。

當你離開世俗的、遊客川流不息的道路,踏入曾孝濂美術館,你會被曾老師的畫作感染,重新開始感知自然。一層一層地繞進展廳,與畫作同時出現的,是自然花園。當你慢慢地繞到最裡邊,看到那個同樣帶有一絲神性的亭子,或許就能感受到「自然之神」的出現。

三號展廳的環形結構將原有的亭子包裹起來

攝影:小野工作室

亭子後面,還有一扇圓形的窗。我希望大家在參觀結束後,能推開窗,走到室外,在石凳上安安靜靜地坐一會,真正地回到自然里去。

到了八九月份,花園裡又有一批花要開了,蜂鳥也會飛過來。巴基斯坦園隔壁的越南園——那個曾經的「農家樂」,被改造成了與美術館相配套的咖啡館。坐在咖啡館的院子裡,幾乎聽不到門外的遊客喧鬧聲。大家看展、喝咖啡的時候,耳朵里全是鳥的叫聲。

室外花園供人們觀察花鳥,回到自然

攝影:小野工作室

其實我們做曾孝濂美術館的時候,真的沒有想過要達成什麼目標。反倒是它被這麼多人看到,我們還有點措手不及。客觀來說,在雲南做建築、做藝術,都是很難的,很多時候就是要靠「自嗨」。就像羅旭做土著巢、楊麗萍跳舞,包括曾老師畫畫,初心純粹都是因為自己喜歡。

之前很多年裡,大家都沒太關注過雲南,我們在雲南,也經常討論中心與邊緣的問題。也許是疫情給快速運轉的系統按下了一個暫停鍵,項飆老師提到的「附近」,段義孚講到的「戀地情結」,都引發了很多討論。越來越多人成為「雲漂」或者「精神雲南人」,或許也是想重新思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雲南尋找與從前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號展廳的雨林溫室是雲南生態的微縮景觀

攝影:小野工作室

雲南人喜歡說一個詞,「好在」,有點像四川話里的「巴適」。我把它翻譯成well-being。首先是being,存在,我得知道我的一生是有存在感的。從前我會給各種人貼標籤,但在雲南人的飯局上,你要是突然跳出來說我認識誰,我參加了什麼會,可能立馬就有人走了。他們不會在乎你的身份,他們關心的是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我能不能和你一起喝一壇酒。

雲南人不僅要Being,還要Well being——好的人,好的氣候,好的吃喝,好的生活。有個上海朋友逛了篆新農貿市場之後跟我感慨,「原來我是食物鏈底端的人啊!」在昆明生活了二十多年,我也很「好在」了。夏天那麼熱,你讓我離開昆明去接個什麼項目,我是絕對不會去的。

曾孝濂美術館是對於「雲南精神」的追問和表達

攝影:小野工作室

曾孝濂美術館能被更多人看見,確實是讓我很開心的事情。我和聶館長之前做的《在野·雲南建築傳統研究展》,也是想讓大家看見雲南的鄉土建築。我們想要告訴大家,雲南不只有大家印象中的那些少數民族民居建築,我們雖然地處邊緣,卻充滿了獨立的、野生的能量。

但對於「被看見」,我的心態有點矛盾。做曾孝濂美術館這個項目之前,我沒有主動發表過作品,因為我覺得蓋完房子就結束了,我很抗拒被納入主流的建築評價標準里,也很害怕因此失去「自嗨」的初心。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找到自洽的方法。

而且,有時候「被看見」會讓你喪失主體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我老家瀘沽湖當地的摩梭族男女有在溫泉里共浴的習俗,他們覺得男女共浴很正常、很自然。外面的人來了以後,非要在溫泉之間修建一堵牆。他們用單一的標準和價值觀去評判甚至改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而摩梭族的生活方式乃至於社會機制,都在「被看見」後漸漸消失了。

曾孝濂美術館項目主創設計師楊雄(左)、聶榮慶(右)

說實話,我並不期待曾孝濂美術館能在昆明發揮多大的作用。我不會用流量、商業等標準來評價這座美術館。昆明人還有一句話,「多大點事,多大個錢。」小鍋米線店開到下午兩點就關門了,大家不會為了多賺一點錢就去打亂自己的節奏。曾孝濂美術館從選址開始,就有一種類似的氣質。它藏在相對邊緣的位置,沒有宏大的場景,但卻是很獨立、很自主的存在。

無論是曾老師畫畫,還是聶館長做展覽,還是我做建築,都在探討和回應一種「雲南的存在方式」。曾孝濂美術館也是一樣。它的意義就是它的存在。你不用天天來這裡,但如果在某個時刻你來過,你被感動了,它就會留在你的心裡,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2023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獎以「流動的公共」為主題,希望在經歷了個體感受和情感的變化後,我們能以更主動的觀察和發問,在城市中創造出新的、具有能量的公共空間,在多重空間的交疊中發現具有存續性、生命力的公共領域,以此更進一步推動中國城市的社會價值與人文關懷。

獎項設置:

公共空間獎(人與場所)

旨在表彰體現人文關懷、推動社會公平、提升城市公共生活質量的城市公共空間,包含建築/規劃等實體空間實踐。

建築貢獻獎(人與建築)

旨在表彰出色的建築單體或群體設計,通過建築本身及其賦予的空間功能,為改變人們的生活起到積極作用,甚至帶動區域或城市整體人文發展,可以是新建、改建或修復的建築項目。

社區營造獎(人與社區)

旨在表彰有規模的、對居民共同生活具有啟發意義的營造活動,可以包含社區空間營造、社區環境治理與社群運營等社區實踐。

生態友好獎(人與自然)

旨在表彰尊重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為城市實際發展提供綠色、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的設計實踐/技術研究,包含生態修復、綠色建築、城市景觀等。

城市創新獎(人與城市活力)

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上積極探索的、有實驗性和創新性的項目,包含空間設計、公共藝術、城市事件等實體或非實體項目;或者積極尋求更好城市人居生活,為解決包括交通、醫療、教育等城市問題而做出創新探索的長效實踐。

評獎範疇:

2020年7月1日-2023年3月31日內建成的、在中國境內的實體或非實體項目,包括建築單體、景觀空間、生態系統、社區營造、創新實踐以及非實體的城市公共性事件和系統解決方案。

評獎維度:

人文 HUMANITY

貼近城市生活,尊重真實需求

公共 PUBLIC

促進公共生活的舒適與完整性,激發大眾的參與,滿足人們生活的尊嚴、平等與價值感

創新 INNOVATION

開拓未來的願景,為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提供新的可能

美學 ESTHETICS

喚起豐富生活和文化的想像力,影響城市與市民的審美意識

評獎流程:

2023年4月-5月

評獎啟動,提名團提名

2023年6月

初審團針對提名項目進行投票,評選出入圍項目

2023年7月-9月

終審團針對入圍項目進行實地考察

2023年9月

終審團終評會

2023年10月

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獎頒獎典禮

組委會:

主辦方三聯生活傳媒代表

組委會主席:李鴻谷

組委會成員:賈冬婷/李偉/吳琪/曾焱

項目統籌:賈冬婷

項目執行:潘鴻/宋洋/王菲宇/

袁瀟雪/俞冰如/吳小霜

提名團:(按拼音首字母排列)

各領域代表人士

陳楸帆/陳文/崔燦燦/董功/董灝/段煜婷/何健翔/何勍/何哲/何志森/姜珺/姜宇輝/金秋野/雎安奇/李迪華/李涵/李虎/李倫/李翔寧/李曉鴻/李振華/梁琛/梁永安/龍瀛/劉珩/劉悅來/柳亦春/魯安東/馬瀧/馬寅/毛繼鴻/毛尖/倪陽/聶榮慶/龐偉/宋壯壯/沈志軍/蘇丹/孫海霆/孫莉/孫倩/唐克揚/陶冶/童明/汪莎/王輝/王南/王子耕/吳洪亮/夏至/嚴飛/嚴明丹/閆士傑/姚東梅/易海貝/易立明/章明/趙元超/支文軍/朱競翔/朱小地/莊慎/張宇星/左靖/btr

初審團:(按拼音首字母排列)

建築及規劃界權威專家

高世名 |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教授

胡如珊 | 如恩設計研究室創始合伙人

李曉江 | 中國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

李興鋼 |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

劉家琨 | 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馬岩松 | MAD建築事務所創始合伙人

孟建民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建國 | 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志強 | 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 鉳 |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院長、教授,耶魯大學客座教授

終審團:

建築及文化界權威專家

終審團主席

張永和 | 非常建築創始人、主持建築師,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MIT榮休教授

終審團成員

迪耶·薩迪奇(Deyan Sudjic)| 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名譽館長

戴錦華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汪民安 |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項 飆 | 人類學家,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周 榕 | 當代建築及城市評論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李鴻谷 | 三聯生活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三聯生活周刊》主編

指定獨立計票機構:

普華永道中天

負責統計和覆核選票的工作,

終審統計結果將在頒獎典禮前對外保密。

視覺設計:

another design

2023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獎評獎進程回顧:

點擊進入三聯人文城市官網

FOLLOW US

人文城市公眾號關注

COOPERATION

人文城市商務合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dcda5ce12bfa4e1eae830de8bc1a1cd.html





















百老匯在紐約

2023-01-19